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东海县幼儿园 曹长红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其实质是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和充分玩耍的游戏环境。环境是潜在的教育场,创设多元化、趣味化、体验化的游戏环境是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必经之路。幼儿园要充分挖掘户外资源,以自然为支架,以游戏为切口,探究户外自然游戏场的创设路径,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成为鲜活的课程载体,构建幼儿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自然游戏环境,彰显环境的“课程游戏力”,让户外自然游戏场成为幼儿发展的课程“能量场”。
游戏是幼儿的正业。童年是稚嫩的,顽皮的,好奇的,探究的,总是有无数个不确定的奇妙故事随时发生。和风儿赛跑,听鸟儿歌唱;在草地上翻滚,在树林里捉迷藏;挖个地洞烤红薯,搭个小锅炒小菜;黄泥巴变成推车、拐磨,地瓜茎变成耳环、项链。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魔性,是孩子们向往的“童话世界”。如何充分挖掘幼儿园户外资源,创设多元化的自然游戏区,破解当前幼儿园户外资源缺失的困境,让幼儿与自然对话、与游戏交融,用“自然游戏场”点亮快乐童年,是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
价值缺失:幼儿园户外资源的困境剖析
(一)价值单一的“机械资源”
幼儿园户外资源是一个个鲜活的、潜在的课程载体。但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户外资源的价值被大家所忽视,最常见的是它的绿化和锻炼功能。大片的绿化只是孩子眼里的风景,高高的绿化带阻挡了孩子们探究的脚步。户外活动被称之为户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也变成了枯燥且被动的体育训练。过度依赖成品游戏设施,千园一面的大型玩具成为幼儿园最显著的标志,大型玩具成为孩子户外游戏的唯一选择,但开放的时间又被严格限制,只有在幼儿园安排的固定时间和家长接送的时间,幼儿才能与之瞬间约会。这样机械化的资源环境,单一的游戏模式,使幼儿的校园生活苍白而沉寂,童年的五彩斑斓成为奢望。
(二)专业缺失的“伪资源”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建设都是校园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幼儿园往往无权参与校园建设的策划与指导,只是现成的拿来主义。而缺乏学前专业性的施工单位都是用成人的要求和取向来规划幼儿园的户外环境,环境资源中的游戏性、趣味性、操作性和科学性被忽视。小菜园被孤零零的丢在墙角,整个菜园平整宽大,幼儿只能在周围观看,却难以深入。沙池被置于楼后墙角处,冬天阴冷的环境让幼儿敬而远之。沙池远离水源,沙水结合的奇妙变化幼儿难以体验,活动结束清洗工作也成为麻烦之事,大而空的场地上,幼儿可玩、可操作的材料少之又少,专业缺失的环境资源成为制约幼儿游戏的瓶颈。
(三)过度保护的“无机资源”
安全至上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核心,为了确保幼儿的活动安全,幼儿园除了尽量减少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更是对户外环境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过滤”。环境建设上实施“场地无障碍”,地面都是软质的塑胶或人造草坪,平整无起伏的,即使是一块小石头、一段木头也要赶快清理,生怕孩子不小心绊倒碰伤。投放的材料也是高度的精简,其目的就是给幼儿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但是在这样一个无危险的环境中,孩子也失去了和多元资源互动的机会,这种以牺牲孩子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无机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
自然游戏场:幼儿园户外资源的课程价值取向
何谓自然游戏场?自然即自然界,自由发展,理所当然和不做作、不拘束的意思。自然游戏场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设计理念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户外资源,构建富有自然意蕴、具有鲜明趣味主题、具备互动启发的游戏空间,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自然、快乐游戏的机会。
(一)自然游戏场——随生命拔节之声
理查德·洛夫说:“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自然的接触”。[1]大自然的阳光雨露、鸟语花香、风雨雷电是幼儿孩子们最喜欢的灵性课堂。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为幼儿提供了走进自然的最佳路径。他们在草地上翻滚,看蚂蚁搬家,听鸟语虫鸣,赏花开花落,在与自然的积极互动中,直接感知自然的多姿多彩,体验自然的千变万化,丰富经验,活跃思维,发展感官,体验情感,张扬个性,按自己的节律自由生长。幼儿在大自然的“游乐场”里尽情游戏,被游戏牢牢的“吸”住,这种潜移默化的快乐教育,不正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学习方式吗?
(二)自然游戏场——奏素质育人之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户外自然游戏场充分保留环境中的自然元素,让幼儿充分感知自然的五彩斑斓,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知经验。在种植园里,孩子感受四季轮回的种植节奏,了解农作物与季节的关系,既增长了认知也发展了观察能力,既感受播种的辛苦也体验收获的快乐;在建构区和小朋友一起搭建城堡,争当建筑师,在共同的游戏中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三)自然游戏场——谱持续发展之曲
陈鹤琴老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的大教育观。好奇、好动、好探究是幼儿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科学家”,他们总是在不断的制造、探究,解决问题。但因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幼儿被装进了“楼盒子”圈养起来,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就成了幼儿与自然互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能支架幼儿探究的游戏环境。自然游戏场蕴含了自然所赐予孩子们的天然游戏材料,春的花草,夏的飞鸟,秋的果实,冬的白雪,开放的空间,变化的环境,让幼儿的探究更具有挑战性和发展性。
三
破解路径:自然游戏场的 “三维攻略”
(一)空间维度
1.由一到全
“游戏设备要能为幼儿提供选择性,如培养幼儿创造性、锻炼身体的、促进交往的、帮助认知的。”[3]多样化的游戏环境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和更丰富的体验,促进幼儿获得多通道的发展。我们努力实现空间利用“三化”,即活动资源多样化,环境中设计了水池、沙池、草地、泥地、石地等;地理资源多变化,有坡面、有阶梯、有平面、有沟道,有绿植带等;场地资源区域化,有角色区、建构区、运动区、养殖区、种植区、沙水区、创意区等,富有变化的设计使户外环境充满自然意蕴和游戏力。幼儿园整个户外空间是环形结构,创设了相通相连的九大游戏区:童画创意坊、童戏沙水区、童战野玩区、童趣农家乐、童智建构区、童乐梦工厂、童攀小长城、童真种植区、童星运动区
幼儿园户外平面图
2.由独到合
开放的、畅通的游戏环境,是支持幼儿充分、持续游戏的关键。我们把小长城、沙池和水池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上,孩子可以从小长城边上的滑梯上直接滑到沙池里,也可以从沙池中沿着小长城的围墙爬上长城,松软的沙地为孩子的滑和爬提供了安全保障。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玩沙后,可以通过爬小长城实现游戏的动静交替。沙池和水池相连,沙水结合使幼儿的探究行为更加的深入和持久。农家乐和种植区相连,种植区的蔬菜成为农家乐的美味菜肴,客人们吃的很开心。玩泥区和创意区相连,捏好的小泥人穿上了漂亮五彩服。在农家乐和种植区中间创设了水车,水车中流淌出来的水直接流进了种植区,避免水的浪费,同时,农家乐的幼儿在这里洗菜,取水做饭,互通互融互用的游戏环境,让精彩随时发生。
滑动查看更多
(二)材料维度
1.由少到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4]我们在建构区投放大量碳化积木的同时,还投放了木梯、油布、塑料树、围栏等。农家乐里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一应俱全,孩子们在里面忙的不亦乐乎。原来只能看而不能进的绿化带被架上了弯弯曲曲的九曲桥,桥面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在绿植观赏带创设冒险岛和树桥,发展幼儿的攀爬能力。发挥树的作用,两树之间架上竹梯,练习手臂的悬吊力量,扣上二道悬空的粗绳,在浮绳上感受空中身体的平衡,在多棵树上拉上皮筋,练习穿越封锁网,把秋千、绳梯、轮胎梯等悬挂在粗壮的枝干上,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挑战。
滑动查看更多
2.由高到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5]我们在各个区域投放了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同样一件物品在不同的游戏中,甚至在同一个游戏中,被赋予不同的角色。一个鞋盒子,在“娃娃家”里可以是娃娃睡觉的小床,也可以是放玩具的箱子,还可以是电视机或电脑等。农家乐里锅、碗、瓢、灶、缸、勺、铲、刀样样都有,柴、米、油、盐、醋、酱、糖一样不缺。除了积木建构区以外,我们还创设了纸筒区、纸板区、PU管区、玉米瓤区、各类瓶罐区。运动区除了各类竹梯、木梯、木板外,轮胎、油桶、沙包、飞碟、废旧塑料垫也纷纷上阵,一显身手。这些来自于生活的材料,既不用教师费时费力力去精心制作,又极大地降低了游戏成本,使游戏不再因为材料的缺失而远离孩子,让游戏拥抱每一个孩子。
滑动查看更多
(三)活动维度
1.由零到整
课程游戏化不是把所有的活动都变为游戏,而是确保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我们把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有机整合,结合季节特点把零散的时间相对集中,避免频繁更换造成时间隐形浪费,把一日流程分为晨间、区域、生活和游戏活动四大板块,保证上、下午各一个小时的户外游戏时间,春秋冬三季上午9:50—10:50,夏季上午8:50-9:50,四季下午都为3:20-4:20。充分而完整的游戏时间,为游戏的持续开展和深入推进提供了保障,幼儿玩的更投入、更快乐。同时,实行定时不定班的户外自然游戏场预约制,各班根据幼儿的兴趣及需要,每天下午通过校园网提前预约第二天的户外游戏场,既保证游戏场的高效利用,又兼顾到幼儿当前的游戏需求,形成更加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游戏场课程。
汽车书吧
创意区
玩泥区
2.由师到幼
自然游戏场的主旨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追随孩子的需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为幼儿提供获得自由、自主发展的机会。游戏中角色的分配,材料的合理运用等问题都成了幼儿探索的过程,游戏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游戏场设置了许多低矮而开放的橱柜、收纳箱,方便幼儿拿取、整理材料。废旧的冰箱成立不怕风雨的阅读书柜,大花砖搭建的材料收纳角,坚固、开放、易于整理。我们把材料的管理权交给孩子,幼儿负责游戏后场地、材料的整理和归位,在收拾和整理的过程中,是大臂肌肉动作发展的最好时机,用什么样的方式能搬得又快又多,如何根据材料的形状、大小将材料进行分类摆放等等,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经验,收获成长。
←
积木建构区
→
PU 建构区
总之,“ 幼儿的幸福就是指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他们的需要、兴趣被关注,他们的天性被关注,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被关注,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能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6]大自然让幼儿的天性得到释放,在这种真实的自然游戏场中,幼儿才能绽放其自由自在的“游戏力”。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户外资源的自然魅力,把幼儿从室内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在自然游戏场里探究春的秘密,感受夏的火热,品尝秋的收获,欣赏冬的美丽,用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孩子[M]. 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3] 陈妍.基于游戏发生原理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7:29.
[4] [5]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88(2次)
[6]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11.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