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即
关注我们
随着新版《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即将面世,“完整儿童”课程研发团队设立了课程实验园,针对新版《幼儿动手做手工操作材料》的实施,进行新一轮的研修工作。
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了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操作材料的使用正是符合了指南评估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学习的过程,以评促建,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研修活动中,实验园展示了小班 “听到的声音”(戳这里查看)、中班“我能帮上小乌鸦”、大班“小学生的早晨”三个活动。
本期推文,我们将还原中班活动“我能帮上小乌鸦”研修现场。更多研修活动将在后面几期推文中陆续更新,请持续关注!
研修热点:
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形式
活动开始前一周,教师可在区域投放《幼儿动手做手工操作材料》中的“我能帮助小乌鸦”的实验材料(塑料瓶、泡沫、石子等),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材料的特性。
活动时,教师对幼儿的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操作页进行合理分配,将3-4包实物材料(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收集更多不同的材料)放入收纳箱后置于桌上,在塑料瓶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水,复印多份记录表操作页备用。
– 实验材料-
● 教师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发幼儿猜测帮助小乌鸦喝上水的方法和原因:
“把石子放进去,水会上升到瓶口,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放入沙子水也会上升。”
“可以用吸管,如果乌鸦会用吸管喝水的话。”
“可以放玻璃球试试看。”
“在水中放入泡沫,时间长了泡沫可能会吸水,也会让水上升。”
“放入大米水会上升。”
……
● 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呢?随后,幼儿分组(3-5人一组)使用《幼儿动手做手工操作材料》进行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及记录情况,倾听幼儿之间的谈话。
-投放石子后的水位变化-
讨论
如何利用配套课程的《幼
儿动手做手工操作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为幼儿的学
习提供最大的支持?
材料包是人手一份的,每一份提供的材料虽齐全,但数量有限。在进行分组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同组幼儿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使用。比如本活动的每份材料包括:透明塑料瓶一个,大小不等的石头若干,泡沫粒若干。在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这些材料重组在一起,还可以自备纸巾、报纸、沙子、积木等,供幼儿自选材料进行充分探究。
幼儿分组后围到实验桌边,第一步自然是对材料进行摆弄和观察,然后选择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实验。那么就会出现小组实验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先用哪种材料(实验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谁来操作材料?谁来记录实验过程(实验如何分工)?这些讨论都是幼儿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本次研修活动的现场,有的小组决定每人选择一种材料进行操作,如一名幼儿负责投放不同大小的石子,其余幼儿观察并用笔划线或者贴贴纸等方法,标记实验前后塑料瓶水位的变化;然后再换另一名幼儿选择另一种材料,在另一个塑料瓶中进行操作,直到每一位幼儿都完成探究。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使用“我能帮助小乌鸦”的操作页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结束时,小组成员可以把装有不同材料的塑料瓶同时呈现在桌面上,通过比较瓶身不同的标记,真切感受不同材料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实验时会大大减少如争抢实物材料、忘记记录实验过程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凸显进行小组实验的意义:促进幼儿的同伴间学习,发展幼儿在科学实验中的合作精神。
●大部分幼儿完成了实验和记录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带着自己的记录表分享实验经历:“你投入了什么材料,瓶子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实验,幼儿发现投入石块水位变化最大;投入较多的沙子,水位也会上升;投入泡沫粒,泡沫粒会浮在水面上,水位变化很小;投入纸巾会吸水下沉,但是水位上升很慢。此时教师不必过于强调让小乌鸦喝到水需要投入的材料数量,更重要的是关注幼儿能否根据操作页的记录内容,用合适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我能帮上小乌鸦”操作页-
研修热点:
关于科学探究活动项目化
推进的可能性
活动结束后,可以将实验材料投放到区角当中,供幼儿继续探索材料种类、数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幼儿会生发出许多新的问题:
“如果我一直投放纸巾进去,水位还会变高吗?”
“还有哪些材料会沉入水底,哪些材料会浮在水面?”
“为什么放入大的石头比放入小的石头水位上升更快更高?”
“我洗澡的时候,跳进装满水的澡盆,水会流出去,那如果往装满水的瓶子里放石头,水一定也会满出来是吗?”
“为什么潜水艇可以在水里面自由地上升和下降?怎么做一个潜水艇?”
……
无论是对已有材料产生的疑惑,还是联系生活,基于已有经验提出的问题,都是值得幼儿深入探究的内容。教师可鼓励幼儿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用记录纸记录下自己新奇的发现,一段时间后组织幼儿再次进行分享;同时师幼可以一起收集其它生活中的材料,如豆子、磁铁块、硬币等,进行试验后,用表格、树状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统计不同材料放入水中的现象。
生活中有很多利用浮力原理解决问题的例子,比如游泳、“曹冲称象”、潜水艇、大轮船等,教师可根据幼儿兴趣,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去了解更多利用水中物体的沉浮解决问题的例子,再到幼儿园中进行集体分享。
研修热点:
实验时水位上升不明显,
该怎么进行标记?
实验中,幼儿会遇到很多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水位上升不明显(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果换沙子或纸巾也一样吗?(新的实验材料)” “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解决的(同伴的解决办法)”,把问题抛给来求助的幼儿,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学习机会留给幼儿,引导幼儿在问题支架下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投放材料后水位变化不明显时,该怎么进行标记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幼儿有能力自己去解决。
比如,幼儿可能会思考为什么材料投放进去没有变化,是因为这种材料的数量不够或者太小了吗?于是考虑继续投放较多数量或者更大的同种材料来改变水位,如果发现水位上升明显了,标记好上升后的水位线,可与之前的水位线形成鲜明对比,此时幼儿能初步感知水位上升和材料的数量、大小的关系。
但是像泡沫粒这类材料,幼儿会发现不管放多少泡沫粒,泡沫粒都会浮在水面上,水位上升也不明显;而像糖、盐这类的材料,会溶解到水中。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过后,幼儿也能从中感知不同物体的特性,积累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或者溶解等的经验,探索出能让水位上升的合适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不应该只关注实验结果,而更应该注重整个探究的过程。整个探究的过程就是幼儿的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已有认知水平,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往期推荐
【研修现场】大班下 “天气预报”
【研修现场】中班下 “找芽苞苞”
【研修现场】小班下 “春天的宝贝”
【研修现场】小班下 “听到的声音”
扫码关注 | 波比幼学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完整儿童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