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
母语是陪伴一生的语言。如何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是0-3岁家庭十分关心的话题。在国际母语日,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聚焦婴幼儿语言发展,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婴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并在家庭照护中及时关注宝宝语言发展。
语言习得
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从第一声啼哭起,孩子们就开启了交往的旅程。从6个月龄时的咿呀学语到3岁时能说出完整的句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关乎婴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那么,家长要掌握哪些科学方法?如何抓住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0-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期。不论多小月龄的宝宝,都有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 ?? ?? ?? ?
? ? ? ? ? ? ? ?
在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关键期的把握非常重要。当然,每个宝宝的发展情况会存在差异。能够掌握方法并抓住关键期,家长就能成为激发宝宝语言发展的“伯乐”。
1岁以内的宝宝
回应宝宝,多用“妈妈腔”
与3岁以下宝宝互动时建议多使用“妈妈腔”。当然“妈妈腔”并不是妈妈们的专用方式,凡照护者都可以使用。“妈妈腔”是一种独特的语音语调:说话声音柔和、语速较慢、语句简短。
这个阶段的宝宝,虽然不会说话,甚至无法很好地回应,但家长仍需与宝宝多互动沟通。喂奶时,近距离说话通过眼神增加和宝宝交流。换尿布、洗澡的活动中,通过场景语言的语音语调,促进宝宝听觉敏锐性发展。
科学添加辅食,及时锻炼咀嚼肌
宝宝开口说话,需要面部肌肉的支持,所以咀嚼肌的锻炼尤为重要。吃饭是宝宝锻炼咀嚼肌的主要活动,所以,辅食添加需要采用循序渐进方式,由泥状逐渐过渡到碎末状,然后小块状、条状。
很多家长认为泥状的比较容易消化,会长时间只给宝宝喂食这类食物。其实,这不利于面部肌肉发育,要及时调整。比如9个月龄左右在软烂的粥、面中添加肉末;1岁左右可以吃软米饭、馒头等。这些调整都有助于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
1-2岁的宝宝
鼓励模仿,放慢语速
宝宝语言快速发展,模仿能力变得更强。家长在养育过程中,把语言引导应用于日常,有意识地帮助宝宝开口说话。说话时需要注意:放慢语速,吐字清晰,为宝宝成功模仿创造条件。
鼓励自主,减少包办
宝宝在表达需求时,“啊~~”的一声、一个小眼神的传递……照护者可能已经完全领会了孩子的意思:立刻把水递到嘴边;把所需的物品递到手边等等。宝宝不用说一个字,心愿即可达成。这样的养育方式比较快捷,却剥夺了宝宝语言表达的机会,并不利于语言发展。
家长可以增加语言引导。比如“宝宝,是要喝水吗?”、“宝宝可以说,喝水。”通过耐心引导,帮助宝宝主动发声。
2-3岁的宝宝
2至3岁的宝宝语言进入爆发期,会说的话越来越多,家长需要做的是引导宝宝正确表达,能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意思。
坚持亲子共读,提升陪伴质量
亲子共读,既能增近亲子感情,还可以帮助宝宝学习绘本里的好习惯,更加有助于宝宝学习发音。举个例子:绘本中说到“小兔子牙齿疼”,妈妈可以趁机问宝宝“小兔子牙齿为什么疼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引导宝宝说出更多的词语,另一方面让宝宝知道牙齿需要保护,了解牙齿里边是会有“小虫子”破坏,使宝宝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鼓励同伴互动,增加社会交往机会
创造机会让宝宝与小朋友共同游戏。如邀请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去公园等。游戏中,能够提供更多语言交流机会,促进宝宝模仿能力、语言能力发展,也会慢慢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了解儿童正常的语言发育进程
家长可以参看文章第二部分。
用好“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
家长通过预警征及时了解宝宝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可疑征象。如果符合其中某条应到专业机构就诊。下图中标注项目为儿童语言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需予以重视。
? ?? ?? ?? ?
? ? ? ? ? ? ? ?
定期进行发育测评
照护人带宝宝到医疗保健机构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发育测评,及时了解宝宝是否存在语言问题。如有需要可以到专业机构做进一步检查、评估和训练。
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宝宝一生发展奠定了语言基础。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规则的学习,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发展特点。我们需要给予更科学的阶段性引导。守护母语,最重要的是关注0-3岁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抓住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黄金期,助力宝宝学说话。
表格来自国家卫健委《三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
部分内容参考《0-3岁敏感期教育方案设计》等早期教育专业书籍
供稿:宋庆龄托育园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
中心(订阅号)
中国宋庆龄青少
中心(服务号)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 @中国宋庆龄青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