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教子有方
儿童的大脑机制中,情绪引发的行为比理性认知引发的行为要更迅速、更直接。儿童早期情绪管理不仅在儿童身心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在儿童认知方面也同样不容小觑。情绪管理能力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案例:
三岁半的豆豆与两岁的花花在一起玩耍,两人不约而同地看上了游戏区的同一个玩具,由于玩具距离花花比较近,花花先拿到了玩具。接下来,豆豆的表情开始发生了变化,快步上前抢了花花手中的玩具,花花哭起来。
案例中,豆豆因为没能第一时间拿到玩具而显得愤怒,并由此带来了侵略性的行为(抢玩具)。及时帮助豆豆缓解愤怒的情绪十分必要,而前提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此刻的情绪从何而来。
家长可以蹲下,保持目光平视着豆豆。
第一步,确定情绪:“豆豆,妈妈(爸爸)知道没能拿到玩具,你很不开心!”
第二步,强调规则:“但你看,花花确实是在你前面先拿到这个玩具的,所以我们要把玩具还给花花,我们可以跟花花商量轮流玩,等花花玩过你就可以玩啦。”
第三步,接纳情绪:“你要是心里难受想哭的话,妈妈可以陪着你,尽情哭一下也好。”
第四步,引导行为:“那哭好了之后,想明白了,还是可以继续去和花花玩儿的,玩具也还是可以玩的。”
第五步,肯定结果:“豆豆很棒,能够遵守游戏规则,这样大家就不用抢来抢去,都能玩到玩具了。”
家长不要试图在孩子对抗的情绪状态下解决问题,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哭出来会更有益于孩子成长。
父母以什么态度来处理问题,儿童也会学习父母的态度来处理问题。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随之带来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却有好坏之分。
培养儿童良好的亲社会性,有利于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日常生活中,家长先要帮助孩子准确识别、回应他人情绪,同时辨别及正视自身感受,并以此引导自身行为。
父母专注的倾听行为,是儿童习得亲社会行为的第一步。鼓励儿童多用语言来描述自身的情绪,既能帮助儿童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又能帮助孩子学习处理情绪问题。要用心去捕捉孩子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情绪和态度,并加以疏导。
排解情绪后,再去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分享与谦让。这种亲社会性的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步学习形成的。
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对个体的行为与生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对于儿童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述案例中,玩具被抢走后,花花很伤心,存在着疑惑。这种悲伤和怀疑的情绪若没能得到缓解,可能会让花花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对自身产生不自信感。
首先,帮助花花摆脱悲伤的最有效方式是母亲温暖的拥抱。
其次,母亲可以用温柔的语调告诉花花:“妈妈知道,因为豆豆抢走了你的玩具,你很伤心,我也感到很难过。”花花知道母亲能够明白自己内心的委屈,共情的力量得到了体现。
最后,母亲可以这样告诉花花:“豆豆也许不是故意要来抢玩具,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想和你一起玩玩具的想法,他可能也特别喜欢那个玩具吧!”
这时的两个孩子,都能体会到对方的情绪,也开始学习如何去正确面对彼此,以友好的方式去表达,能够逐渐形成换位思考的意识。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展现出积极、乐观、正向的态度,并用共情的方式去看待孩子的每一种情绪,以帮助孩子学习共情,增强共情能力,学习用积极的共情方式去理解情绪和解决问题。
儿童最原始的安全感来自家庭和父母。威廉·布鲁姆在《安全的感觉》一书中就提到:“安全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安全感,你必会有意无意地神经紧张,而你正在进行的行为会受到‘挟持’……”所以,营造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是让人觉得舒服的、平静的、干净的、明亮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情绪舒展的良好空间,这个空间里,孩子和父母的情绪自由舒展,并且相互影响。这个环境应该具有弹性、有可预测性、有接纳性,同时也应有一定的私密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建立,除了语言交流之外,面部表情、眼神交流以及肢体接触对于儿童安全感的建立也十分重要,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拥抱都会给彼此带来心灵上的慰藉。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来说,犹如一面镜子,当孩子的各种情绪袭来时,也是父母审视自身的机会。所以,孩子的情绪管理需要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也对父母自身情绪管理提出了要求。
通过亲子互动,
帮助儿童初步识别情绪概念
增加更多的亲子互动(增强情感的交流),亲子联合活动是亲子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和孩子进行相同的工作或游戏(例如做拼图、共读绘本、编游戏、唱歌),在这些互动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有研究人员发现,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孩子的表现就越好,很少有情绪和行为问题,也很少出现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复杂情绪,父母可以与儿童共同分析,并以身示范如何处理这些情绪,让儿童学会识别各种情绪,在其他的情景中得以良好的运用。
除了四大基本情绪(喜怒哀惧)之外,还有不安、焦虑、抑郁、激动等情绪的存在。儿童早期的情绪认知以基本情绪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程度逐渐提升,孩子也逐渐体会到更加复杂和多维的情绪情感。在亲子互动中,父母应平等公正地对待孩子,以生活中的事件为例进行教育引导,教会孩子正确看待自身的情绪。
积极接纳、
回应并与儿童讨论情绪感受
在亲子互动进行过程中,父母不仅可以教会儿童如何识别情绪,也应积极地接纳和回应儿童的情绪,并与儿童讨论各种情绪的感受。研究指出,4岁儿童往往以自己的感受代替他人的感受,而6岁儿童不仅能摆脱“自我中心”倾向,而且能较客观地多维度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
父母对儿童情绪表达的积极接纳和回应,不仅让儿童正确认识情绪本身,更能感到父母满满的爱意,认识到“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有爱我、关心我的父母陪伴着我”。同时,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应与儿童共同讨论,正视情绪带来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经历将为儿童的情绪自我管理铺平道路。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教会孩子如何换位思考,更能让孩子明白他人的感受。
原文刊载于2021年10月《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编辑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曹龙钰
作者单位 |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