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在线公众号
揭开探究式生成课的神秘面纱
唐山市滦南县第二幼儿园 王丹
听了杨老师的讲座,让我收获颇多。我对探索式生成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杨老师从什么是探究跟我们起分享,让他在新西兰的生活情况详细的举例,为我们解释什么是探究自活动。
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儿童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这种让儿童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指向科学探究,也可以在各科领域使用,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的有效学习甚至是高效学习。
探究生成课程我们该怎样去生成,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去生存,在我们观察幼儿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不能只观察一时孩子的表现,要通过不同的方面对孩子进行至少两周的观察,在观察中确定孩子对此感兴趣时再生成探索活动。
首先,转变教师观念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生成课程与教学在观念上要转变,因为生成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动态性,与教师习惯于计划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相比打破了他们原有的教学习惯而且生成课程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教师的目标意识,对幼儿的观察了解、动态的过程的意识,师生间的互动等,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地位,首先成为一个倾听者。以关怀接纳的态度与每一个幼儿交往,随时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进行价值判断,以便生成有价值的教育课程。
其次,教师应该成为观察者、支持者、参与者,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心态促进生成课程的发生。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型学习,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幼儿的潜能得以开发,幼儿不断地体验成功感和学习的乐趣。探究的原动力是求知欲,一切基于“我想知道、我想研究”这个心理动因,这是自主学习的根本。探究式课堂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培养幼儿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品质,让幼儿的学习进入自觉状态、研究状态,从而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
唐山市南堡经济开发区第一幼儿园 董洁
观看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对探究式生成课进行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教师只有转变课程观念,提高生成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才能起立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探究活动涉及到观察、提问、查找书刊等其他资料。它是一个了解已知事物,计划调查行动,依据实验证据检视已知部分,运用工具搜集与分析及解释资料,提出解答与解释,以及预测并沟通结果的一个多面向活动。
转变课程观念,提高生成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只有转变课程观念,提高生成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才能起立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论知识学习了不少,讲座也听了很多。比如:要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掘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积极探究的欲望。于是,我们就在课程上下功夫,尽量将游戏融入教学,想办法用趣味性的游戏情节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个方法的确奏效,孩子们很投入,兴趣很浓厚,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达成,我们认为这是很完美的课程设计。
当我们接触“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这一理论,我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意识到了,课程设计得再完美也属于“预设课程”的范畴。这里所体现出来的“以幼儿为中心”是表面的、肤浅的,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游戏的作用是使孩子们更积极主动地迎合老师。而“生成课程”却是在幼儿灵魂深处产生出来的,才是真正“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可是,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生成课程”很不靠谱。首先,生成课程产生于幼儿的兴趣,每个班上有二三十名幼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的对这个感兴趣,有的对那个感兴趣。其次孩子们的想法随意性很大,改变起来也很快,很难捕捉他们真正感兴趣、值得探究的问题。第三,在上准备得很充分的公开课时,孩子们有时都会跳出教师预设的内容,常会有与活动前的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从而导致目标不能达成。何况是在完全开放的生成性课程中,老师没有任何活动前的准备,完全要靠临场发挥,这个过程是老师很难把握的,对老师的挑战很大。
尊重幼儿当下的状态、情绪体验以及他们随时爆发出来的激情、兴趣、疑问;尊重他们的身心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目的、计划和决策;尊重他们的可能性,尊重他们潜在的、当前状态中尚未表现出来的但是经过一定等待、引导和自发主动的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
南宁市第一幼儿园 刘晏彤
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我们如今变成了老师,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我们在幼儿园开展发展幼儿探究能力的教育模式,探究式的生成课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习惯了记忆式被动式学习的我们,应该如何转变理念?如何设计探究式生成课呢?杨景真老师通过几个基本概念的讲解和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我们进行了梳理。
生成课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个生成课必须要具备几个因素:探索未知、解答疑惑、认知冲突、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在开展《邕剧》主题时,南宁的邕剧文化依托在新会书院展示,而新会书院名字的意义、独特的建筑风格让孩子提起了莫大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将主题课程深入开展,我们生成了关于新会书院的小主题。幼儿利用思维导图列出了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或者是心中的疑问,教师汇总成调查表,鼓励幼儿和家长践行“实践得真知”的道理,在探寻新会书院的过程中,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到幼儿园分享调查表时,幼儿可以解答同伴的疑问也可以从同伴的分享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当大家都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或者产生分歧时,教师利用社会资源给幼儿答疑解惑。这样的生成课是幼儿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观察、提问、查找资料、实地调查等行为,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杨景真老师向我们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这也是探究式生成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和发展,都必须借助于观察,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幼儿,就必须观察他们、倾听他们、触摸他们。平时我们在观察幼儿行为的时候,会通过三个方面去完成观察记录。首先是“幼儿需要什么”,其次是“教师的支持”,最后是“下一步计划”。在生成课中一般会包含教师的预设活动和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能力发展生成的部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蹲下来”倾听幼儿内心的需要,在面对幼儿的需求时进行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帮助,使得幼儿得以继续开展活动。而“下一步计划”是最能体现“探究式”的一个环节,在观察中收集到的信息能帮助教师确认幼儿的兴趣点在哪,幼儿是否愿意继续展开深入研究,由此来确定本次生成活动最终发展的走向。因此我们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
《指南》中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相信在这样的探究性主题活动中,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幼儿的兴趣得到激发,幼儿潜能得以开发,在各式各样的探索活动中收获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
最后借用杨景真老师的话,在设计探究式生成课的道路上“不要着急,接受已有的现实,当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模仿,再慢慢积累经验做自己的生成课”。
心得
感悟
开封市星星幼儿园 魏巍
通过聆听杨老师的专题讲座,了解到不同时代中教育方式的不同。杨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过去的教育方式是被动的听被动的去接受,而新时代的教育方式是探究式课程,以幼儿为主体,给幼儿多个主题让他们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探究,教师以观察为主,不要过多干预。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都存在预设场景及答案,这些预设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成人化标准,而孩子们真的需要吗?这也恰恰透漏出教师理念上的差池——忽略了幼儿本身,忽略了幼儿的主体能动性。
讲座中让我感触最多的还有一个内容,就是要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会在孩子身上多次体现出来。
教师要在不影响孩子的情况下,用纸和笔做最直观的观察记录,不把个人主观思想带入到观察评价中,也不要影响到孩子的探究活动。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需要,信任幼儿,激发幼儿主观能动性,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守初心,勇创新。例如:夏季里,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有几个孩子经常聚集在百草园附近,原来是他们发现了一只蝉壳。结合孩子的兴趣点,经过多次的探索,生成了我们班的生态亲子活动《蝉》,让孩子们对蝉蜕变的过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学做“三不知教师”。要给孩子探索的空间,慢慢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说的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用在孩子教育上面应该更合适不过了。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我们要做“无为教师”,让孩子自己动脑思考,可以和同伴共同交流,也可以提醒孩子去请教成功的孩子,但教师能给予孩子的,就是耐心等待,认真观察。耐心等待他们一次次的探究,一次次的实践,再一次次的总结。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在线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