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在幼儿园阅读集体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教师、幼儿与读本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来激发幼儿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寻求答案。有效提问对提高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表达等能力都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幼儿的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幼儿积极思维、开拓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能力的关键。“一堂课最令人振奋的地方就在于孩子精彩的回答。”某位专家在听完一堂课后如是说。要想让孩子有精彩的回答,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提问。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那么,设计什么样的有效提问才能触发幼儿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近期组织的一课三研活动,让我们更清晰看到了有效提问策略在阅读活动中的点睛和引玉作用。当《听》这一读本在第一次教学中遭遇瓶颈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纵向、横向研究活动。这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听了多位教师的多堂课,她们设计的课堂提问最多的一节课提了几十个问题,最少的提了个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的精炼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无数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识海洋中思索、寻求,从而不断地活跃思维,开拓思维, 积极思考,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更好地把握所学作品的难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的为问而问,一堂课下来,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直问得老师口干舌燥,问得孩子一头雾水。经观察和统计
我们慢慢的发现目前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中共同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问题形式封闭,容量小。例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让课题看似热闹、整齐,但是幼儿非常容易倦怠,积极性低。这样的等无价值的提问过多,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单一答案的问题频繁出现,不能激发起幼儿思维的碰撞。
2、问题提出后,给幼儿思考的时间短,教师往往自问自答(性急、包办)这一部分老师大体年轻、不够自信,认为没有足够的教育机制能够把放出去的思维收拢,索性浅尝即止。阅读中教师高控制幼儿思路,对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预设不足,提问后缺乏有效的现场回应。教师担心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出错,担心问题发散开后无法将幼儿的思路再收回预定路线,使自己处于被动,习惯牵着幼儿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一些孩子头脑中有疑惑、有问题,不敢表达,或虽有表达,但常常词不达意。而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又很难把握取舍,不善于抓住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随机点拨、深层引导。
3、问题表述不清晰,含混笼统,针对性不强。如有的老师一堂课下来,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根本没留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自主思考、探究;有的问题太零碎,把文本支解得支离破碎;有的问题不能紧扣文本,所以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问题设计逻辑性不强,显得突兀。如:有的老师提出问题,让人觉得非常的牵强,让幼儿也有些感觉找不着北,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应对老师。
5、问题难度的层次方面缺乏对全体幼儿面的考虑(幼儿个体的成就感和挑战性得不到成全,因而幼儿参与度不高)如: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够,不能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有的问题则太难,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太远,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幼儿参与。正所谓有的吃不饱,有的又吃撑了。
6、问题类型单一、重复,缺乏关注故事页与页的衔接切口,过渡不通畅。如在《听》这一读本中,有的老师在衔接的过程中,始终问同样一个问题:你们看看,谁对谁说了些什么?对孩子来说,没有刺激、没有吸引,没有让他们深深思考的鼓动。
其实,成功的提问引导往往是点“一叶”,孩子便知“秋天”之至,教师富有艺术的提问,往往能“四两拨千斤”。作为伴随阅读者,为了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与幼儿共同阅读之前,必须做足功夫,与幼儿一起畅游最富有神秘色彩、富于想象的阅读世界,那么,怎样提问才是恰当的、有效的呢?
一、在与幼儿共同阅读的同时,关注幼儿的认识特点和原有经验
阅读是幼儿解读→体验→表达的过程。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提问要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提取、补充,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积极的阅读情感,使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地阅读作品作好铺垫。《礼物》以谈话导入活动,“你们以前收到过礼物吗?”一个非常直白而平实的提问,激发出幼儿对“礼物”这个话题的兴趣,调动出他们平时对于礼物的一切相关经验,或惊喜、或失望等,同时也自然引入对读本的阅读中。因为“礼物”这个话题离幼儿非常近,每个人都有过收到礼物或者送出礼物的经验,那么一语中的是最好的发问方式,如果拐弯抹角的引入话题,倒显得有些累赘。
二、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具体读本的学习进度、理解深度、活动内容,问得难度适宜,梯度有序,层层递进
1、顺逆相辅,激活思维
“顺”是顺问,指教师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读本的内容和形式。例如:王丽娜老师就抓住读本《听……》的点睛之词“听”进行提问:①小女孩听到了什么?②听,谁在和谁说话?③听,谁在和谁说什么?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幼儿可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读本内容。
“逆”是逆问,指教师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引导幼儿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解决问题。组织活动《生日气球》时,陈欢老师就这样提问:明明热闹的生日宴会为什么会出现小动物们大惊失色的场面?琵琶反弹,激活了思维,讨论中幼儿积极参与想像、猜测、讲述,甚至表演、模仿,联结新旧经验,搭建了一个新经验的积累平台。
2、直曲相成,引人入胜
“直”是直问,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语中“的”,是提问中最常用的方式。如陶素忆老师在读本《听……》的导入环节让幼儿欣赏完一小段录像后就提出问题:你们听,小鸟在和森林说些什么?直奔中心,直插要害,问题不转弯抹角,经济快捷。而在《生日气球》中,若直问:在举行生日宴会时会发生什么故事?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龙竟成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了读本的封面:一个热闹的生日宴会现场。然后问幼儿:是谁在举行生日宴会?宴会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孩子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被激发了,老师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我们常说: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者感情。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中,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他们的思维活动能不活跃起来吗?我们的阅读活动能不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吗?
直曲之中,应注重对幼儿情感的激发和迁移。有些以情感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故事,幼儿的情绪往往也会不停地变化,时而安静,时而兴奋,时而伤感,时而喜悦……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幼儿的这种情感变化,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体验角色的心情、感受,调动幼儿的内在情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去想角色之所想,说角色之所说。这样,就很容易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如《礼物》,“小猴子给狮子送礼物时干嘛这样轻手轻脚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那是狮子王,小猴子很怕它;小猴子担心狮子不喜欢它的礼物,怕狮子吃掉它;狮子脾气不好,小猴子不敢惹它生气……。这样的提问引导让幼儿体验到小猴子对百兽之王狮子的恭敬,以及对和礼物不被狮子喜欢的担心。“小猴子在包装礼物时用了什么好办法?为什么它要这样包装礼物?”这一下孩子们说开了:送给长颈鹿的礼物是长长的、有花纹的,看起来和很象长颈鹿的脖子;送给老虎的礼物是大大的、有竖条纹的;送给狮子的礼物有漂亮的卷卷花……,小猴子这样包装礼物很漂亮;礼物包装和小动物很象,小猴子希望大家都高兴;小猴子这样做不会把礼物送错,……。从而让幼儿知道小猴子是一个非常细心、贴心的送礼人,它很爱它的朋友们,使故事主题得到升华。
3、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要让集体阅读活动真正活起来,最根本一点,就是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那么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呢?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觉得关键是问题设计须从幼儿基础出发,难易要适度。太深,孩子百思不得其解,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太浅,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幼儿凭条件反射就能作答的问题,只会助长他们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有个教育行家说过:“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话。提问也应该是这样,只有在幼儿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使幼儿进行类推、联想进而获得答案。那么该如何做呢?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有些老师就做得相当机智,当孩子遇到了难题,欲通未通,似懂非懂,胸中有言而又难以吐露时,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给孩子一个支点和杠杆,带动他们思维运转的点,教师在这时进行“迂回包抄”旁敲侧击,为他们提供另一种思维途径,触发他们原有的记忆和思维从而达到豁达贯通。例如《听……》读本中,前几位老师在难点“幼儿仿照读本句式进行对话内容的想像、讲述”方面始终无法很好的突破,而王丽娜老师则利用“听,谁和谁在说话?”、“听,谁在和谁说些什么?”的图卡引导幼儿层层深入,逐步揭开难点部分的神秘面纱,化难为易,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要从幼儿的认知规律出发,从本班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心智发展水平,生活面等诸多因素,多设计一些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摸着”的问题。而不能生搬硬套教参或书后设计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内容和写作背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都很远的作品,教师更要注意,设计问题时适当地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使幼儿有新鲜感,激发他们的情趣,使其开拓思维,顺藤摸瓜寻找答案。
4、多层设问,化整为零
在课堂中,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幼儿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如在活动《听……》中,伍立立老师就是直接发问:这一幅图中,小女孩听到了什么?问题太笼统,幼儿的回答不到点子上。但王丽娜老师能机智的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①小女孩听到了什么?②听,谁在和谁说话?③听,谁在和谁说什么?多层设问,三面出击,核心问题便不攻自破。
三、有效地抓住故事关键页,突破思维定势,让幼儿说得精彩,说得连贯
1、注重提问的质疑性、深层性
故事书常常会有关键页,或表达故事主题,或对故事承上启下,或是故事主要线索,或涵盖故事中所有场景、人物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关键页阅读,选取最佳角度,巧妙设问,屏弃过去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引发幼儿大胆质疑,主动向教师和同伴发问。同时,教师适时追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发幼儿深层思考,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理解故事,提高思维能力。在《礼物》的教学中,当幼儿自主阅读完小书1—8页并讲述自己所用的猜测方法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个时候,幼儿的问题特别多,但大多数都比较浅显,这些提问可以留给幼儿相互讨论解答。当幼儿在提问或解答的过程中提及到关键页时,教师可跟进问题“小猴子为什么会把这四个礼物分别送给老虎、长颈鹿、大象和狮子呢?我们再来一起看一看。”师生共同阅读关键页第1页(大图),引导幼儿关注图画细节,比较礼物的大小、看礼物的包装等,判断、分析小猴子送礼物的理由。“看看礼物哪些大?哪些小?再看看包装,你还有新的发现吗?”根据幼儿的回答,师幼共同阅读相关页图画,拓展对关键页的讨论。接下来,继续深入引导,具体分析“小猴子送礼物的理由,以及它为什么要这样包装礼物? ”通过对关键页的讨论、展开、细化,引发幼儿更深层的思考,使幼儿体验到小猴子准备礼物时的精心和它对朋友们的爱。
2、注重提问的联想性、猜测性
在思考问题时,我们往往喜欢用最常用的思路、最习惯的思维,就象饼干只用一个模子永远没有新意一样。这种思维定势,常常使我们缺乏创新性,阅读活动中设计的提问也比较单一、死板。“教师的眼界有多宽,孩子的眼界就有多宽。”只有突破思维定势的禁锢,不墨守成规,不拘于传统,才能让思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引导幼儿以前所未有的新视角去阅读图书,大胆想象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
●提问的联想性——多角度思考幼儿富于想象,大胆、活跃,但以无意想象为主。教师要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有目的地激发他们进行有意想象。在阅读《礼物》第8页时,引导幼儿思考“第四个礼物除了可以送给狮子,还可以送给谁?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充分证实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小猴子还可以把这个礼物送给狮子狗,因为狮子狗很漂亮,它身上的毛都是一卷一卷的;它也可以把这个礼物送给章鱼,因为卷卷花的结子和章鱼的样子很象;我觉得这个礼物可以送给犀牛,因为犀牛是棕色的……。引导幼儿根据礼物的颜色、结子的形状大胆联想,打破答案的唯一性,促进幼儿多角度思考。
●提问的猜测性——设置悬念情节上的预留空间是幼儿展开充分想象并产生深刻体验的好时机,如果每次阅读时教师急于说出故事情节或是问题答案,幼儿就只能跟着教师被动地听、被动地说、被动地看。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设置悬念,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并有继续看下去的愿望。如故事《礼物》是一本较为典型的适宜于猜测的故事书,书中蕴涵丰富的图画信息,教师可抓住这些信息,引导幼儿进行多元的猜想,从而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请你猜猜小猴子可能会把这些礼物送给谁?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开来:小猴子会把最大的礼物送给恐龙,因为恐龙的个子很大;小猴子可能会把那个又长又细的、有很多斑点的礼物送给长颈鹿,因为长颈鹿身上的斑点就是这种颜色的……。在幼儿根据图画信息充分猜想之后,再让幼儿自己翻阅小书寻找答案,让他们验证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而“猜猜小动物们会给小猴子怎样包装礼物?为什么你会这样想?”这种逆向思维形式的出现,不但可以训练幼儿的思维,也使活动更能吸引幼儿,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分享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新的观念、策略,将好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问,不失时机地开启幼儿思维的闸门,善于捕捉幼儿智慧的火花。让幼儿在快乐中阅读,在自然中学习。
总之,要使提问富有启发性,提问才会掷地有声的有效。有效的提问,犹如水中投石,能激起的层层涟漪。“画无成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使课堂不时笼罩在疑问的“迷雾”中,虽虚无缥缈,却神奇诱人,孩子乐于在这迷雾中求寻和追索,由此使他们的认识得到升华,能力经受考验,当他们找到满意的答案时, 一定会获得更新、更浓、更久的快感。课堂提问是集体阅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幼儿思维、促进幼儿阅读能力、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次,慎重地对待集体阅读活动的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更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幼儿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只要我们认真准备,潜心钻研,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孩子精彩纷呈的回答。
觉得不错,请在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