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点上方 “幼儿园管理” 免费订阅!
Vol.1
游戏由来
在大班《我们的城市》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实地参访了青岛的各处风景名胜,部分幼儿对青岛的代表性建筑“五月的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想尝试运用搭建的方式展示这座独特建筑。
Vol.2
前期经验
经过小、中班两年的搭建游戏,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摞高、平铺、穿越、错层等基本的搭建方法,具备了初步合作搭建的能力。带着自发的兴趣,幼儿们开启了挑战搭建“五月的风”的游戏历程。
Vol.3
预期目标
1.喜欢搭建游戏,遇到困难敢于挑战,能够积极想办法解决困难,能坚持、专注游戏。
2.能够与同伴合作、协商,目标清晰地挑战搭建“五月的风”。
3.在搭建游戏中,获得方位、力的平衡、对称等感性知识经验。
4.了解“五月的风”的地标建筑蕴含的历史意义,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Vol.4
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第一阶段:初见“五月的风”
活动实录一:“五月的风”诞生了
搭建伊始,幼儿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半圆形积木。臣臣用两块半圆对起来围成一个○搭建了第一层地基。在地基上,他们用半圆形积木一层一层地围拢向上搭建,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
炜炜:“不能摞得这样整齐,应该往外抽一抽,‘五月的风’不是一样粗细的。”
臣臣:“两个半圆应该离开一些距离,把它们错开。”
他们不断尝试,调整半圆的位置,以使其错落有致。快要搭到顶部时臣臣提醒同伴顶端应该是尖的。炜炜选择了四块实心半圆积木,搭好了一个有层次的顶端。浩浩又在四周围上了一圈小圆柱,充当底座。
经过一番讨论、尝试之后,幼儿运用摞叠的方式将最初的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幼儿们为自己的搭建作品而自豪。
图:最初的作品
活动实录二:“五月的风”不是上下一样粗的
每天的活动区分享评价环节,是教师和幼儿们一起梳理分享活动过程与经验的好时机,也是扩展游戏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密切关注着搭建区的活动并引导幼儿们开启了讨论:“我们一起来分享搭建区今天的创造成果吧!”
浩浩:“这是我们搭建的‘五月的风’,像不像呀?”
俊俊:“挺像的,它的身子是鼓鼓的。”
松松:“我看有点不像,他们搭建的‘五月的风’变化不明显,‘五月的风’不是上下一样粗的。”
在幼儿关注到作品具体造型的时候,直观的图片能更有效地支持幼儿观察,把握建筑的细节,于是教师及时出示了“五月的风”的照片来支持幼儿的观察和讨论。
臣臣:“‘五月的风’有许多层。”
米米:“下面是尖尖的,往上一层比一层宽,到了中间最宽,再往上就一层比一层窄,到了最上面又是尖尖的了。”
炜炜:“就像个冰激凌。”
教师:“那怎样才能搭出粗细变化的‘五月的风’?”
松松:“用长板积木和半圆积木组合。”
明明:“可以用三角形的积木垒高,切出一个‘五月的风’,就像我们之前搭建的瓶子一样。”
臣臣:“把半圆弧往外使劲地拉开距离。”
……
幼儿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松松和明明想到的方法部分幼儿没有听明白,他们着急地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演示,有的幼儿表示赞同,有的则摇头认为不能成功。为了验证各自的想法是否可行,他们最终分成了两个小组进行搭建。
情况分析:
1.向上垒叠的搭建方法的使用是幼儿对已有搭建经验的迁移。半圆往外抽一抽以使其每一层不一样粗细、顶部是尖的、四周有围栏……幼儿运用已有搭建经验再现着自己观察到的建筑细节。
2.半圆形材料的选择映射出他们对“五月的风”典型的圆滑形体特征敏锐的把握。
3.“五月的风”作品的初次亮相和分享就调动了幼儿们的热烈讨论,显示出幼儿们对“五月的风”这个建筑的喜欢,交流让幼儿的经验获得了共享,最初搭建的兴趣小组在不断扩充。
支持策略:
1.出示“五月的风”照片以支持幼儿观察建筑的外形特征和细节。
2.教师引领同伴对幼儿的搭建作品集体欣赏并表达惊喜和赞赏,在情感和行动上积极支持幼儿的对“五月的风”的探究活动。当幼儿自发追求搭建作品的外形更接近“五月的风”时,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不同想法,并支持他们分组实践验证。
活动实录三:为什么总是倒呀
(第一组)臣臣、浩浩:继续选择半圆积木搭建。
第一组的幼儿们延续使用了前期的搭建技巧,在一层层摞高的时候向外扩张的角度逐渐加大。在搭建第四层的时候,由于向外扩张的角度太大,“五月的风”倒塌了。反复试了几次,以失败告终。
教师持续关注幼儿的活动状态,失败时两位幼儿并没有表现出失望、放弃的情绪,而是很主动地凝眉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教师决定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浩浩观察着倒塌的积木,突然有了发现:“看,这两块积木不一样厚,你说,“五月的风”总是倒,跟这有没有关系呀!”
臣臣:“肯定有关系,我们选择一样厚的积木再来试试吧。”
面对着倒塌的静态结果进行观察和思考,幼儿把倒塌原因定位到材料的厚薄一致性上。浩浩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不一样厚的材料可能会影响“五月的风”的稳定性。在没有找到其他原因的情况下,臣臣也赞同了浩浩的想法,两名幼儿开始实践验证。
细心选取相同厚度的积木后,他们重新开始搭建,然而每当搭建到第五层的时候,“五月的风”还是毫不留情地倒塌了。不甘心的幼儿又继续着搭建工作,并放慢速度查看哪里出了问题,当安放第六层半圆时,“五月的风”出现了倾斜倒塌趋势,臣臣想到让浩浩帮忙扶着积木,以保持平衡。可是继续向上搭时,浩浩的两只手扶不过来了,臣臣想到用积木来代替手压住即将倾倒的最上一层。实验过程中,没等积木放好,“哗啦”一声,“五月的风”又毫不留情地倒塌了。臣臣显得有些沮丧,他只好一边用手压着木板一边思索着。
当选取同样厚度的积木搭建后“五月的风”仍然倒塌,幼儿们再次思考寻找倒塌的原因。他们在搭建过程中放慢速度,细致观察,发现了建筑倾倒是因为失去了平衡,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用手或积木来压住即将倾倒的积木,增加一个力,改变重心以保持平衡。
教师从幼儿的活动进展和情绪状态判断搭建活动遇到了瓶颈,两位幼儿已经发现了问题的原因,也尝试了解决办法,答案呼之欲出,幼儿正处于“最近发展区”中,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但经验连接还不够清晰,教师此时搭支架能够帮助幼儿实现突破。教师选择此时介入游戏,给受到打击的幼儿以鼓励和支持,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梳理出问题的关键,推动游戏的继续。
教师:“需要帮忙吗?”
臣臣:“老师,它老是倒,你帮我压着这边。”
教师充当了臣臣的下手:“为什么要压着?”
臣臣:“因为压着它就倒不了了。”
教师(压了一会儿):“能不能用别的东西代替我的手呢?”
浩浩:“我们试过用小半圆来压着,但是不行!”
看来,他们已经发现了搭建作品重心不稳的问题,并想到了控制重心,却没有弄明白往哪个方向控制。
教师:“哦,小半圆放的位置不同,使出的劲儿也不一样啊。”
臣臣:“是吗?我来试一试。”
受到启发的幼儿拿着小半圆积木在大半圆上挪动位置,不断尝试。
浩浩:“把小半圆放在外面容易倒。”
臣臣:“放在头里不容易倒,容易歪。”
浩浩:“歪不要紧,可以两边各放一块。”
他们找来小半圆形积木当“手”放在大半圆的中间,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下一层的积木,因为有了小积木帮助保持平衡,这次成功了,“五月的风”搭得很顺利。
臣臣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显得异常兴奋,就这样,又向上搭建了两层。这次“五月的风”看起来不仅圆鼓鼓的,更加饱满,而且从下向上逐渐变粗。
图:采用小半圆压制的方式搭建
情况分析:
1.臣臣和浩浩组的搭建过程中遇到了建筑保持平衡的困难,他们不断尝试解决困难,并在教师的支持下完成了挑战。
2.屡次的倒塌看似是幼儿探究过程中的“失败”,但它激励着幼儿进行新的思考,产生新的尝试、探究行为。幼儿在体验着假设——验证——修正的过程。
支持策略:
1.当幼儿用手扶的方法解决积木的平衡问题面临困境时,教师选择介入游戏,并通过启发性提问支持幼儿思考如何保持平衡。
2.教师持续关注幼儿的活动,给幼儿以情感鼓励和支持。
活动实录四:怎么能“鼓鼓”的呢
(第二组)松松、萱萱:长条积木和半圆组合搭建。
第二组的幼儿们选择长条积木来搭建,他们用长短相同的三块积木在地上围了个等边三角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向上搭建第二层,两层互相交错,每上升一层,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向外延伸一点,巧妙地用扩大三角形来实现一层比一层宽。
当同样长短的积木无法再继续向外扩展的时候,幼儿们想到了使用比较长的积木。由于搭建区有三种长短不同的长积木,他们就这样毫不费力地实现了从细到宽、再由宽到细的形态变化。
作品搭好,几名幼儿被吸引前来观看。
臣臣:“‘五月的风’是圆圆的,他们搭得全是三角形的,有很多棱角!”
教师:“有办法让它变得圆滑吗?”
松松:“可以把半圆加上,它就会变得圆圆的。”
萱萱和松松再次忙碌起来,他们先搭了两层木板,然后放上半圆形,接着再搭两层木板,再放上半圆形……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粗细变化。就这样,两头尖尖,中间圆鼓鼓的比较圆滑的“五月的风”出现了。
图:第二组最终作品
情况分析:
1.松松和萱萱组采用的层级垒切的方式实现“五月的风”作品的粗细变化,并用半圆积木表现鼓鼓的造型,显示出两位幼儿对搭建材料的规格与关系的熟悉。
2.两组幼儿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予以探究,实现了“五月的风”上下粗细不同的变化。当幼儿拥有自主、宽松的探究空间时,表现出了惊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支持策略:
1.教师支持不同想法的小组去实践自己的想法。
第二阶段:挑战十八层不对称的“五月的风”
活动实录一:“五月的风”到底有几层
当两组幼儿的搭建作品展现在小朋友的面前时,幼儿们讨论起来:
雯雯:“我发现他们两组搭得不一样高,臣臣搭得比较矮,松松搭得很高。”
老师:“那‘五月的风’到底多高?怎样才能知道呢?”
明明:“我们可以数数有多少层!”
幼儿们选择了一幅层次比较清晰的图片点数起来。前八层数的很顺利,第九层时出现了分歧。当俊俊指出第九层是一半镂空的时,幼儿们更仔细地观察起来。在大家的共同点数下,最后得出结论:“五月的风”一共有十八层。
活动实录二:不同的积木控制重心
幼儿们开始尝试挑战层数,因为掌握了关键的搭建技能——用垫和压的方法来保持平衡,他们显得信心百倍。
嘉嘉和臣臣结成了小组。很快七层高的“五月的风”就搭好了,正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哗啦一声,倒塌了。他们并不气馁,以最快的速度重新搭好。可是搭建第八层的时候,同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孩子们开始相互抱怨起来。
臣臣:“嘉嘉,你慢一点行吗?”
嘉嘉:“不是我弄的,我轻轻放上积木它就倒了。”
第三次,他们没有急于搭建,而是细心地琢磨起来。他们学会了先思考再行动。
嘉嘉:“看来半圆形的积木是压不住了。”
臣臣:“也许换个更大的能压住,试一试长板吧。”
两名幼儿小心翼翼地把长条积木放在第七层上,令他们高兴的是,积木稳稳地压住了两块半圆,倒塌现象没有重演。他们兴奋地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眉目之间满是惊喜。新的探究成果让后面的搭建活动进展地非常顺利。在幼儿使用不同积木压制调控重心的努力下,更高层数的“五月的风”建立起来了。
图:将垫压的半圆换成长条积木
情况分析:
1.幼儿通过观察并点数确定“五月的风”到底有几层,运用了数学的点数,体验着数学的有用。
2.小积木压不住了,换成大的长条积木,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幼儿们已经掌握了使用不同大小、重量的积木来调控重心以保证建筑作品的平衡。
3.游戏中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同伴的合作能力、数学的点数等能力也在悄然运用与发展。
支持策略:
1.当幼儿观察发现不同的作品高度不同时,教师通过关键性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多高”,支持幼儿点数明确“五月的风”的层数。
2.教师的持续观察与关注,引领分享,给幼儿游戏活动以无声的支持。
活动实录三:其实“五月的风”是不对称的
分享中,幼儿们在不断追求完美。松松拿着图片说道,“这次搭建的‘五月的风’看起来左右对称,可是图片上好像不是对称的。”
教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大家马上凑在一起,对照图片观察着搭建作品。
星星:“‘五月的风’不对称,看起来是歪歪扭扭的。”
松松:“对,左边右边看起来一样才叫对称。”
教师:“它是怎样不对称的?”
松松:“第二、第三层往左倾斜,第四层往右倾斜,第五、第六层又往左倾斜……(他一边用手指着,一边表述)”
教师:“不对称要怎样搭建呢?”
星星:“这还不简单吗!摆长条积木的时候让它向两边倾斜就可以。”
教师:“想法不错,你们试试看吧!”
幼儿们挑战搭建不对称的“五月的风”,采用往常的方法,成功搭建到第七层时就轰然倒塌了。几次尝试皆如此,原来的方法不好用了吗?
图:不对称的“五月的风”屡次倒塌
幼儿们围绕着新问题开展了讨论,却始终没有结果,教师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教师:“找到总是倒塌的原因了吗?”
松松:“因为歪歪扭扭的,两边不一样重,一边重,一边轻,所以就倒了。”
原来幼儿们已经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却没有想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已获得的保持平衡的经验在新问题情境中如何运用,他们的思考在不断深入。任务的难度升高,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教师再次介入游戏,为幼儿搭建解决问题的脚手架。
教师:“为什么在搭建下面几层的时候,能保持平衡,搭到上面就倒塌了呢?”
抛出的问题让幼儿们思考了半天。
星星:“可能是上面太重了吧?”
教师:“太重了很难保持平衡。”
松松:“因为越往上越大,而且很宽。”
教师:“又宽又大很难保持平衡。”
看着幼儿的思考无法继续推进了,教师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打算在操作中再引导幼儿想想办法。
教师:“你们分成两组,分别来搭建一个不对称的‘五月的风’当你们觉得不能再往上搭建的时候就停止工作,好吗?”
在老师的提议下,两组幼儿开始了搭建活动。当搭建到最高处停下来时,讨论继续。
教师:“星星,你们搭建了几层?”
星星:“9层。”
教师:“萱萱,你们呢?”
萱萱:“13层。”
教师:“咦,你们使用了同样的方法,为什么搭建的层数不一样呢?”
萱萱:“我们使用了很多小半圆形积木来支撑。”
教师:“有了这些小积木的帮助,‘五月的风’就更牢固了。”
臣臣:“我发现了,我们搭建的每一层之间(高度)增加的不是很明显,这样就搭得比他们层数多。”
教师:“控制每层增加的高度,就更牢固了。”
对比发现保持牢固的秘密后,幼儿们的搭建活动显得更加小心了。他们小心翼翼地尝试新办法,终于成功地搭建出歪歪扭扭的十八层“五月的风。”
图左:师幼讨论寻找倒塌的原因
图右:成功搭建出不对称的“五月的风”
情况分析:
幼儿在对作品的观看中不断思考,自主追求更高难度的游戏挑战,搭建不对称的“五月的风”,游戏在不断推进。
支持策略:
1.当幼儿自信认为运用掌握的方法,参照照片的样子往不同方向倾斜就可以实现搭建出不对称的“五月的风”时,教师没有否定幼儿,而是鼓励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去验证一下。
2.幼儿搭建中遭遇了更难的不平衡问题,当幼儿经由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时,教师及时介入,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明确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明确解决思路。
3.对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仅仅停留在语言讨论的层面上,幼儿很难理解。教师尝试以同伴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引导两组幼儿搭建不同作品加以对比,现场给予幼儿以形象的启示,幼儿对比观察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实录四:吊在顶端的圆球
在探究过程中,为了解决幼儿对于“五月的风”具体细节的争论,教师和幼儿们与“五月的风”实地接触,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搭建历程。
这次,凡凡和嘉嘉要解决“五月的风”内部悬球的问题,他俩尝试把灯笼放到作品中,代表里面的圆球。幼儿很快就搭好了“五月的风”,当他们兴奋地要把灯笼放进去的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原来已经封顶了。
凡凡:“早没有想到,只好全拆了!”
嘉嘉:“不不不,拆一半就可以了。”
拆到一半的时候,凡凡小心翼翼地抱着灯笼,屏住呼吸,手一点点移动,向“五月的风”中心安置。在目测和轻微尝试后,他觉得空间有点窄,嘉嘉轻轻地、轻轻地将长条积木向外挪动了一下,让灯笼正好落在空隙里。两双眼睛闪着亮光,快速交接了一下,咧嘴一笑,然后又慢慢地一层层向上搭好。
最后,红红的灯笼牢牢地悬置在里面,幼儿美滋滋的心情溢于言表。
图:灯笼悬置在建筑中间
终于一个威风壮观的、有着八边形的底座、十八层的层高、左右不对称、中空悬置着圆球、顶端错落有致的“五月的风”在长达一个月的探索中,在幼儿们的手中诞生了。这是一个幼儿们眼中“完美”的“五月的风”,看着自己的成果,欣赏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幼儿们欢呼雀跃,笑容无比灿烂!
完美的“五月的风”落成了!
支持策略:
教师带领幼儿实地参观,支持幼儿全方位观察与了解“五月的风”的细节,更好地促进搭建游戏的推进,也更好地让幼儿的学习与青岛这座城市发生紧密的关系。
Vol.5
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搭建“五月的风”游戏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不断尝试新的玩法。在游戏中不仅有独立的思考,也有与同伴的合作和协商,表现出良好的学习品质,诸如好奇、专注、坚持性、有清晰的目标意识等。幼儿获得了多方面知识经验,如方位、平衡、对称等。
教师在观察与支持幼儿的游戏过程中,秉持正确的幼儿观,细致观察幼儿游戏并提供适宜的材料,为幼儿搭建提供自由探索的平台,引发幼儿游戏兴趣,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支持幼儿进行持续的探究和深入学习。
1.游戏中不断出现新挑战,维持幼儿的游戏兴趣
游戏中的新挑战是维持幼儿持续搭建游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总结经验,生成新问题、引发新挑战。从关注作品上下不一样粗的外形,进展到圆滑的特征,再到十八层的层数、把握重心保持不倾倒、最后到悬置的圆球等,幼儿在活动中不断遇到各种新问题,面临新挑战。
2.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游戏过程中,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教师敢于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究,给幼儿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做中学、做中思考,尊重尝试错误的价值。幼儿挑战不对称的“五月的风”时,他们一次一次面临着作品倒塌的失败,教师没有急于及时介入指导或替代,而是允许幼儿不断尝试。因为教师发现,即使不断倒塌,但是幼儿仍然饶有兴趣地再次搭起来,在不断地重复中有着不同的发现和新的尝试。
3.搭脚手架“鹰架”幼儿的学习
鹰架只有发生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才真正有效,由于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把握最近发展区,适时提供支架,教师敏锐、深入地观察、理解幼儿的想法和现有经验水平。所以观察在前,行动在后,是搭建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基本策略。
当幼儿活动遇到了比较棘手的问题,无法推进,幼儿表现出即将放弃的时候,教师此时适时介入,充当幼儿的“脚手架”,或者促成幼儿经验的迁移,或者对幼儿当前的思考予以点拨,或者给予幼儿赞赏和鼓励。
猜你喜欢(点击进入)
1
幼儿园管理资料大全
2
普惠性幼儿园认定申请资料大全
3
奥尔夫音乐课程大全
优质公众号订阅,总有几个适合你
中小学家长家 微信号:18610206462 中小学的语文数学!
幼儿园管理 微信号:18610206462 关注有惊喜,免费订阅!
大米妈妈讲故事 微信号:18610206462 关注有惊喜,免费订阅!
初中数学高分辅导 微信号:18610206462 初中数学更好学
小学数学强化训练 微信号:18610206462 孩子更爱学数学
小学数学满分练习 微信号:18610206462 :孩子数学成绩更好
小学语文满分辅导 微信号:18610206462 让孩子更加喜欢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