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 :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并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弥补集体教学中无法顾及幼儿发展个性化差异的缺陷,让每位幼儿都能获得个体层次上的不同提升。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可为幼儿提供丰富语言环境的同时,锻炼幼儿的语言使用能力。
1. 设计区角,丰富语言教育内容。(图 1)
以语言教育为主目标的语言区,教师可尝试设计各种语言类活动角,让活动内容更丰富,从不同角度、层次为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提供支持。
阅读角——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师在设计这一区角时,应注意幼儿读物的选择与分类。可根据图书类型进行分类,如故事类、科普类、益智类等,也可根据阅读对象,如文字类、图片类。大班幼儿可以通过
故事讲述、情境讨论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在相互分享中培养倾听与表达能力。
电视台——激发语言创造和艺术表现力。它的设计,建构出大班幼儿语言类表演通道。随着区域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可利用的材料,开通不同节目,让电视台一直深受幼儿的欢迎和喜爱,保持参与兴趣才能不断
获得提升。
游戏角——注重趣味与语言特色。游戏角,即语言听说游戏、语言类智力游戏活动角。这类设计在语言区中常被忽视,教师应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均衡性、全面性,让幼儿通过游戏角体验语言的变化和有趣。
2. 创设环境,营造语言教育氛围。
区域环境指向两个方面 :一是各区域的环境创设 ;二是各区域的格局设置。
环境创设,重视幼儿参与。如在创设美工区时,教师先引导幼儿回顾,并围绕“美工区是怎样的、怎样做会让它更美、怎样设计能让游戏中的人更方便”等话题进行商讨,确定最终方案。
区域格局,重视动静分离。不同活动区域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如建构区重视环境格局是否宽敞、安全,语言区重视明亮度、舒适且安静等。
利用该环节引导幼儿围绕新增游戏、新增材料、想参加的区域等话题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注意良好语言品质的渗透,如大班幼儿应注意倾听他人讲话。
教师可通过区域活动重点指导,落实语言教育目标,让幼儿在不同区域中,也能把握语言发展的机会。如语言区重点指导幼儿根据图片自编故事,同时观察幼儿是否能较为专注地倾听他人讲话;建构区鼓励幼儿较为连贯地讲述制作中遇到的困难,或分享成功的经验。
展示台,即不同区域用于呈现作品的展台。如佳佳开心地走到展示台,高举作品说道 :“这是我做的陀螺,它有不同的颜色,我最喜欢把它转起来的时候,可漂亮了。”教师追问:“它和大家平时做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佳佳立刻将陀螺的侧面转向同伴 :“我在陀螺的上下位置,都增加了螺丝,它就更加牢固,能转得更久……”
幼儿在经验交流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到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为个别指导提供了充分依据。
幼儿可使用该手册,运用图画、符号或简单的文字,记录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故事,还可以将记录的内容向家人、同伴展示,分享经验或讲述事件。
幼儿的每一件作品都应该被珍惜,都应该尽可能地回归生活,装点属于他们的空间。幼儿在餐后活动、离园活动中,能自由参观展示区,与同伴、家长自主交流。
区域活动中的语言教育,既要有“说”的关注,还应有“听”的要求;既要有“读”的材料,还应有“书写准备”的机会。教师应全面落儿语言教育,全面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全面把握幼儿成长契机。
【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学前在线”。
本文综合转自:《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周刊总第595期学校版
往期精选文章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