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专家视野
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幼儿园在园所文化建设的理解和实践上也呈现出差异性和地域性,但这种差异中也蕴含着某种共通的要素和共性的问题。长期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研讨与实践,我们发现园所文化建设亟须重视和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名”与“实”的关系
通过浏览文献,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园在文化建设中都非常注重这套语词的提炼和运用,如“家文化”“嘉·趣文化”“真文化”“爱文化”“和美文化”“和合文化”“健·美文化”“爱·融文化”“和文化”“玩美文化”等。有的语词甚至被各种类型的学校所钟情,如“和美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幼儿园追求园所文化辨识度、系统性和规划性的意愿,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深入思考文化建设中的概念体系与园本教育实际的协调问题。
▍“新”与“旧”的关系
《易·系辞上》中言:“物相杂,故曰文。”《乐记》中言:“五色成文而不乱。”可见文化一词中蕴含有万物杂糅共处而有序共生的要义,这对幼儿园文化建设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教育是人类精神生命的一代代延续,无论发展到什么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要素不能丢,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坚持的文化自信。不能为了博取社会和家长的眼球,就在园所文化建设中无辨别地照搬一些国外的和当下时髦的文化,取个“剑桥”“贝多芬”“爱迪生”等洋名字,照抄开展过洋节、吃洋餐、说洋话、扮网红等时髦活动。我们需要将文化建设作为十年大计、百年大计,慎重为之,行而实之。宁波市第一幼儿园起源于1918年创立的星荫幼稚园,一百多年来,幼儿园的名字在变,但是对首任园长张雪门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精神和行为课程的传承与发展是一贯的。在王阳明、黄宗羲的故乡,余姚市实验幼儿园和机关幼儿园在园所文化建设中都非常注重对浙东文化和阳明心学文化进行儿童化的改造和继承,并将其渗透到园所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滋养幼儿成长。
▍“道”与“器”的关系
反观现实,在园所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道”与“器”并不一定协调,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偏重于物质文化建设,注重幼儿园硬件配备,如建筑风格、物理环境、现代化设备、典型标识等方面的设计和投放,轻视规章制度、师生关系、人际氛围、心理感受等软文化的营造和培育;其二,专注于精神文化的文本梳理和宣传推送,忽视其与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内在联系,导致空有符合逻辑的文字体系和华丽的辞藻,却难以落实,进而沦为园所宣传的手段,甚至是文字游戏,如有幼儿园提出打造“阅文化”,并提出“悦环境”“阅课程”“约家园”“跃团队”“越管理”等系列漂亮的概念,实际上却并无落地的抓手和操作。可见,文化建设中有“道”无“器”是“瘸”,有“器”无“道”是“盲”,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协调“道”与“器”的关系,才能日久见成效。
▍“同”与“异”的关系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三级管理。国家主管部门主要负责颁布教育纲要、指南等纲领性文件,把握总体发展方向,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省、市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审定教材、制定办园标准及评级标准和区域发展目标;县(市、区)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和考核评价。幼儿园则是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承担者和落实者。这里所谓的“同”主要是指国家和省、市、县等主管部门所颁布的《纲要》和《指南》、审定的教材、指定的课程、规划的项目等,这些是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和规范的依据,是基础标准和共性要求。所谓的“异”主要指幼儿园根据本园的历史积淀、资源现状、师资禀赋等所筹划的特色课程或项目。
两者一致的时候,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会走上快车道,两者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时,则会给幼儿园的内涵塑造或品牌建设带来困扰。有些幼儿园出于打造“园所特色”和“文化品牌”的功利性目的,抛开基础标准和共性要求,为求“特色”而“特色”,罔顾园所历史积淀、教师能力和资源状况,一味强调“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不仅违背教育规律和课程发展规律,更严重的是贻误孩子的发展。幼儿园文化建设要顺势、借力,顺应时代和国家教育发展的大势,借国家政策之力,借省市规划之力,借园所资源之力,在充分理解、融合基础标准和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生成与创造,实现“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
▍“快”与“慢”的关系
如果说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人的现代化,那么幼儿园文化建设就是以“文”化“人”,并最终实现人的“文”化,即通过良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营造和影响,让我们的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聪慧、善良。正如《史记·谥法》中所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园所文化建设对一所幼儿园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以“文”化“人”并最终实现人的“文”化是一个缓慢的生长过程,同理,园所文化的成型和成熟也是一个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长时间滋养和培育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园长和管理者在思想和认知上要重视园所文化建设,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头等“大事”和“急事”来重视和安排,但在实际的推进和探索中则需要“急事缓办”。因为连接园所文化“道”与“器”的核心中介在于教师,再好的文化理念和概念体系没有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理解、认同和践行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宣称教师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并不为过,因为无论是教育环境创设等硬文化的塑造,还是课程资源开发、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师幼互动、家园共育等软文化的营造,幼儿教师都是核心力量,他们的文化理念、教育观念、操作思路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快”不得、“急”不来的,也是无法通过运动式的推进实现的。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曾在《我们的主张》中明确指出“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的专业训练和能力对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作用。当前,园所文化建设对幼儿教师来说还是一种较为新鲜的事物,在他们已有的学历教育和实践培训中并没有专门的模块来训练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进入“深水区”而无所遵循和依靠。因此,园所文化建设不能“多干快上”“好大喜功”,在期待成熟的园所文化建设模板和样板以资借鉴的同时,我们需要葆有“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信念和自觉,更需要园长与教师“教学做合一”“学思用同步”。如此,方能功到自然成。
推荐阅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年轻人 幼师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