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年儿童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7至14岁的儿童每个学期平均 仅有 3 本书的阅读量,而他们阅读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感兴趣的书、书太贵和作业多。此调查一出,很多人再次为孩子的阅读状况担忧。
孩子面临的三个阅读困难中,除了最后一个是关于教育体制的,前两个因素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电子媒体的兴起,在电视和电脑等电子媒体的冲击下,孩子们能找到内容更丰富、更廉价的阅读品,因此对纸质书籍的兴趣逐渐下降。电子媒介弥漫在孩子周围,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事实,他们还需要读书吗?在他们未来的世界里,“书 籍”就只能等同于教科书了吗?
阅读是一种能力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阅读是引领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能力, 国外教育界甚至明确提出“阅读力”这个概念。欧美发达国家的孩子从6~ 9个月就开 始阅读,我国的孩子2~ 3岁才开始,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性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 8 岁,也就是小学二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于大人身上,来自凤凰卫视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天读书的时间不足15 分钟, 每年的读书量只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起步晚,指导孩子的阅读方法有问题,比如过早让孩子认字等等,是中国孩子在阅读时的一个现实,如果再遭遇到电子媒介的轰炸,他们的阅读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读图 VS 识文
电视会伤害孩子的阅读能力吗? 一个朋友在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时,举出了自己孩子的例子,他说,自己一岁半的儿子被电视培 养得非常专注 , 论据是 : 孩子看新闻时 ,“ 眼睛眨都不眨 ”, 由此联想到孩子最近玩沙子时的专心,这位朋友就差从此将孩子交给电视了。
其实他的理解离真相有很大一段距离。
先说专注的问题,孩子有一个“细小事物敏感期”,本能地对一些小东西感兴趣, 就是通常所说的“眼尖”,这么大的孩子能一眼发现地板上的头发丝,投入地玩沙子 其实是在试图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小细节,根本不是看电视培养出来的。所谓孩子“专 注”地看电视,更是一个假象,电视的画面是 1 秒钟 25 帧,为了不断地刺激视觉, 常常会不断切换画面,一般正常的画面在 3 秒钟左右,而在一些广告,或特殊用途下, 甚至每隔几帧就会换一个画面,也就是说,不到一秒种,画面就会变好几次。在这 样的情形下,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并不是内容有多吸引他,而仅仅是为了看清楚。
为了让观众不知疲倦地看下去,电视必须努力制造噱头,画面、音乐、解说和音效各种元素被充分调动起来,也许孩子正在看某个画面时,突然一段广告呼啸而来, 上一个画面还没看清楚,下一个又来了,他们的注意力处在不断被打断的状态中。如果再加上使用遥控器频繁换台,孩子根本无法对某一细节保持持久的注意,这也就是 为什么,沉溺于电视最终变得懒得思考,以我的个人经验,看电视的时候,我几乎专 挑不过脑子的片子看。
对大人来说尚且如此,何况是正在习惯养成期的孩子呢?书籍的特点则相反,人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阅读的速度可以自行掌握,没看清楚的地方可以再看,没想明白的地 方可以慢慢想。
电视画面可以分解成一幅幅的图像,而读图几乎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儿童心理学有研究表明 :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喜欢看类似于人表情的图画 ;文字则是一个抽象的符号,阅读实际上是一个由编码到解码的过程,孩子的阅读必须以识字为基础,并且经过训练。在电子媒体铺天盖地的大环境下,孩子完全可以无师自通地看电视,如果把他们放任地交给电视, 最终伤害的将是他们的阅读能力。电视上可以轻轻松松地看到花里胡哨的内容,读书费力且枯燥,这个道理孩子自然明白。
阅读不再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
在印刷术诞生之前,获取信息则主要靠口耳相传,因此一个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 就是那个年纪最大,见得世面最多且记性最好的老人。而在印刷术产生之后,“阅读” 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读书”,它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到了电子媒体时代,一切 都在发生变化。
我的一位老师,将自己到闽浙苏三地旅游的经历写成一本游记,我在阅读她的书 稿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疏漏,我将自己存疑的地方都查证校对,当我把书稿送还老师的时候,她十分震惊,原因是,我并没到过这些地方,何来如此本事?答曰 :搜索引擎。
我和老师完全代表两个时代的行为方式,她写文章靠阅读和记忆,我则靠搜索引擎,在这个时代,人的记忆甚至因搜索引擎而萎缩。
我们的孩子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环境,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只有书本, 电脑、电视,将来还有跃跃欲试的电子书都可能为他们提供信息,不读书并不表明他 们的知识量就比我们少,这一点,想必家长们都深有体会。所以,当孩子们每个学期只读3 本书的调查结果出来后,我并不担心他们因不读书而变得愚笨,这也是我一直不主张完全把孩子屏蔽于电子媒体之外的重要原因,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 :功能上 存在差异的各种媒介形式还将同时并立,很难在短期内相互替代。
孩子仍然需要阅读
既然孩子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获取信息,阅读还有必要吗?这一定是很多家长的疑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说一个我的个人习惯吧,我每年买大量的书,但有意思的是,有的书我会详细地写上购书的时间地点,有的书,我一个字不写,这个区别就在于:前一类书是需要仔细阅读,提高品位 ;后一类大多是工作用书,仅供查阅。
具体到孩子的阅读也会有类似的区别,前面提到的电视和电脑都仅仅是他们获取 海量信息的手段,而纸质的书本仍然对他们有更深刻的意义。
这个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阅读习惯的养成,一个是早期的亲子互动。
0~ 3 岁之所以重要,一定不是在这个阶段认了多少字,背了多少诗,而是养成了多少好的习惯。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培养肯定是来自孩子生命里最初的几年,讨 厌读书一定不是长大了才有的事情。我至今仍然能记得自己小时候接触到的一些书, 虽然内容已经模糊了,但那种对书的亲近感一直延续到现在。把一个孩子交给书籍, 一定比交给电视或者电脑安全。
在孩子形成亲子依恋的关键期,家长陪孩子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吃和穿,游戏和阅读也是重要内容。在阅读时,孩子能接触到父母的身体, 能听到父母的声音,感受到父母的呼吸,能跟父母的眼神交流等等,这些都是在看电视或者玩电脑的过程中无法做到的。
在电子媒介的包围下,书籍也许会成为孩子心灵的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