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中,有这些
关于教育的新提法新要求
原创|朱永新
本文为朱永新老师《二十大报告中,有这些关于教育的新提法新要求》疑问摘要。文章来源于光明社教育家。
二十大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丰富、全面、深刻,有许多创新理论与观点,现就个人初步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成就;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全面部署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部分全文详见原文)
二十大报告对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了详细丰富、深刻完整的论述,其中有许多创新的提法。
第一,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十九大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在这个时候,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促进教育公平,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天所追求的教育公平,在于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都有得到发展的机会,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二,报告对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内容。如义务教育的重点是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重点是普惠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学校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里关于职普融通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文件中。
第三,报告对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敏锐地关注到当代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于科技发展与一流大学建设的作用。报告还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问题,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之中。
第四,报告对于民办教育发展问题有新的表述,与十九大提出的“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相比,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第五,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把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发展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智慧平台。其中“学习型大国”的提法,也是第一次明确提出。
第六,报告继续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与重视。
第七,报告对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与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的重视家庭家风家教建设相一致。
第八,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在党代会文件中第一次强调。
第九,报告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这次二十大报告中除了谈到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外,重点谈到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
第十,报告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贯通不同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十一,报告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部分,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同时,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等。
总的来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包括高水平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的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治理体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丨 本文刊于《教育家》10月刊第4期,原标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人民满意教育——学习中共二十大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作者 | 朱永新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作者,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有关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有何意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何意义?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张志勇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一起来看他的解读。
1.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面对复杂激烈国际竞争,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战略性、根本性、历史性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共15个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作为第五部分,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更加突出了科教兴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过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一直把教育放在民生中进行部署和安排,这次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一并部署,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根本战略思想,突出了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第二,更加突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力、整体联动,才能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更加突出了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2.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突破。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靠人才,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起部署,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它们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第二,体现了党对教育发展战略的新突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要全面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要更加主动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主体性、战略性作用,要更加主动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第三,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理念的新突破。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新优势。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新使命。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要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中,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教育生活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大力造就共同富裕之生命主体。
二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人才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只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培养大批战略科技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学发展上我们还面临着原始创新不足,在经济社会建设上我们还面临着西方许多“卡脖子”技术,突破西方的封锁和挑战,必须加快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为国家培养战略性科技人才,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做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充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既体现了党坚持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党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这一战略“先手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第一,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就是从“学有所教”向“优有所教”转变,从“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迫切需要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使我国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各级各类教育跃入世界中上国家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2021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9.91年,与我们追踪研究的世界教育强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平均12.4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奋起直追。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教育是人才之母,没有高质量的世界一流的教育,就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就无法支持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5.如何理解新时代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第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守一个灵魂,就是我国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第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贯彻一个方针,就是我国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持一个宗旨,我国教育必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和引领亿万青少年把个人理想和人民需要、党和国家的事业统一起来。
6.如何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作出哪些努力?
第一个特征是人民性。从教育理念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更加包容的教育发展之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
第二个特征是适应性。从教育规模和质量看,必须更好适应和满足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三个特征是协调性。从教育结构看,各级各类教育、区域教育和城乡教育必须实现协调发展。
第五个特征是现代性。从教育的特质看,必须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创新开放的教育,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教育。
第五个特征是高水平。从教育资源配置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为前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两个方面。
第六个特征是强约束。从教育运行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自身运行,必须接受教育制度、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约束。
第七个特征是有活力。从教育状态看,高质量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组织特性的教育有机体,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高度尊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第八个特征是高效益。从教育产出看,要追求教育投入的高效益、学生发展的高质量。这里,所谓学生发展的高质量,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健全,具有创新创造活力的一代新人。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作出哪些努力?简单地说,要着重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上下功夫。我国中西部教育、乡村教育、薄弱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无论是校舍条件、经费保障,还是教师队伍质量上,都存在许多短板,必须下大功夫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第二,要在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发展重心上下功夫。在基础教育发展上,适应共同富裕社会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在继续加强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高中阶段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从重点非重点的“层级化教育”向更加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教育发展;在职业教育发展上,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从高中阶段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型,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上,适应科技强国、创新强国建设的需要,在继续巩固本科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第三,要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上下功夫。必须承认,从总体上看,我国大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没有走出学科本位、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工业化时代教育方式。
第四,要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上下功夫。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必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转移,全面赋能学校教育,推动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
第五,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下功夫。人类学校教育面临“两大危机”:一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世界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实体生活空间日益被压缩,人类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劳动、实践生活越来越少;二是随着互网络教育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时代,出现了“非学校化”教育趋势,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正基于此,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日益重要。
第六,要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经济社会急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上下功夫。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学校再也不能关门办学,再也不能固守囿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时关注经济社会变革、时时更新课程内容,时时与火热的新生活联结,为未来公民努力造就适应未来经济社会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洞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