在后来的一日生活中,我都和孩子们时刻分享彼此的快乐。当然,有时也时也会分享彼此的不悦。但,很快的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又获得了快乐。
分享,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分享,不仅仅是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还应去分享别人的快乐和成功。这样,会真正了解他人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能体验到快乐的情感。在幼儿时期,孩子缺乏交往、缺乏分享,只在意自己的情感,而忽略他人的情感。那么,该如何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学会分享呢?我想结合三个案例来说明自己的做法。
案例一《小气鬼》
午餐时,静悄悄的。突然,一个男孩大声嚷到:“老师,xx屁股下藏了一本书”,小朋友一听全笑了。我走过去,果然在xx的座位上找到了书,便好奇地问:“怎么把书放在这儿呢?”xx答:“这是我的,小朋友看了会弄坏的。”xx的话引起了男孩的不满:“小气鬼,书是拿给大家看的。”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好小气呀!”xx胀红了小脸回敬到:“你们才是小气鬼”。看来,对于如何分享喜欢的物品,幼儿们已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得帮助他们:“xx,现在咱们在吃饭,也该让书休息了,送它回家好吗?”xx点头照做了。我对全班说:“xx把刚才藏起来的书送回家了,他有错就改,真棒!”(鼓掌)
评析:xx出现的错误有两点:一没有及时将图书放回原处。二独占图书。而这两个错误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教师没有片面地对幼儿进行过多指责、说教,而是先帮助他改正第一个错误,接下来,教师会同小朋友们共同解决第二个错误。
午餐过后,在我的引导下,一位女孩将自己带来的好几本书分给了大家。当然,xx也得了一本。女孩在大家的谢意中高兴极了。这时,很多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手,也愿意将自己的书拿给大家看,xx也是其中一个。我问:“如果小朋友弄坏了你的书,怎么办呢?”xx大声答:没关系的。“刚才,还有人说他是小气鬼呢?现在他还是不是?”“不是……”在大家的鼓掌声中,xx笑得多快乐呀!
评析:老师的批评角度很巧妙,虽然没有直接批评,但也明确指出这种做法的不足。老师让孩子体验到了“不分享”与“分享”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最终,“分享”的快乐战胜了“不分享”的不良后果,这个做法的目的是让部分小朋友的正确想法真正地让xx接受,让其他有这种错误思想的孩子接受。
案例二:《祝贺你》
经过“穿衣服”比赛,有十位小朋友得了奖。他们站在台上接受大家地祝贺。有的高兴地鼓掌祝贺,有的上前同他们勾手指,可一向声音最大的鹏鹏因为没有奖,闷闷不乐地。不愿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可不行,我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我对全班说:“鹏鹏因为穿不好衣服,不高兴了,谁来帮助他呢?”举手的孩子很多。在一位女孩的帮助下,鹏鹏穿衣服比以前进步了。“鹏鹏,你很认真,瞧你的衣服穿得很好呀!小朋友都在祝贺你呢!高兴吗?”(鹏鹏高兴地跳起来)“可是,刚才其他小朋友穿好了衣服,你为什么不祝贺他们呢?这可不行”(鹏鹏有些不好意思)“那去祝贺一下他们,好吗?”鹏鹏同得奖的小朋友都勾了手指,还说:祝贺你。“鹏鹏没有得奖,但是,他还
高兴地同大家握手,他真棒。”(热烈鼓掌)
评析:孩子学会了分享食物、玩具后,更进一步则要学会分享快乐、分享荣誉,即:分享情感。有了分享,也就降低了嫉妒地产生。幼儿学会分享情感,也就学会做人应豁达,应为他人的成功喝彩,同时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进步,让别人也为自己喝彩。在这个案例中,老师还教育孩子学会相互分享、共同承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学会关爱别人,也增强他们独立自信地面对不幸,战胜困难和调节情感的能力。
案例三:《在自我欣赏中体验快乐》
为了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每天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让孩子独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念给大家听。怎样让孩子有表演的欲望呢?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告诉孩子们:谁愿意上来念,而且声音要大,要有动作,老师就把他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放给大家听。
评析:小朋友们听后个个都很兴奋,都愿意上来表演,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想听到自己的录音。当孩子听到自己念的声音时,表现得很激动。有的高兴地跳来跳去、有的高兴地挠耳朵、有的不好意思,假装捂着耳朵、有的指着别人偷偷地笑,孩子们真正地在自我欣赏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后来的一日生活中,我都和孩子们时刻分享彼此的快乐。当然,有时也时也会分享彼此的不悦。但,很快的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又获得了快乐。
【案例:让我们一起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