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生病了,疲倦地躺在床上,孩子却一直缠着妈妈,叫妈妈快点起来和他一起玩游戏。
妈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孩子却把盘子都拿到自己的面前,告诉大家:“这些菜都是我喜欢吃的,你们不许吃。”
带着孩子出去玩,孩子老是抢别人的玩具,把别人弄哭,搞的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为什么孩子在妈妈生病的时候,还非要妈妈陪他玩,不知道体谅妈妈?
为什么对于自己喜欢吃的菜,孩子全要霸占着,不允许别人吃?
为什么孩子不会好好和小伙伴相处,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那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同理心,还不知道要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为别人考虑。
【1】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
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感知别人的快乐与悲伤,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不会只顾自己,不顾家人朋友的想法和感受。
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不会故意伤害他人、捉弄他人、孤立他人。
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是一个在社交中受欢迎的孩子。
而这份受欢迎,不是因为他会讨好别人,而是因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受,也会尊重他人的感受。
【2】
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1.以同理心对待孩子
同理心的培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前提是孩子必须从爸爸妈妈的身上感受到同理心。
不然,你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怎么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
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如在孩子看见喜欢的玩具想要买,而你拒绝了他,他大哭大闹的时候。
你觉得是“哭哭哭,就知道哭,一天到晚要买玩具,下次一定不带你出来玩了”,
还是“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要玩具,可是爸爸妈妈拒绝你了,你很伤心”更能让孩子冷静下来?
这时候的你,接受孩子的哭闹,理解他的伤心。
而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理解的孩子也会逐渐学会理解他人,有助于孩子日后在相同情境下,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
2.引导孩子认识情绪
在孩子出现情绪时,引导孩子辨认当下情绪,让孩子了解此时的感受是属于何种情绪。
如“你现在很伤心,因为不能出去玩”,
“现在不能看电视让你很生气”,
“你很难过,因为你最喜欢的玩具不见了”,
“你很高兴,因为交到了新朋友”等。
爸爸妈妈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孩子日后辨别他人相同的情绪并给予理解。
3.告诉孩子你真实的情绪
当爸爸妈妈用诚实、开放的心态清晰地向孩子表达情绪时,孩子就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从爸爸妈妈的身上学会这些情绪词语的表达。
而且,当爸爸妈妈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孩子也能进一步去探索他的情绪。
如果孩子做了一些让你特别生气的事情的时候,你要对他说:“妈妈很爱你,但你这样做妈妈真的很生气。”
不用担心和害怕告诉孩子你真实的情绪。
做一个能真实表达自己情绪的爸爸妈妈,是培养孩子觉察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基础。
4.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关心他人,是同理心发育的基础。
如果不关心他人,自然也不会对他人展现出同理心。
因此,爸爸妈妈可以教育孩子随时给予他人帮助,并引导孩子去感受其中的快乐。
同时,爸爸妈妈应适时给予孩子赞美或关心。
当孩子被称赞时,他知道自己被认可,这会使他更有信心地给予他人关爱。
如当孩子看到别人在哭泣时,爸爸妈妈可以先询问孩子是否知道对方哭泣的原因。
然后鼓励孩子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成为了对方,自己是否也会有相同情绪。
最后请孩子想一想对方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如拥抱、陪伴、安慰等等。
5.利用绘本或故事引导
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孩子用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媒介。
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关于换位思考的故事或绘本,如《两个怪物》、《我要是一只狗就好了》、《假如我是你》、《幸运小贝和蓝色大怪兽》、《让我安静五分钟》等。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深入情境,使孩子有机会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场上感受该角色的情绪,锻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表达感觉的能力。
除了角色扮演,爸爸妈妈也可以与孩子讨论当故事情境变为现实时,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方法。
引导孩子从他人立场出发,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慢慢教会孩子正确地去回应别人的感受。
最后,请爸爸妈妈和宝贝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换位思考的故事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