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人文幼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xNDkzMA==&mid=2247544565&idx=1&sn=06676d5ea79b018491bac85a2634788e
文章来源人文幼学(ID:rwyx2020)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重视。但现在诸多村幼给大家留下了教育内容不完善、物质条件和学习内容比较落后、幼儿园入学率较低、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等印象。
而很多乡镇幼儿园,对于幼儿园目前的困境也将其归咎于家长受教育水平低、留守情况严重等原因。很难真正与家长形成合力,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袁巷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创建于1979年,2007年创建为句容市首家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这里有千年前形成的次生林,瓦屋竹海、大片树林;袁巷村民近1万人,汇集了河南、山东、贵州、云南等各地移民。袁幼同样有其他村级幼儿园共同的问题,但袁幼如何走出一条园本课程建设之路?如何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怎么将更多人卷入到课程建设之中?本期主编探园,我们一起走入这个乡村幼儿园建设的样本。
学前微主编,与100000+园长共成长
建造一个花园、果园、乐园
不合时宜的场地全部铲掉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袁巷中心幼儿园,坐落在素有“江南小九寨”之称的瓦屋山脚下,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由于乡镇合并,袁巷镇变成袁巷村,幼儿园也成为一所标准的公办乡村幼儿园,现有4个班,幼儿97人,教职工21人,占地11亩。
袁幼并不是一直都在这里,老园舍在经历了30年的风雨之后,严重老化。2013年9月,新的袁幼校舍正式动工,于次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我们想象中的农村幼儿,处在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中,肯定练就了一副强壮的体魄。
但袁幼的老师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幼儿在家里,家长忙于农活,孩子更多的与手机和电视为伴。2015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标准,对中国25个省市1.6万多个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乡村、城镇和城市儿童的轻度肥胖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4.62%、15.04%和13.58%,农村儿童的肥胖比例明显高于城镇和城市。
以前被称为“城市病”的肥胖,如今已经向乡村蔓延,农村里的“小胖墩”越来越多。
在幼儿园,虽然花木果树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不高。袁幼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当地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与幼儿的生活联结,转化成幼儿的学习资源,以此来建构属于自己的园本课程?于是,袁幼开始了幼儿园课程的探索之旅。
2014年-2015年,袁幼课程建设进入了“满园是竹”阶段。瓦屋山中有大片竹海,因此丰富的竹资源便成为关注的焦点。户外植物种植、竹器械设计、室内竹玩具,幼儿竹游戏,处处是竹,事事与竹有关。幼儿园还设计了四个竹娃:“正直” “有节” “虚心” “向上”。所有走进幼儿园的人都能明显地感受到幼儿园浓郁的竹特色、竹文化。在这个阶段,袁幼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竹”这个字上,过度开发竹资源,资源利用过于单一。
2015年-2018年,袁幼课程建设进入“一草一木皆资源”阶段。2014年11月,袁幼成功申报江苏省第一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园。受项目的影响,园所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一定变化:从只关注竹资源的开发,而应创造更生态自然的环境,让幼儿园像花园、像果园、像乐园。
但袁幼刚刚搬入新园,教学楼前1800平米的塑胶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户外活动场地。2015年5月,袁幼的老师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向政府和教育局领导提出了铲地的想法,得到了领导们的支持。第一次,袁幼铲除了近300平米的塑胶,开辟了百花园,2015年7月,第二次铲地,将大门口处草坪向塑胶地延伸100平米,开辟了香樟园。2017年7月,第三次铲地,把百花园向南延伸至南围墙,扩大了百花园的面积。同时,又第四次铲地将传达室东水泥地铲除,开辟行知园。
四年时间,幼儿园通过四次铲地新增花木果树30余种,共计119棵,为孩子创造了无限的学习可能。各班的园本活动从对大树跟踪观察开始。几年来,袁幼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探究园内动植物的观察案例。幼儿园的自然资源开始与孩子的学习建立了关系。
爬树、挖野菜、摸螺蛳
这些都是袁幼孩子的四季日常
2018年12月28日下午,园长喻兴艳站在幼儿园三楼高高的平台看着远方,雨后的瓦屋山清晰地映入眼帘。喻园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袁巷人,师范毕业又分配到袁巷工作,她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瓦屋山不仅是她热爱的家乡,在她眼中,更是一个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宝藏。
袁幼课程应当立足于“山林”,更应超越于“山林”。当天喻兴艳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山林课程,带孩子行走于山林之间,以行践知,事上磨炼,不断激发好奇与创造,同时也更加专注、克制与自我约束。由体行而产生经验,由经验而产生反思,并升华为他们的智识,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边玩边学。”
2019年1月28日,寒假,在喻园长家中,召开了山林课程的第一次教师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山林课程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老教师们回忆起小时候最难忘的时光都与大自然有关,爬山、玩水、捉虫、露宿……
大多数90后年轻教师并不能引起共鸣,她们也是自然缺失的一代。现代社会,患上“大自然缺失症”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很多成人,所以年轻教师自然素养的提升是山林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019年开学初,袁幼组织全体教师第一次进山。上午他们共分成4组前往板栗园、李塔水库、盆景基地、那田山水农庄,中午各组进行分享、汇报、交流。
这是很多袁幼年轻教师第一次进山直接感知山林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水质、土质等资源。这次进山唤起了教师的兴趣、热情和欲望,为后续山林课程探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此后,组织教师进行资源调查和体验成为了一种教研的常态。教师的资源观和课程观的转变,为突破课程建设瓶颈带来转机。
由此,袁幼的课程建设逐步走向了第三个阶段: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春天,孩子们在村里寻宝挖各种野菜:香椿头、野蒜、芥菜花、菊花脑、野笋、蒿子、乌饭树、草籽……夏天,孩子们去小溪里摸螺狮、捞蚌壳、用泥巴做花瓶、用随手捡来的竹片、PVC管进行引水活动;秋天,孩子们在森林里跳树叶踢踏舞;冬天,去山林里挖冬笋。
2019年至今,袁幼的孩子们走遍了袁巷的山山水水,分别前往瓦屋山、李塔水库、智慧农场、土山土水、幼儿园周边农田、池塘、小树林等处,累计出访幼儿1000余人次,参与出访的家长志愿者上百余人。
没“关系”也可以请各类专家
只需要……
比起城里的幼儿园,普遍认为,乡镇幼儿园的家长学历水平较低,很难与幼儿园形成合力,难以达到家园共育。喻园长认为:家长普遍在本能上会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如果有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提出质疑,是因为不理解。而幼儿园要做的就是,与家长进行沟通。
为此,幼儿园开展了“袁幼大讲堂”活动,从2018年9月20到2021年5月31日期间,总共进行了11期。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家长传播科学育儿的理念。而在疫情开始之后,原本线下的分享,也转到了线上。
同时,幼儿园还开展了“百分百家访”的活动,在一学期之内,要求老师到每一个幼儿的家中,了解每个家庭的背景、生活环境等,老师坐下来和家长交换孩子在幼儿园与家庭中的情况。
因为了解而理解,因为理解而支持。几年前,有家长会因为孩子在幼儿园中玩泥巴弄脏了衣服而找老师理论,而袁幼的老师们会向家长解释为什么会开展这样的活动,其中渗透了哪些幼儿的发展。
袁幼的老师们以专业的姿态耐心向家长们阐明其中的教育理念和原理,家长们也在逐步地了解中,成为幼儿园山林课程建设的重要伙伴,更是山林课程的重要人力资源。
很多祖辈家长因为精通农业知识,被邀请到幼儿园指导孩子们进行种植活动;每次山林出访活动,也都有年轻爸爸妈妈充当志愿者给孩子保驾护航。
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说:不是只有园长、教学园长、保教主任才对课程建设做贡献。幼儿园里的每位老师、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在做出课程建设的贡献。
袁幼不仅让幼儿园教职工和家长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还主动走出去,将更多人纳入到山林课程的建设中来。
袁巷小学的退休教师林爷爷,虽已80高龄,因为精通“挖笋”,特意聘请他成为山林课程的资源导师,带领着孩子们一同进山;袁幼还邀请鸟类专家来园和孩子们一起研究香樟园的两个大鸟窝;养蜂专家带着蜂箱蜂巢来园,给孩子解答“小蜜蜂是如何把花粉变成蜂蜜”的疑问;民间艺人带孩子捏泥人;邀请全国道德楷模赵亚夫爷爷给孩子讲水稻种植的故事;当孩子们对警察这份职业产生向往,幼儿园把派出所的警察叔叔请进园,讲述自己的工作内容……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一个乡镇幼儿园,可以邀请到如此众多的专业人士?这其中并没有坚不可摧的“关系”和其他人的牵线搭桥。很简单,掏出你手中的电话。
喻园长说:只要课程有需要,我们就会主动邀请各界人士进入幼儿园。只有当你迈开第一步,别人才知道你需要他。
到目前为止,袁幼主动邀请的“专家”们,还没有一个人拒绝。几年来,幼儿园邀请了大量来访者走进幼儿园。通过来访,把资源带进幼儿园,扩展孩子的视野,丰富课程内容。
“四个人人”
让老师从此岸驶向彼岸
如何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不仅是对乡镇幼儿园,可能是对所有幼儿园的灵魂拷问。而教研就是袁巷中心幼儿园的第一大抓手。
袁幼认为,教研不仅要解决课程转向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困难,更要从教育观念、行为和方法层面对教师的引领,帮助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教幼儿学”转向“支持儿童学”。袁幼每周二上午、中午和周四上午、中午固定为园本教研的时间。在内容上有:一日活动观摩、区域研讨、青年教师公开课、观察分享、读书分享、课程审议、袁幼故事会、留白时间等。
袁幼教研是有准备的。在进班观察前,为老师了提供了五个支点:
1 各环节活动的组织;
2 班级相关环境;
3 师幼互动、同伴交往、小组学习、个别学习;
4 教师保育员之间的配合;
5 落实在环节中的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通过这五个支点让老师们明白,在观摩中主要看些什么内容、如何看,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在研讨过程中,将其中的改进支持提出来。最后将所有老师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而在教研中,袁幼倡导“四个人人”原则:人人说、人人思、人人写、人人做。每位参与教研的老师,都要进行思考,进而发表自己的想法。
以一日活动观摩入园环节为例,通过看、记、说、化四个路径,真正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看:深入现场,浸入观察
看什么:看活动组织、看相关环境、看师幼互动、看保教配合、看幼儿发展
怎么看:带着问题看、对照《指南》看
记:记载录入,思维提升
记什么:记眼睛看到的、记心里想到的
怎么记:教研中的记录:文字、表格、照片、语音、视频;教研后的记录:分析、反思、调整
说:分享表达,智慧共生
说什么:说亮点、说不足、说建议
怎么说:人人说;结合理论和自身经验说
化:内化迁移,主动改变
内化吸收,运用实践、调整反思,提出新问题
这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园本教研从幼儿学习现场中来,再回到现场中去,带来幼儿学的改变和教师教的改变。
砍掉不必要的十件事
增加“观察儿童”这件事
教师的精力有限,如果既要保证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又有繁琐的其他工作,很难不让幼儿教师加班。虽然很多幼儿园痛恨加班,但没有从根本上对现状进行改善。如何将幼儿教师有限的精力更多投入到幼儿身上,袁幼觉得不加班很重要。14年来,袁幼没有组织教师加过一天班。为什么袁幼不赞同加班?
袁幼认为幼儿教师加班,要么布置环境,要么整理资料。若是布置环境,意义不大。即使需要教师去完善、美化、补充孩子布置的环境,上班时间完全可以完成。一旦加班成为常态,明明上班时间可以完成的工作,教师也会留到加班来做,造成恶性循环、效率低下。若是整理资料也不应该,学校大多是常规性工作,可注重日常对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那么不加班只是一句口号吗?从幼儿园管理层面,袁幼如何帮助老师不加班?
第一、少让教师做“无用功”。减少过多无效的检查、评比和资料填写工作,不让功利占据园长的心灵。
第二、帮助教师梳理工作的轻重缓急。利用大组和小组研讨分层分目标分解任务,让教师学会统筹时间,做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提高工作的计划性,不要让教师措手不及,不要让教师必须加班才能完成任务。
为此,袁幼提出了“减十加一行动”。
减:
1 减少无效和低效的公共区环境布置和过度装饰性环境。
2 减少无效和低效的墙面布置。
3 减少各种表格的重复填写。
4 减少各种会议。
5 减掉区域中低效环境。
6 减少对幼儿园的过度宣传。
7 减少“袁幼故事会”次数。
8 减少青年教师公开课次数。
9 减少“山林课程”相关活动。
10 减少同一天教师外出学习人数。
加:教师观察
袁幼课程改革的第一步首先是改造老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为老师提供观察的支架。
在观察的过程中,袁幼为老师们提供观察的方法。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
发现儿童令你惊喜的时刻(wow时刻),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
不加班不等于不工作,不加班不等于不学习。喻园长常对年轻教师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你的空余时间做什么。白天时间太短,晚上时间要利用;一周时间太短,周末时间要利用;一学期时间太短,寒暑假时间要利用。”怎么利用,主要取决于你自己,身在哪里不重要,心在哪里才最重要。5+2,白加黑,从来都不是我们幼儿园评优评先的条件。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袁巷中心幼儿园交了一份关于乡村幼儿园建设的独特答卷。他们改变了很多人对于乡村幼儿园认知:资金不充沛并不等于课程资源不充沛。而幼儿园周围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可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家长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卷入到幼儿的生活当中。袁巷中心幼儿园用实践证明,乡村幼儿园也可是高质量。
编辑:学前微主编
来源:人文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