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01/
幼小衔接,家长应持什么态度?
家长的态度既要积极,也要讲究策略。
1、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
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2、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
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您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
02/
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以下这些内容,可以供家长分析、了解孩子情况时作参考。
家长要踏好准备节奏“学习准备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一个过程。按一般而言,可分为学前、学中和学后,应抓紧学前、关注学中、延伸学后。
03/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作息规律?
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1、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
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做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如,来回走动)。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2、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
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3、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
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时间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地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04/
家长应培养孩子哪些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入学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
05/
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家长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
1、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
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时与教师作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地与教师互通信息,使双方更多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学校中的一些表现,您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2、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
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其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与教师作适当地沟通,以便教师更多了解您的孩子。
3、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
其要注意与孩子的各科教师交换意见,别只和班主任交换意见,每个教师都可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都可能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其实不是每个孩子都最尊敬信赖班主任,可能是你不太在意的某位或某些老师。
但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说不定某种一技之长、某种爱好,会让孩子终生受益。要特别注意联系孩子有优势和劣势的学科教师,听取他们的分析,以帮助孩子扬长补短,发挥特长,全面发展。
4、同教师探讨教育教学之法,既要委婉,又要意思明确。
家长要正确对待,引导孩子明白老师的目的,理解老师的心情,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但我们要积极适应。在与教师探讨中,善于调动或婉转暗示教师,同时赞扬教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
一个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是会逐步改进方法的。还有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以主动与教师联系,说明自己子女的情况,酌情处理。
06/
家长如何处理师生的关系?
作为家长,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倾听孩子的诉说。
孩子每天在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与您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您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让孩子觉得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加深与老师的亲近感。
2、多与老师沟通。
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使孩子难以适应。
这里,就要求您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的理念。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3、切忌与老师关系过分亲密。
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别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
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面临上学的“初期”,而且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全期”,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且要关注孩子的“习惯”。
07/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不要乱作比较,尤其不要把您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
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要直率地告诉孩子“某事,你做得真棒”。
第三,创造机会,积累自信心。家长不妨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行的。
08/
家长要培养孩子哪些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是指和学习有关的、由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下的行为和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规范开始。
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生活的孩子,家长要特别要关心他一些有利于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
相信家长对培养孩子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也会持赞同的态度。
09/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作业习惯?
在孩子刚入学时就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孩子形成责任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质很重要。为此,您不但要关心孩子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还要尽可能做到培养得法。您不妨从这几个基本的方面入手:
1、给孩子创设一个静心作业的环境。
准备一个学习的空间,有桌椅、台灯、小书架等等。孩子回到家后可以在这个“区域”做自己的事情。
2、要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要注意让孩子定下心来做作业,不可以一会儿吃吃东西,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
3、要提醒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帮助他逐步形成时间观念。
一般一年级学生的回家作业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大部分孩子是能够在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
4、要帮助孩子养成在一般情况下回家后先作业再玩耍的习惯。
提醒孩子牢牢记住做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了,再去做其他事情会更轻松,更开心。
父母要从生活、学习、身心等各方面主动配合孩子成长,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个过渡期。
幼小衔接不仅是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挑战,更是对老师与幼儿家长心理准备的考验。
这将是一场无形的奋战,不过只要我们耐心、细心就一定能做好。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一起加油准备吧!
觉得本文不错的话,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支持,点亮【在看】,转发【分享】哟,让每一个幼师看到!教育路上,我们与您并肩同行。
关 注 领 取 每 日 福 利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赵老师”微信
立即领取更多幼儿园资料
↓↓↓
戳“”,了解更多幼儿园专用资料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