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家长必读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丨睿妈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不偏爱”。
近日,一条新闻上了热搜。
湖北武汉的梁女士发现6岁的女儿忽然视力下降厉害,有时候走着楼梯就跌倒了。
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的视力仅为0.15。
医生经过进一步测试,发现孩子眼睛的状况正常,并没有受损害,问题出在心理上。
原来,梁女士二胎生下儿子后,大女儿便觉得自己受冷落,于是出现“癔症性眼盲”,目的只为引起家人关注。
医生建议家长在准备生二胎前,多与孩子沟通。
对于这条新闻,很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有人感同身受:我妈常说,你是姐姐,要对弟弟好,要让着弟弟,给弟弟钱买衣服买东西,我说:那我呢?我是姐姐就没人疼吗?我也只是大他两岁啊,一辈子都没人疼吗?
有人现身说法:我和我弟差八岁。现在我27了,她们终于承认,是因为二胎,因为有了弟弟,后来才毁了我,我原来也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被寄予厚望的那一个。直到他出生。我现在已经不需要她们的愧疚或者歉意了,因为一切都晚了。不是吗?。曾经她们对我有多好,我有多么爱她们,后来我就有多痛苦。
有人理智分析:从来没有哪个父母会做到真正的公平,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公平的事,所以该关注的不是如何让父母变得公平,而是让老大打从心眼里爱弟弟妹妹,父母本可以偏心老大,让老大去偏心弟弟妹妹,等弟弟妹妹懂事了,父母谁也不要管了,让他们互相去爱,因为父母的本意不就是让他们互相陪伴吗?
当然,也有人展现温暖:我妹妹出生的时候,我妈妈就和我说,以后有妹妹了,妈妈还是很爱你,但是妹妹比你小,更需要照顾,我们要一起照顾妹妹。自从有了妹妹,我就觉得拥有了一个小天使,全世界最爱她了。
通篇看下来,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家长更应该反思。因为忙碌在工作和家庭琐碎中的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一点。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就是父母的自身的问题。
“二胎”是近年来的高频词汇之一。很多家庭也大步地迈进了二胎时代。
就算是自己不想生,也会有人催生。
而二胎的到来,也改变了独生子女家庭的常态,打破平静如水的生活。
在喜迎新生命的同时,中国家庭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和难题。
多养一个孩子,一个家庭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
夫妻之间的婚姻空间,又会因为多一个孩子受到挤压。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天平,又屡屡失衡。
究竟应该怎么办,也是众多妈妈头疼的原因之一。
在二胎家庭中,如果老大和老二年龄相差太大,所需自然不同,也不具可比性。
若两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大,父母基本上买任何东西都会备上2份。
所以,对于二胎家庭来说,父母真正头疼的不是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各种需要,而是怎样才能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
睿妈认为,想不让孩子之间产生矛盾,首先作为家长要谨记三个字“别偏爱”。
不要说让大的,让着小的。
因为老大也是孩子,他也需要父母的肯定和支持,如果因为有了老二,老大总是挨批评,他只能对老二心生怨恨。所以才有了很多老大伤害老二的事情发生。
所以在处理二人矛盾的时候,不要当判官,当旁观者就好。
我们应该对老大说“宝贝,我相信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我的建议是……,你们觉得怎样”。
千万不要说“你是当姐姐的,怎么这么不懂事,让着点弟弟又怎么了”。
这样的话会让姐姐感到非常难过,委屈,甚至愤怒。
因为这表示父母更爱弟弟而不爱她了。
家长必读讲堂小古老师说:公平对待两个孩子是一门学问,只有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中国是一个讲究兄亲弟恭的社会,又将孔融让梨传为佳话。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梨是都到了孔融手里,让他来分配的。而不是有人命令:你是哥哥,应该分给弟弟大的。
而且,老大多数意味着要牺牲和隐忍。
在中国,做哥哥/姐姐,意味着他担负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牺牲,而且很多时候是被迫的。
比如《都挺好》中的苏明哲,就算自己家里没钱,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给苏父买大房。
我们会看到,很多老大在孝顺父母、照顾弟妹等方面很努力,甚至充当了家族中父母的角色。
可这种过分的努力,实际上是老大心底的呐喊,他想让大家看到他的付出,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所以,在家里,有些话千万别对老大说。
1.你是小大人了,要学会让妹妹。
2.你让给弟弟/妹妹玩一会儿啊,要学会分享,不能这么自私。
3. 你已经是大孩子了,怎么越长越小了,还没你弟弟/妹妹懂事。
4. 你看弟弟/妹妹都能帮妈妈做事了,你还不如他。
5. 你怎么能不喜欢弟弟/妹妹呢。
实际上,不管是大宝还是二宝,家长们都要公平对待,只有让孩子们能够同等地感受到你们的爱,家庭才会和谐幸福。
毕竟,不管年纪大小,他们都是你的宝贝呀。
———– 家长必读 ————
跟百万家长一起,让学习更轻松!
|
– END –
友情提示
添加微信每天都能收到家庭教育小卡片分享哦
精彩推荐
32岁离婚夫妻聊天截图火了:“我剖腹产疼得发抖,你凭什么拉黑我?!”
精选资源推荐
幼师共享站:用爱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声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