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
——————————-
案例一
中心题——运动会
——
一、动机:
可由谈话引起。
二、目的:
1.在行动中使儿童们常有有目的、计划、行动、检讨的反复练习的机会。
2.在知能上使儿童们明白运动会的意义及应守的规则;并使之精神活泼,举止敏捷而有秩序,服从公益与合作。
三、计划:
布置会场,拟订比赛项目,赛前练习,推选大会主席、裁判、服务员、招待员等,准备奖品,开展体育游艺比赛活动。
四、实行:
1.收集有关运动会的出版物加以选读。
2.根据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编定计划。
3.约定参加团体,共同征求奖品。
4.指导儿童练习体育游艺项目。
5.会后做整个活动的检讨。
五、检讨:
每日检讨教学上成功与失败之点,并注意儿童体育游艺,加以建设地批评,会后估量儿童所得的成果。
——
逐日指导方法要点
第一天:在自由活动时,教师从运动器具谈到比赛,更从比赛谈到运动会,这是极自然的引起动机的方法。在儿童已有这种需要尚没有具体进行办法的时候,可以提议运动会先需要运动场,运动场应如何布置,更要紧的是布置的东西。如果大家决议先做国旗,接着就可以讨论做国旗的工具材料。等到国旗完成以后,应有一次大整洁活动,以养成儿童的习惯。之后,讨论运动会应有何种项目,最好除旧有的项目外,另行增加两三种,并且吸纳儿童的意见,项目定后开始练习。
第二天:老师提议:“我们班的运动会要不要和别班的小朋友联合举行?如果要,应如何联络?要不要书面通知?”决议后,立刻就可执行。检讨昨日运动游艺表演的成绩,还应加强练习,加以个别的指导。
第三天:上课后早会时提议:“运动会奖品如何筹集?如何征求?”大家讨论,计划定后,可于课后执行之。可用故事的方式讲到运动不守规则的害处,接着再练习游艺、批评。
第四天:上课时别班参加的代表也来出席,共同拟定开会节目、秩序单、会场工作分配,以及征求奖品等事项。讨论时,千万不要疏忽小朋友的报告,如游艺的筹备及奖品的分配等事项。接着讨论明日会场的布置,以及工作人员的选出。游艺未熟练的节目仍应继续练习、批评。
第五天:布置会场,对已推定的小主席、招待员、裁判等应另加训练。随之预演,由评判员批评。
第六天:运动会按照节目单逐步演出,每一节目完后发给奖品,不必像一般运动会须待会后再发,以提高儿童兴趣,但会后必须举行一次大扫除、大整洁。
——
说明一:实施这种课程,对于材料,不必像一般的普遍预定。材料的有无,以儿童的需要做去留标准。
说明二:时间对于儿童固然重要,但在这种课程中除上课下课进食餐点必须按照固定时间外,其余可看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得伸缩转变。
说明三:运动会课程虽预定期限是一周,但需要延长时间时仍得延长。
案例二
中心题——秋天的昆虫
——
一、动机:
由晚上的虫声引起。
二、目的:
1.在行动上引起儿童对于生物的研究,更进一步能用客观的观察。
2.在知能及兴趣上使儿童知道现在有哪些昆虫;明白这些昆虫的形态及生活情形;提高饲养昆虫及研究昆虫的兴趣。
三、计划:
观察昆虫或捕捉昆虫及研究昆虫的兴趣。
四、实行:
1.搜集有关昆虫的书籍加以选读。
2.准备秋天昆虫的模型和挂图(秋虫形态及生活变态图)。
3.准备捕虫网及模型用的一切工具。
4.准备养秋虫的瓶子或罐子。
5.收集有关秋虫的故事、图画、舞蹈等材料,加以修改和练习。
五、检讨:
每日检讨教学上成功和失败之点,并注意儿童的观察力有无进步,在可能范围内最好加以各个的比较。
——
逐日指导方法要点
第一天:教师问儿童秋天晚上听到叫声的是什么东西?这些昆虫住在什么地方?接着便可以讨论捉蟋蟀的方法。蟋蟀捕到以后,再讨论我们怎样来养蟋蟀。找来瓶子或罐子以后,把捉来的蟋蟀移放在内,再推出人来负责照管。
第二天:在自由活动时饲养蟋蟀,饲养时提示儿童观察蟋蟀的头部、胸部、腹部具备何种器官,等到上课时仍可继续谈蟋蟀各部器官的功能,更可以推究到触须及发声的器官和它的作用。《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是相当生动的故事,教师可以把它修改过,作为儿童欣赏的资料。如果时间有余,还可以让儿童自由发表他们对蟋蟀的经验。
第三天:上课时老师可以先问儿童:“现在除蟋蟀以外还有什么昆虫?他们是住在什么地方?我们要用什么东西才能捉住它们?捉来后应放在哪里养?”之后,带儿童到野外或田里去捉蚱蜢,回来后推举人加以保管。
第四天:在自由活动时,一方面饲养蟋蟀,一方面饲养蚱蜢,让儿童观察蟋蟀所吃的和蚱蜢所吃的东西,也可以提示到蚱蜢的头、胸、腹三部及其所具的器官。上课时有意无意之间更可以提到它们的颜色(保护色)、习性、形态有什么区别。还可以从蟋蟀讲到蚱蜢,由会叫的讲到会跳的,更可以暗示他们作蚱蜢跳(练习律动‘虫跳’)。
第五天:老师从蟋蟀、蚱蜢更提示到还有一种昆虫不会叫不会跳,急急忙忙在地上寻找食物,运到地底下去过日子的是什么昆虫?老师最好事先有一个准备,预先知道蚂蚁做窝的地方。等到儿童提到蚂蚁时,可以带他们到实地去观察。还有一种做在树上的蚂蚁窝,也可以领儿童去观察。如果这两种机会都找不到,也可以用挂图来补充,不过图画总没有实物真实。之后“小蚂蚁”的歌剧可以唱也可以表演。这种表演以及上两天的虫跳和促织的故事,并不是要使儿童完全学会,不过在客观研究生物以后给他们一种情感上的调剂,使得他们增进研究生物主观上的趣味就是了。
第六天:对蟋蟀、蚱蜢、蚂蚁三种小昆虫,在上课以后可以唤起儿童做一大概的比较,从形态到对人的利害,让他们对秋天的昆虫有一个比较明白的观念。更可以设法引起把这些昆虫用自由画或做模型发表出来,看他们对于这次生物的研究印象深刻不深刻,以供教育上的检讨。
案例三
中心题——旅行到乡村去
——
一、动机:
从各幼稚园秋季旅行引起。
二、目的:
1.在行动中引起儿童对自然的爱好,激发儿童了解自然的欲望。
2.在知识上使儿童明白乡间的生活;知道粮食、水果或蔬菜的来源;认识水陆动植物的差异。
三、计划:
准备旅行,旅行观察,整理旅行所得的经验。
四、实行:
1.勘定旅行地点。
2.准备旅行应用的一切工具、物品和材料。
3.引导儿童在乡村作多方面的观察。
4.整理儿童旅行所得的经验及自然物加以发表或保存。
五、检讨:
估量通过旅行儿童所得的经验并加以检讨。
——
逐日指导方法要点
第一天:老师提议:“小朋友们去过农村吗?想不想去农村旅行?如果要去的话,先应该准备什么东西?”大家讨论后分别准备。如雇车辆等较大事项可以由老师承担,旅行袋等可以由小朋友自己来做。餐点后,接着讨论旅行时工作的分配以及应遵守的规则。时间有余,可以提议:“我们还要游戏。”这时,任何游戏甚至音乐都可以拿来应用,使旧有的游戏音乐再有一次练习的机会。
第二天:按照预定的地点到了乡村,或者先看农田、农作物;或者先看农家的生活。有余时还可以自由地在坡上、在水边,看飞鸟、看小鱼。一阵风来,落叶乱飞,还可以捡落叶、捡小石子。有的还可以问乡人要点谷、米等农作物。教师引导儿童在乡村的观察不必解释得太详细,只要儿童有兴趣,他们自会发生问题,从事实中自行解决问题。但是昨天所定旅行中应遵守的规则,倒是应设法使他们实践,免得养成能说不能行的流弊。
第三天: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昨天儿童所捡的落叶拿出来分给他们看,稻叶和竹叶是平行的,它们是一家。还有像网的样子的,也有像手掌样子的,都把它们分开来。更有的植物大小差很多,可是叶子相同的,仍然是一家,譬如稻和竹。也有叶子相同的,花不一样,果子不一样,就不是一家了。观察、区别完了以后,用各种纸袋把各种叶子分开来装,并且在上面标明植物的名称。
第四天:接着昨天更可以提问儿童在农田里所见到的情形。这固然也可以让小朋友们自由发表,不过教师应注意到哪些儿童讲得最清楚最有条理。预备餐点以后,把农人割稻、打谷、晒谷、弄糠、舂米,做一系统的整理,以组织儿童的经验。可将割稻、舂米等动作,编成模仿操,以充实儿童的律动。
第五天:除问过了叶子和农夫工作以外,现在可以问儿童在那天所看到的农家以及乡村中各种的情景。餐点以后,教师应该把儿童的报告作一整理,并可以暗示他们把它发表出来,或者用叶子在纸上画轮廓,或者凭着记忆作各种自由画。还可以把稻子和稻叶放在一起做标本。在放学以前老师提议:“明天我们要不要请别班的老师和小朋友来看这次我们旅行的成绩?如果要的话,谁担任小主席?招待员?报告员?要不要游艺?要用哪种游艺?”能够用落叶舞和农夫割稻模仿操,当然是最适合的材料。
第六天:上课开始,老师请小主席做开会的主席,大家来讨论开会的秩序。因为这是实际的第一次正式主席,教师可以站在他的身后加以帮助。节目规定以后,更应把昨天所推定的招待及报告员做一次练习。更应该请别班的老师和小朋友来参加。招待入座以后,按照节目的次序,先报告那天去乡村的人数、车辆、地点以及所参观的地方。再由报告员分别报告农家的生活、农夫的工作以及乡村所见种种。更由招待员招待来宾看他们从乡村拿来的自然物,以及他们自己所画的叶子和自由画。最后把游艺再练习一次,加以总批评。
——
说明一:本课程是一种预定的课程,事实上如有变更必要时,得变更之。
说明二:落叶舞和模仿操是给儿童的吟味,不是要勉强让儿童学会。如果为练习起见,教师应该以后再找机会给他们练习,譬如恳亲会、游艺会等。
说明三:可以从幼儿音乐教材中选取有关的歌曲、舞曲等。
案例四
中心题——邻里与邮政局
——
一、动机:
从娃娃家庭往来的客人引起。
二、目的:
1.在行动上扶植儿童组织力、创造力的发展。
2.在知识上使儿童明白邻里的成因与家庭的关系;明白邮局的业务与家庭的关系。
三、计划:
组织邻里,设立邮政局。
四、实行:
1.指导儿童组织更多的家庭。
2.指导儿童编制门牌,完成邻里的组织。
3.带领儿童在邻里之间彼此往来访问与送。
4.带领儿童设立邮政局,担任书信、礼物传递事宜。
五、检讨:
估量儿童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并对于每天活动加以指导与批评。
——
活动指导方法要点
一、家庭不能闭门独居,由往来客人促成客人的家庭。建筑设备、家务、家人,是一般家庭成立的三原素。不但儿童的逻辑如此,就是儿童实行上也应该照这种次序去进行。
二、家庭既多,必得编定门牌及里名,以完成邻里的组织。
三、家庭的建筑,除卧室厨房外,其余的或添客室,或辟菜园,或添鸡舍与猪圈,可随各家儿童的需要,不必一致。
四、处理家务,各家除饮食起居外,或某家嫁女,或某家过生日,应依各家的需要来定,也不必一致。
五、邻里之间,各家彼此往来,平时或用书信,或亲自拜访,如遇大事,还得赠送礼物。
六、书信、礼物的往来。需有邮政局成立的必要。组织邮政局,视业务的繁简逐渐扩大,不必同时设立。故邮件的包裹、邮箱、邮票等,也可逐渐增加。
——
说明一:本课程为班级较多、儿童年龄较大、智能较高的幼稚园另设的一例。
说明二:在本课程中,不但可以见到前一活动可以产生后一活动,而且更可以明白一个大活动包含多数的小活动。
说明三:本课程如果和一般的相比较,仅有工作游戏的活动,而没有音乐故事的活动。儿童故事音乐等活动应否增加,须由教师切实注意活动的演变和儿童的需要,自行斟酌决定。
说明四:本课程需用时间,可用三周或三周以上来完成。
———
本文节选自张雪门先生编著的
《幼稚园行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