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平日里,我们作为消费者,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烦心事”,虚假宣传、电信诈骗等等……遇到这些,我们当然要用正当手段来维护我们的权益!但是你们知道吗?孩子,其实也要维权。不如我们借着3.15这一天,来说说孩子们身边的那些“假父母”,为孩子们维护爱的权益!
“假父母”—凡事包办,溺爱无度
很多家长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无节制地给予。孩子的生活,一切包办。孩子做错事了,也不会责怪,只会一句“他还是个孩子”一笔带过。这是“爱”吗?看似对孩子很好,有求必应,实际上却给孩子推入无尽的深渊。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助长孩子的成长。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做事,无法面对挫折,这都是“假父母”惯的!
“假父母”—管束太多,插手孩子的人生
在孩子10岁的时候,你不考虑她/他的爱好天分,就报了书法班、钢琴课,学音乐,学舞蹈,学画画……
在孩子18岁的时候,你又命令他必须填某所学校,一定要学某个专业;
在孩子22岁就要毕业的时候,你早早发号施令,替他规划好了以后的道路。
“假父母”,是不自知地以管教之名,强行插手孩子的人生。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假父母”—以“听话”为教育目标
“假父母”总以听话作为评判孩子的标准,喜欢用家长的权威来教育孩子。实际上,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凡事都以家长的话为“标准”的孩子大都是没有主见的、缺乏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他们长大后逐渐脱离父母的“庇佑”,很容易就迷失在群体中,成为其他有主见孩子的追随者。
当他们进入社会、成立自己的家庭后,因为从小就不具备独立自主、责任担当的性格特质,就会成为不同程度的“巨婴”“妈宝”,无法正确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
因此,做个“真父母”不如在孩子开始有自己想法的时候,耐心倾听他的想法,鼓励他为自己做主,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除了孩子的品行、教养问题,一些无关紧要的非原则性问题,听听孩子的声音又有何不可呢?
“假父母”—陪伴孩子走形不走心
作为父母,我们曾一度认为,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孩子未来会越幸福。
于是,“假父母”就会认为,只要我在孩子身边就好,坐着躺着玩手机都无所谓。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走形不走心,“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其实是错的!
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的是积极的回应,如果这种回应是被动的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那么父母孩子之间的链接是无法建立起来的,没有链接就没有流动的爱。
与孩子在一起,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或与孩子简单的几句对话,或是玩耍片刻,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关注,这会给他们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才是“有效陪伴”。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家庭教育暴露出一系列突出问题,有的父母“只管生不管教”;有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的父母过度“鸡娃”;有的父母信奉“不打不成才”,将殴打虐待作为家庭教育方式……
2020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们国家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新法倡导这9种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未成年人参与相关家庭事务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上方式方法。
希望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目标,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别做“假父母”,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yqbjll@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mommomlove、法治与校园等。
编辑:大福
校对:水马不在家
审核:渔樵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