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活动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表现,特别是在如今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让幼儿学会比较,学会记录,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
实践操作中,我发现: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一方面,小肌肉群发育未完善,动手能力较弱,部分幼儿连执笔都有困难;另一方面,幼儿在感知、注意和思维时,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条件的干扰,很难在操作后进行记录。因此,我从引导幼儿冁记录、乐意记录出发,摸索出一些做法:
一、共同探讨记录标记
在开展主题活动“好吃的东西”中,为了让幼儿了解水果的特性,我对幼儿最喜欢吃的水果进行了统计,并不断提问:“为什么喜欢吃这些水果有的说:“最喜欢吃西瓜,因为西瓜很甜,西瓜有很多水分。”我接着问:“什么东西是甜的?用什么可以表示甜?”有幼儿说:“糖是甜的,画颗糖表示甜的。”于是,这名幼儿画了一颗糖。有的幼儿说:“最喜欢吃橙子,喜欢它酸酸的味道。”我就问:“那么酸用什么东西表示呢?”“用蘸薯条的果酱。”“用醋。”……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问题,让幼儿思考用什么标记可以表示自己的感受。再把他们共同确立的图案作为记录的标记,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渐渐确立了思维方式,初步树立了积极思考和勤于记录的态度。
二、记录过程浅显易懂
针对幼儿生理方面的特点,如幼儿小肌肉群发育未完善、肌肉易疲劳等,在设计幼儿记录表时,尽量使记录操作方便、形象生动。如在开展“果汁”的活动中,我在画册上剪贴各种印有水果的小卡片。幼儿的记录方式只需把印有自己想象的水果的卡片插上回形针,然后进行一一配对,这样的操作简单方便,还能激发幼儿再记录的兴趣。
在“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同高度的“长颈鹿”和不同长度的垫板、蜡笔及回形针等操作材料。为了节省幼儿的记录时间、降低难度,我制作的垫板上面印有一定距离的刻度,还有和三只颜色不同的长颈鹿所匹配的红黄绿蜡笔。幼儿可通过垫板测量长颈鹿的高度,记录垫板上刻度的数字。所得到的“信息”不仅直观而且容易引起幼儿注意。
三、灵活改变记录方式
幼儿容易受兴趣的支配,往往会专注于有趣的游戏中。对此,教师在巡视活动的开展情况时不能一味地督促幼儿记录,而应根据各项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引导幼儿去观察、感知及体验。让幼儿根据具体的’动作和情景去展开思维、感知事物,这样形成的体验也会特别深刻。如在开展“跳跳糖”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跳跳糖在嘴巴里的情况,然后再组织“跳到大嘴巴”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将自己的想象和切身体验相比较。由于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积累了相关经验,在交流讨论中,他们都能把品尝跳跳糖后的感受说出来。在记录时,我建议幼儿把跳跳糖跳动时的情形画下来。然后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和同伴的记录有何不同,使幼儿认识到跳跳糖的跳动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
四、注重幼儿记录后的表达
幼儿受其年龄的限制,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还不强,因此,在记录后教师要引导幼儿说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记录了什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多采用直观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因为幼儿的形象感知较深。教师要因势利导促使幼儿把感知的内容表达出来。
在“种子”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各种种子的名称,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在幼儿观察事物前,我常常埋下伏笔,问幼儿:“谁能告诉我你喜欢的种子,为什么?”接着,我鼓励幼儿带来自己收集的种子图片,让他们说说这些种子哪里不一样。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幼儿也会“讲”,也愿意“讲”,幼儿的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总之,记录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科学的探究习惯,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让幼儿在记录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对小班主题活动中幼儿记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