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早期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
如:幼儿拿到一些碎纸他们会想象成“雪花”;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泥巴的变长,他们会联想到“小棒”的形象,随着泥巴的变圆,他们会联想到“皮球”“汤圆”等形象。
根据幼儿这一特点,老师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01
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提前在教室内布置好折纸环境,这对提高幼儿折纸的兴趣极其重要。
为了给幼儿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各种蝴蝶在飞舞,用绿色纸折出许多可爱的“小青蛙”,和幼儿起名为“青蛙合唱团”。用红色的纸折出各种花,用黄色的纸折出美丽的小金鱼,还有“鸟的世界”等等。
装饰在班级内,幼儿们看到之后一定会有所心动,这个时候幼儿手工制作的兴趣便会被调动起来。
02
提供幼儿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
如:通过幼儿使用各种软硬不同的纸,了解纸的软硬程度及易变化、易造型等特性;还可以让幼儿在玩纸的同时进行各种活动,让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折纸活动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
03
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
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可以在美工区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
04
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
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
如:幼儿对一只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老师可启发幼儿思考: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什么样?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
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
如:在分析兔子的形象时,可让幼儿背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红红的眼睛短尾巴,蹦蹦跳跳真可爱。
要想使幼儿的手工制作逐步成熟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 :
05
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老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不论是进行平面手工活动还是立体手工活动,老师首先要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学习其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所以,在制作手工时,老师可让幼儿先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06
提供练习机会,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
注意训练幼儿手的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
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例如: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
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幼儿开始分步练习时,时间短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
07
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
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
例如:当幼儿用纸盒制作出“电视机”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荧光屏及各种功能开关,为作品修饰、增色。
在幼儿折纸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贴在底纹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在画上添加一些富有新意的形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
这样他们的想象力、探索能力同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08
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其他活动紧密相连,把手工制作的趣味性与游戏相结合,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
例如:折纸示意图,幼儿看不懂,制作感到有困难,此时可以游戏“我是示意图”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叠符号,和幼儿一起去认识、去记忆,如折叠线、折、剪开、反折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逐步认识了符号,开阔了幼儿的思路,激发了她们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手工技能有很大帮助。采取“小老师”的作用,允许她们之间互相交流。
每次折纸活动之前,都有意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安排在每个小组中,同时较差的安排在“小老师”的旁边,这样可以起到帮助作用,既减轻了教学上的压力,又发挥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交互交往的能力。
走进华夏爱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