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一、材料分析题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主要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请考生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答。
小结: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既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考生能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考查方向
1.表明观点类:
家长、教师的观念,做法,行为是否正确?
2.分析类:
(1)分析幼儿水平/差异;
(2)分析某某活动对幼儿的意义;
(3)分析幼儿出现某某行为的原因;
(4)分析家长观念;
(5)分析教师行为/指导。
3.措施类:
(1)解决办法;
(2)如何引导/如何做?
(3)如何支持/怎么做?
(4)教学建议/改进建议?
(5)干预措施。
4.游戏类:
(1)幼儿游戏的特征;
(2)幼儿游戏的价值;
(3)幼儿游戏中教师的指导。
三、材料分析题近几年考查知识点
年份 |
考查内容 |
17上 |
①幼儿思维的发展 ②活动区材料投放 |
17下 |
①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攻击性行为) ②游戏活动指导 |
18上 |
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②《指南》艺术领域 |
18下 |
①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伴关系) ②游戏的价值 |
19上 |
①幼儿思维的发展 ②游戏活动指导 |
19下 |
①幼儿游戏的价值 ②幼儿动作的发展 |
20下 |
①幼儿思维的发展(数概念) ②幼儿游戏的特征 |
21上 |
①幼小衔接 ②班杜拉学习理论 |
21下 |
①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 ②《纲要》组织与实施 |
22上 |
①幼儿思维的发展(概念的掌握) ②学前科学教育 |
根据近几年考查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发现,学前儿童发展和游戏活动的指导这两个内容考查频率最高,下面已经帮大家整理了6道题目,大家可以先联系再对答案哦!
四、材料分析题解题策略
第一步:找“题眼”——先看问题,明确本题共几问,每问的理论知识核心是什么?
例如:
(1)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石头在班上朋友不多的原因。
【知识核心为:朋友不多——同伴关系问题】
(2)成人应如何引导与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
【知识核心为:情绪的培养】
(2)小凯妈妈的说话正确吗?试结合幼儿想象的特点,分析上述现象。
【知识核心为:想象的特点】
第二步:读材料——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材料,标记比较重要的字、词、句。
【考试时,试卷上可以圈画】
第三步:匹配知识点——再审题干,思考从“题眼”引申出来的知识点哪些可以和材料里的关键信息进行匹配。
第四步:规范答题——分条列点,表明序号,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五、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答:根据材料可知:
(1)理论观点。材料中,(结合材料分析)
(2)理论观点。材料中,(结合材料分析)
(3)理论观点。材料中,(结合材料分析)
……
六、材料分析题样例
教师在户外投放了一些“拱桥”(见图1),希望幼儿通过走“拱桥”提高平衡能力,但是,有的幼儿却将它们翻过来,玩起了“运病人”游戏(见图2),他们有的拖、有的推、有的抬……玩得不亦乐乎,对此,两位教师反应不同。A教师认为应当立即劝阻,并引导幼儿走“拱桥”;B教师认为不应阻止,应支持儿童的新玩法。
问题:
(1)你更赞同哪位老师的想法?为什么?
(2)你认为“运病人”游戏有什么价值?
第一步:确定核心理论知识点。
(1)你更赞同哪位老师的想法?为什么?
(2)你认为“运病人”游戏有什么价值?
第二步:读材料,标记比较重要的字、词、句。
教师在户外投放了一些“拱桥”,希望幼儿通过走“拱桥”提高平衡能力,但是,有的幼儿却将它们翻过来,玩起了“运病人”游戏,他们有的拖、有的推、有的抬……玩得不亦乐乎,对此,两位教师反应不同。A教师认为应当立即劝阻,并引导幼儿走“拱桥”;B教师认为不应阻止,应支持儿童的新玩法。
第三步:匹配知识点,思考哪些可以和材料里的关键信息进行匹配。
材料中,老师希望幼儿玩拱桥游戏,孩子变化了游戏的玩法,在玩的很开心的时候,有的老师认为要干预阻止幼儿游戏,很显然该老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没有尊重幼儿游戏的特点,故可以从游戏特点出发,回答第一问;
第二问,明确提出了游戏价值的知识点,故结合材料把游戏价值说清楚即可。
第四步,规范作答。
答:(1)我更赞同B教师的想法。因为B教师尊重了幼儿游戏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①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不要求务必达到外在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儿童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游戏,玩什么,怎么玩,均由儿童自己决定。案例中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改变活动玩法,体现了自主性的本质特点。
②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
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他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案例中的幼儿换了活动玩法,玩的不亦乐乎体现了此特点。
③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游戏便无法开展。案例中幼儿根据“拱桥”的设置,充分发挥想象开展“运病人”的游戏体现了此点。
④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统一的活动。
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真实的活动,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案例中运病人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幼儿在游戏中“重现”了该场景就体现了此点。
⑤游戏是具体的活动。
游戏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活动。案例中的幼儿运用具体的材料和形象开展新的游戏体现了此点。
(2)我认为“运病人”游戏有以下价值:
①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技能,促进其身体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案例中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推、拖、抬”等形式进行游戏,既锻炼了儿童大、小肌肉的活动能力,能够促进对于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
②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运病人”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也促进了语言、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案例中幼儿玩的不亦乐乎,通过不同的玩法获得了不同的愉快体验。
③促进了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案例中“运病人”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加强了幼儿之间的互动。
④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中“运病人”游戏丰富了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同时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⑤在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中“运病人”游戏的开展正是幼儿大胆创造的表现,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更赞同B教师。
七、材料分析题练习
温馨提示:先自己写一些,然后再对照看参考答案哦。
【材料分析题1】
孩子已经2岁零7个月了。近些天,孩子的“言行举止”总是让妈妈弄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妈妈的脑际。
前几天,妈妈和孩子一块坐在院子里乘凉,孩子看到深蓝的天幕上那如洗的圆月、调皮地眨巴着眼睛的星星,非常兴奋,和妈妈有说不完的话。可小孩哪里知道劳累了一天的妈妈的心思。妈妈说:“天黑了,该睡觉了……”“月亮为什么不睡觉?”“那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孩子的反问让妈妈惊讶。
妈妈和孩子一块到大街上,他极不愿意让妈妈拉他的手,总是那样不听话。最让妈妈担心的是平坦的道路他不走,却偏偏一摇三晃地走那凸凹不平的地方,正如在饭桌上,本来会自己好好地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着放到嘴里。
不过有时也挺可爱的。比如,前天中午,妈妈把做好的饭菜刚送到饭桌上,还未来得及解围裙,孩子却一脸认真地说:“妈妈,你辛苦了。”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了什么?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1】
(1)孩子的行为举止说明:
①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
②“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
③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应注意的问题有:
①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比如,走凹凸不平的路,既要防止摔伤,又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认知兴趣。
②针对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教育,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
③对待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教育,防止养成执拗的同时,也要防止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
【材料分析题2】
小班幼儿看见小汽车或者是小凳子,就开着“车”当司机,嘴里还“嘀嘀……嘟嘟……”“下车了”说个不停。幼儿画画也是如此,如看见糖果就要画糖果,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画。
这说明了幼儿想象的什么特点?结合实际论述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2】
(1)材料所述体现了幼儿的想象无预定目的、主题不稳定,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
(2)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它有以下特点:
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自己预定的目的,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的想象缺乏明确的目的,也就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主题,并且外界事物对幼儿的想象活动影响较大,幼儿常常会被外界事物所干扰,难以保持想象主题的稳定。
③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由于想象的主题没有预定目的,主题不稳定,因此幼儿想象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
④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幼儿的想象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更是如此,游戏的特点是不要求创造任何成果,只满足于游戏活动的过程。
⑤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想象不仅容易被外界刺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3】
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
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做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时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
问题:请根据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试分析案例中的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参考答案3】
答: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该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材料中,教师忽略了幼儿学前教育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活动的基本原则,为游戏强制指定目的,不符合游戏是在假定情景中发展的游戏特征。
同时,教师忽略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过程体验,不能尊重儿童意愿,强制引导游戏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另外,该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注重幼儿个体差异,不能正确引导、评价幼儿,打击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压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不能促进幼儿的自发学习,因此,该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材料分析题4】
小强是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是出了名的“身强体壮”的顽皮鬼,和其他小朋友矛盾不断。早上又挨了老师的一顿狠批。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小强所在的班里刚转来了一个小朋友李明,李明个子也比较高。因此,小强和李明成为该班仅有的两个“高个”。小强主动找李明一块玩,可李明不太喜欢动,尤其不爱和小强这样风风火火的孩子玩。上午刚到班里,小强又找李明教他“玩魔术”,李明不同意,小强便动起手来……在老师眼里,小强总是这样:总是主动和小朋友接触,可好景不长,一来二去,也就没人愿和他玩了。然而,他自己仍别出心裁地玩得有滋有味。
问题:
(1)请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关知识判断小强的行为。
(2)这种儿童的行为表现是什么?怎样帮助他处理好和伙伴的关系?
【参考答案4】
答:1.小强的行为说明,在其社会性发展中,小强的同伴交往方面出现了问题,属问题儿童,攻击性较强,属于被拒斥型的同伴关系。
2.(1)这种儿童的表现是: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爱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缺乏交往的技能技巧。
(2)帮助小强处理好同伴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控制环境影响。教师和家长自身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成人本身不具有攻击性。避免给小强看暴力影视等,帮助小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
第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小强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第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父母及教师对小强进行长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让他知道骂人、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通过在具体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指导,就会让小强自己亲身感受到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培养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
【材料分析题5】
最近班上正在展开主题活动 “ 我爱我家”, 这天在进行结构游戏时, 小贝说:“ 我想搭个房子。” 子子说:“ 我想搭个滑梯。” 杨老师说:“ 那你们就搭个幼儿园吧!” 孩子们迟疑了一下说:“ 好吧。” 于是, 他们为搭建 “ 幼儿园” 而忙碌起来, 不一会儿就用大积木搭出了高高的 “ 幼儿园” 墙体, 就在屋顶将要盖成功的时候, 由于孩子们的身高不够, 盖顶的积木没盖好滑了下来。整个墙体都垮塌了, 孩子们反复尝试几次后还是不成功, 非常沮丧, 正当他们想放弃时, 杨老师走上前说:“ 你们想想班上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迅速 ‘ 长高’ 呢?” 豆豆左看看右看看, 突然惊喜地说:“ 我们可以搬凳子垫脚。” 于是, 他们迅速搬来了两个凳子, 搭好墙体后站在凳子上准备盖顶。这时, 杨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帮忙扶稳凳子, 孩子们终于成功了。
请结合上述案例, 分析教师在幼儿游戏时三次介入的时机是否适宜并说明原因, 再结合日常实践, 论述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适宜性策略。
【参考答案5】
答:1.教师三次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是适宜的。
(1)教师第一次介入幼儿游戏时是幼儿遇到了困难。案例中有的幼儿想搭房子,有的想搭滑梯。幼儿的意见不一致,这时教师运用语言,建议幼儿可以搭幼儿园,满足了幼儿搭建的愿望, 引导幼儿共同确定游戏内容。所以,这次的介入是适宜的。
(2) 教师第二次介入幼儿游戏是幼儿在游戏中内容情节的发展遇到困难时进行介入。案例中幼儿在拼搭幼儿园时, 身高不够, 教师利用语言来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困难。所以,这次的介入是适宜的。
(3) 教师第三次介入幼儿游戏是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选择了介入。案例中当幼儿身高不够时使用凳子进行搭建时, 教师应担心幼儿的安全, 帮助幼儿扶住幼儿的凳子, 所以,这次的介入是适宜的。
2.幼儿游戏时,教师适宜的介入策略:
(1)参与式介入,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儿童游戏, 一般采用的有平行式介入法和交叉式介入法。
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 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 情节的游戏, 目的在于引导儿童模仿, 教师起着暗示指导作用。当幼儿对新玩具材料不感兴趣、 不会玩、 不喜欢玩, 或只喜欢玩某类游戏, 而不喜欢玩其他游戏时, 教师可用这种平行式介入的方式进行指导。
交叉式介入法是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 以游戏情节需要的动作、 语言来引导儿童游戏的发展。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 教师则扮演配角, 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反应。如果教师对幼儿游戏加以直接指导, 则可以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 提出相关的问题, 促使幼儿去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游戏中当教师和幼儿都感觉很快乐时, 教师要及时退场了, 不能待得太久。
(2)材料指引式介入,幼儿游戏时,教师为儿童提供游戏材料, 引发游戏的兴趣,从而促进游戏的延续和提升。教师提供的 材料可以是实物 (成品、半成品和废旧品) 图片或图书等。
(3)语言指导式介入, 教师通过运用 “ 询问式” “ 建议式” “ 鼓励式” 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指导儿童游戏。,从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游戏。
【材料分析题6】
教师边出示灰兔边问“我今天请来的客人是谁呀?”幼儿答道“小白兔”。教师又说“再仔细看看,它是谁?”幼儿回答“它是灰色的小白兔?”。你从幼儿的回答中看出了什么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说说你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6】
答:(1)根据幼儿的回答可知案例中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该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固定性,经验性、拟人性、象征性、近视性、片面性、表面性的特点。案例中,幼儿看着灰色的兔子说:灰色的小白兔,就体现了幼儿思维固定性和经验性的特点。
(2)幼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进行思维,不易掌握抽象概念,容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缺乏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认死理。案例中“小白兔”是幼儿常接触的词,根据已有的这个经验,幼儿就认为兔子都是白色的,都叫小白兔,因而看到灰色的兔子就觉得是小白兔,而不考虑它本身的颜色,所以才会出现案例中的现象。
(3)根据案例中的现象我们能吸取的教训为: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要针对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引导幼儿认识小兔子有很多的颜色,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颜色来称呼它们,让幼儿了解“小白兔”、“小灰兔”等不同的概念,避免具体形象思维的固定性和经验性,增加灵活性。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师伴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