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
我园近年来的田野课程研究重点已从初期对文本的开发转向对课程实践主体——教师的研究,这其中,作为教师成长助推器的园本教研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园本教研的“学习文化”特质
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不仅关注教师当前的教育行为,还关注其行为背后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取向;不仅关注其实践经验的整理,还关注其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努力建构以“学习文化”为特征的园本教研。“学习文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目标认同。建构学习文化,必须使教师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是为了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教师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结构,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二是资源支持。教师的学习不是盲目的学习,也不是功利的学习,它应该是贯穿在教育实践中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既反映教师个体的学习需要,也体现幼儿园群体的共同要求。我们根据田野课程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及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给教师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并提供教师学习的参考书目,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的藏书,使教师的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与专业成长相结合。
三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是参与者个人智慧的简单叠加,而是群体智慧的碰撞、激荡。这种碰撞会带来参与者原有认识的超越,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为此,我们努力营造幼儿园内部浓厚的学术氛围,如开展“读书沙龙”“教师论坛”等活动。同时,创设多种信息传递通道,使教师能将有价值的学习信息有效地与同伴分享。
二、园本教研的“行动反思”特质
(一)反思的主要对象及内容
1.对理念的反思。
理论的学习要克服盲从,要以思辨为前提,才能达到领悟、运用、迁移、融合的境界。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重视引导教师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理论与实践,有目的地选取教师关注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进行反思,如: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等。
2.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应是对教学活动整体的思考和反省,但教师在进行反思时往往只针对目标和活动本身的某些环节,而抓不住关键,因此,给教师提供一个反思的支持框架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反思应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分析、对引领活动的主要指导思想的辨析、活动价值分析、幼儿与教师在活动中面临的挑战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育现场调控分析等方面。
3.对课程发展现状的反思。
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通过课程开发与决策、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过程主动地、批判地、全程性地参与,从而与课程一起成长。
(1)对影响课程关键问题的反思:课程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困难与问题,尤其是园本课程的建设,更需要对影响课程的关键问题不断进行探究。
(2)对推进课程实践经验的反思:课程实践经验是课程理念形成的基础,是课程发展的推动力。田野课程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课程,既重视对他人理论的吸收,更注重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提升。我们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取并贡献自己的教育经验,在专家的指导下,汇集全体教师的智慧,初步形成了田野课程的基本教育理念和实践特征,然后用之指导新的课程实践,实现了课程的良性发展。
(二)实施策略
1.自下而上的螺旋式推进。
我们鼓励教师通过写观察记录、教育笔记、活动评价等方式不断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并鼓励教师通过教研组、年级组相互分享自己的反思经验、
2.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推进。
课程建设初期阶段.教师缺乏对主题活动完整设计的相关经验。幼儿园教科室根据田野课程特质及教师的实际状况开发设计了相关反思框架,并对教师进行辅导,指导教师运用反思框架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再收集教师实践中的反馈建议进行调整改进,然后再次在实践中运用。
3.手册式辅导推进。
将田野课程关键性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经典的各类反思案例以及优秀的研究等汇集成册,方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研究、借鉴,以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4.简报式辐射推进。
对课程每阶段重点研究内容的进展情况,我们都会以“田野课程研究简报”的形式公布出来,让每位教师及时获取最新两阅本教研信息。简报记录的不仅是课程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各时期教师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研究历程。
三、园本教研的“案例研究”特质
(一)价值分析
1.突出教师研究的主体作用。
案例研究将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内容涉及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但不管是哪一方面,教师都应是案例的重要研究者,她必须对案例中的事件、情境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论,从而逐步积累反思体验。
2.有利于教师研究经验的内化。
案例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将教育理念融于研究案例中,使教师“身临其境”,直面教育实践,使教师在共同的分析、讨论中不知不觉地获取蕴涵于其中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知识,并与原有的认识、能力整合,以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3.促进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提高。
案例研究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在于促进教师形成思考的习惯。对案例的剖析研究过程,也就是批判、反省的过程。它促使教师在多元的教育现实中,寻找理性思辨的视角,增强反思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关注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培养反思的实践精神。
(二)实施策略
1.对话式案例研究。
对话一般有两方人员:一是案例提供者,二是参与研究者。在田野课程的研究中,案例提供者多为课程重点实验班教师,参与研究者多为园教科室成员及课程专家。在对话式的案例研究中,课程专家的适时加入尤为重要,,因为他能将教师间平行的对话引领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使对话更有张力和活力。
2.观摩式案例研究。
它一般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教学案例进行现场观摩,然后围绕核心话题开展反思研词。其活动流程一般包括:①通过前期研讨确定案例;②现场观摩活动;③围绕核心问题进行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④主持人小结,形成结论,达成共识。需要说明的是,经过修改、调整过的方案,时常还有第二轮验证观摩。
3.体验式案例研究。
这是让教师扮演幼儿,模拟教学活动,通过教师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并提高其教学研究能力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展开方式是:①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实施一个相同的教学案例,从而考察原方案设计中孩子的学习方式、教学情境、环节设计等是否适宜,然后小组研讨重新调整方案;②各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取长补短形成一份新的教学方案;③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现场教学观摩、研讨,并形成最终的教学方案。
4.讨论式案例研究。
这是针对提供的案例,围绕若干核心问题进行讨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全体教师均参与发表意见和想法,最后会形成一定的共识或解决一定问题的办法。操作流程为:①主持人给出一份教育案例;②分配小组角色,分组讨论并记录;③小组汇报、展示记录;④主持人提取核心问题,再次分组讨论;⑤第二次小组汇报,展示记录;⑥主持人总结,形成共识。
【从田野课程的建构看园本教研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