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出生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已经能行走自如,努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语言交流,并且能从事最初步的游戏活动。这为他们进入小班奠定了身心发展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特征,认真思考小班幼儿班级管理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小班幼儿的生理发展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婴儿出生时,脑重400克左右,2岁末达到900克,3岁时增长到1000克。2岁后的幼儿脑神经纤维开始出现了分支,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纤维的分支继续增多、加长,为形成复杂、众多的神经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幼儿大脑重要的皮质区到3岁左右才开始发展,幼儿脑结构的成熟使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所加强,条件反射也容易建立且比较巩固。3岁后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使得大脑的兴奋过程得以加强,表现为儿童睡眠时间的减少。学习与条件反射的建立速度及牢固程度有直接关系,3岁后幼儿学习儿歌只要唱几遍就记住了,且不易遗忘。
身体动作的发展
幼儿在3岁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发育非常快,身高每年可增长8厘米至10厘米,体重约增加5斤至6斤,其动作发展非常迅速。就全身运动的发展而言,小班幼儿已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动作。而且已能短暂地单足站立,会骑儿童三轮车,会投球,会扣解钮扣,会自己倒水。并能用积木搭桥,或叠起10块方形积木。还能自己吃饭,较平稳地使用调羹。这个阶段,幼儿的绘画处于前描述性绘画阶段,儿童开始对人、物和事件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实际能力。
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感知觉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视觉发展主要表现为视力和辨色力发展两方面。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画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时间和机会都不断增加,开始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色和粉红色,黄色和橘黄色等则会分不清。听觉发展到了3岁已基本完成。在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上,已能辨别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能够体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但还不能掌握“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在观察力方面,他们还不会按目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分钟至7分钟,甚至更短。他们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记忆的发展
小班幼儿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能让他们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物就更容易被记住。由于幼儿爱机械的背诵,所以不要以为他会背就是懂了。比如有的家长听孩子像唱歌似的背l、2、3……就以为他识数,实际连桌上有几碗菜都数不清。所以,成人要掌握孩子记忆的特点,让孩子记的东西尽量形象,是他们感兴趣的,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而不仅仅满足于幼儿会背。
注意的发展
凡是鲜明、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小班幼儿的注意。因此,3岁幼儿常常会出现分散注意的现象,哪怕他刚刚在专注的做一件事。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仍然很低,往往只能维持3至5分钟。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
思维的发展
由感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3岁前幼儿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而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他们理解事物要依靠具体形象,例如,小班幼儿常常要借助插图、教具或形象化的语言才能理解故事内容,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是表面的,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小班儿童掌握的实物概念内容基本上代表儿童所熟悉的某一个或某一些事物。小班幼儿对数概念的掌握处于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其特点是对“大小”、“多少”有笼统的感知,能唱数,但一般不超过10;逐步学会口、手协调,做小范围的点数(5以内),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幼儿能伸出手指比划。
想象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想象的特点之一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在美工区,教师如对小班幼儿说:“你先想想画什么,想好了,再画!”那他就会坐在那里不动,不知道想什么。他只有在画的过程中想象才活跃。孩子拿着笔在纸上乱画圈,他看看,很像龙卷风,他就说:“我在画龙卷风!”他们不是想好了再画的。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这是小班幼儿想象的又一特点。比如一个孩子拿着新折好的纸飞镖,在外面跑着跑着,说“飞机起飞喽!”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是因为他们想象的主题不稳定,随当时活动的变化而任意转变,常常由一个内容转到另一个完全没有联系的内容上去。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象的目的。这是小班幼儿想象的特点之三。如有的孩子把轮胎想象成方向盘,开着“汽车”兴高采烈地满院跑,心中就感到极大的满足。至于到哪去,去干什么,这些他们常不去考虑。有的孩子要大人一个接一个给他讲故事,哪怕这些故事他已会背了,还是要大人给他讲。因为大人讲,就激起他脑子里想象出相应的情景,这想象本身就使孩子感到满足。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把没有的事说得活龙活现。比如,有孩子说昨天晚上下大雨了,还打了很响的雷,但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幼儿在假期过后,往往会与其他儿童一起讨论爸爸妈妈带他到XX动物园或XX植物园去玩,看到了大象、长颈鹿等等,其实他并不一定去了,而只是因为他想去而产生的一种想象而已,但这并不是有意说谎。
情感的发展
三岁幼儿入园面临的第一个情感问题就是分离焦虑。当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很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便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学会了与同伴或陌生人接触,开始建立起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产生了初步的同情心、羞愧感、虚荣心等情感。小班幼儿的情感虽然比婴儿期有较大的发展,但相对还不是很稳定,仍然有易变、易冲动、易“传染”、与具体对象连在一起的特点。幼儿在3岁之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教育要求,儿童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且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因而往往很肤浅、易变。只有当孩子懂得“为什么这样做”,分清对与不对时,才能自觉地照着去做。比如对一个不愿把自己的书借给别的小朋友看的孩子,妈妈只是说:“眯咪,把书给小朋友看,不然妈妈以后不给你买书了。”虽然咪咪把书给小朋友看了,但不明白道理,下次她还是不会愿意把书借给别人。在道德动机、判断方面,小班幼儿的道德动机、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如,小班幼儿喜欢做值日生,是因为值日可以穿戴围裙、玩水、用抹布洗来洗去很有趣。同时,小班幼儿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效果,而不能看到行为的动机,更多地仅根据行为的结果而判断行为。
同情心
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同情心,但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只能做出一些举动,甚至是一些不应该的举动来表达自己。譬如,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把积木撤了一地,老师就对幼儿说:“你们摔在地上知道疼,那么积木疼不疼呢?”这样,幼儿就会将积木轻轻地放到篮子里。班上养了几条小金鱼,小朋友会拿着水壶往金鱼缸里倒水,放东西,老师就问他:“你在干什么?”他说:“小金鱼渴了,我给它喝点水。”他并不知道,养小金鱼的水一般要加点盐,或者用池塘里的水,但他的举动,说明了小班幼儿是有同情心的。
荣誉感
小班幼儿对荣誉感的理解大多局限在自己身上,而较少考虑到整个班级,还不知道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运动会上,小班幼儿参加了游戏“小猫钓鱼”、“小白兔采蘑菇”等项目的比赛。最后颁奖的时候,得奖的小朋友欢呼雀跃:“噢——我得奖啦!”相反,没得奖的小朋友坐在下面,急得直跺脚:“我们怎么没得奖?我们是骑自行车的,骑得很快的。”有的幼儿则难过得泪流满面。其实,他们并不一定要得一等奖、二等奖,让他们能站在领奖台上,拿上鼓励奖,他们也是很开心的。
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特性,它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及表现其他社会行为时表现的心理行为特征。“社会性发展”又称为“非智力发展”,系指除生理和认知发展以外的一切心理特征的发展。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谈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3岁左右的幼儿都已学会了讲话,但不能正确地发出全部语音,因为他们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发育并不十分完善,还不能辨别差别较小的音,不善于协调使用发音方法,所以存在发音不清楚的情况。比如将“老师”说成“老西”,将“吃饭”说成“刺换”等等。3岁至4岁是词汇飞跃发展的时期,可达1000个,这一阶段孩子所掌握的词汇中,以名、动词占大多数。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形容词,如大、小、冷、热、红、白、方、圆等也能掌握一些,但粗、细、高、低等形容词及数量词是3岁至4岁孩子较难掌握的词。同时,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还不大会用代词,常直接用自己或同伴的名字代替你、我、他等,如“抱抱宝宝”。在语法方面,他们已经能用词组成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但句子经常不完整,常出现没有主语的病句或用词颠倒的情况。幼儿已经开始掌握最基本的语法,简单句日趋完整,同时还出现了复合句。2、3岁的幼儿出现自我中心语言,这是一种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它既具有外部语言的特点,又具有内部语言的特点,它不是指向与别人交际,而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动。例如,有个幼儿在说:“我来做高楼,我在这里放一个,这是人住的地方……”他在说话的时候,手也在搭,别人是否回答他的问题都是无所谓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外貌、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尊心等。2岁至3岁时,幼儿才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和掌握代词“我”,产生真正的自我意识,与此同时,幼儿产生与成人不合作的行为,如常以沉默、退缩、身体的抗拒来拒绝成人的要求,并常用“我自己来”拒绝成人的帮助。这种“违拗”通常于三、四岁时达到高峰,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第一反抗期”。对处于该阶段的幼儿,成人可适时让他们学会自我服务的本领。如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上床睡觉,自己洗手绢、系鞋带等。还应创设条件让3岁至4岁的幼儿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浇花、喂小动物等。小班儿童对自己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不是)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是(不是)好孩子”。幼儿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情绪性,不是从具体事物出发进行评价,而是以情感体验作为评价的依据。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而且评价是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拍球”、“我会画画”。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越小的幼儿越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社会性交往
儿童在入园前交往的对象往往是双亲,而人园以后,交往的重心却由父母转移到同伴与老师身上。他们对社会行为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许多知识,不是由父母传递的,而是通过与同伴、老师的交往习得的。幼儿刚人园的一段时间,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关心的常常是自己,而从来不去关心身边的同伴关心什么。这一点,在游戏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慢慢地,幼儿之间开始相互交往,语言成为交往的重要形式,儿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交往规则,在老师的指导下,会产生一些助人、分享、合作的行为,当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如争抢、攻击性行为等。幼儿与老师的交往,幼儿往往把老师当作无所不知的权威,老师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神圣的、无可挑剔的,老师的位置取代了家长的位置,当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一阶段,幼儿对老师处于一种无原则的服从阶段。此外,小班幼儿出现了助人行为的萌芽,但是,幼儿往往不考虑自己助人出现的后果,常常是好心办坏事。体育活动的时候,小渊帮老师拿着篮子,里面装满了飞标。但是,一到室外,他拿到玩具以后,就到处跑开了,甚至没有听到老师的话。经老师喊后,才过来听老师讲玩的规则。活动结束后,他不等其他小朋友将玩具全部放到篮子里,就将篮子提走了。这里,开始玩活动的时候,小渊的“助人”是有目的的,因为他想早些拿到玩具。而活动结束后,他是想帮老师收玩具,可是他不知道要将所有的玩具收到篮子里后才能离开,反而造成一片混乱的局面。
攻击性行为
小班幼儿的侵犯性行为多为直接攻击,起因大多是为了玩具等物品的分配,此外,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学习模仿影视节目中的暴力镜头。例如小班幼儿中有个孩子小名叫伟伟,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咬人,而不管咬人造成的严重后果。事后,他也知道咬人是不对的,也知道向别人说:“对不起。”但是在生气的一刹那,他完全失去了自制力。有的幼儿则在打过人之后,很有理由地说:“我爸爸说,别人打我,我就要打别人。”由此看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总之,小班幼儿的生理、心理较婴儿期来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中大班的幼儿而言,小班仍然是个起点,在身心的很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特征”全套相关资料
扫码添加客服获取
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雷同,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