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一起快乐创作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小小音乐家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自由舞蹈

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对孩子的评价,来引发孩子行为、情绪等表达表现的变化。这些评价传递出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发挥着激励、诊断、导向、调节、管理等多种积极的支持性作用。

在日常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往往有以下常见的语言:“哇!真能干,那么快你就会唱啦!”“刚刚听音乐的时候很认真!”“你能让小铃不发出声音,真棒!”

在这些常见的教师语言评价中,我们发现除了激励与调节以外,更多地指向于孩子的学习结果、社会性品质以及观察、记忆等能力。然而,音乐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那么,教师究竟该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支持孩子从原始本能的非艺术表达转变成艺术表达?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

第一步:接纳与焕发

我们首先要相信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当孩子感官愉悦地与艺术作品发生互动时,他有能力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运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觉、想法、经验和情感,并进行表征和创作、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放松的自由表达的心理环境,和孩子一起尽情沉醉于感官的探索和愉悦的体验中,而教师要做的就是“饶有兴致地倾听,感同身受地共鸣,充满好奇地追问”。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往往程式化地问一下孩子的感受,却没有真正地用心倾听孩子的表达,只顾将自己预设好的回应表述出来:“嗯,你听得很仔细,这首曲子真的很优美。”“是的,这首曲子很动听,让我们很感动。”久而久之,“好听、优美、动听”成了一种标签化、程式化的表达,而孩子对于音乐细腻、感性、个别化的灵动联想也就随之止步了。

其实,要做到“倾听、共鸣、好奇追问”并不难,教师可以用眼神、表情、语气词等支持孩子尽情表达。例如:“啊,真的耶!我好喜欢你的想法呢,真想试一试!”“你指的是什么?我想采访一下,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在这些交流中,教师要克制自己的功利心,不要试图将孩子的想法引入到自己的预设答案上,而是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去维持、激励孩子更多的表达。

第二步:理解与诠释

音乐的表达是非语义性的,它不同于视觉艺术可以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借由“节奏、旋律、音量、音色”等听觉刺激,在人的头脑中产生联想和创造,形成音乐形象。每个人对于音乐都会有其独特的感受与理解,不同的已有经验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自由联想。这就意味着,在音乐集体活动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音乐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帮助孩子分享并了解他人不同的感受,培养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帮助孩子把转瞬即逝的朦胧感受明朗起来,把他不经意间的本能反应强调出来?我们可以尝试:

第一,打比方,类比自己的感受。虽然音乐是非语义性的,但我们在教学互动中仍需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用打比方的方法,用“就好像……一样”的句式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将自己对音乐的感性感知与相类似的事物或者感觉类比出来。例如,孩子会用“亮亮的、光滑的、好像朝着太阳飞起来一样”来形容明亮音质的高音。也可以引导孩子根据音乐将头脑中联想的故事和情境描述出来,例如,孩子听了挪威舞曲后说:“就好像两个好朋友很要好,有一天吵架了,又和好了!”这样就把音乐ABA的段落结构清晰准确地类比出来了。

第二,做解释,描述孩子的表达。音乐带给人的感受往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孩子也许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音乐的理解,但是下意识流露出的微表情、小动作则是最本能直接的表达。教师可以对孩子的这些微表情、小动作以及身体律动进行描述,加以解释,从而去强调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把无意的表达与音乐建立起联系,感受到自己“是对音乐有感觉的人”。例如,当教师捕捉到孩子听音乐时下意识的动作时,可以这样描述:“我看到你每次听到重音的时候都把头缩起来啦,感觉像是被大熊的脚步声吓到啦。”

第三,加感叹,欣赏孩子的想法。科学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孩童时代会有一种联觉,即多种感官会相互发生作用,在一种感觉刺激之下产生另一种感觉体验。因此,当孩子出现天马行空的想法时,教师一定要学会欣赏,赞叹他的大胆表达和奇思妙想。例如,“哇!你的想法好奇特呀!你脑子里的画面(故事)一定更精彩!”相信教师真诚的赞美,一定会推动孩子以美的形式把自己的诗意表达出来,这既是提高艺术能力的过程,又是不断丰富自己诗性智慧的过程。

第三步:联结与提炼

孩子基于艺术作品所生发的想法和感受通常会受本能和直觉驱动,笼统而又模糊。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孩子的非艺术表达,通过扩展与赋意帮助孩子去表达想法、澄清观点、思考细节和步骤,与音乐审美要素发生联结,从而提炼为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

一是扩展孩子的艺术语言。教师要努力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扩展和培育孩子的艺术语言。在丰富艺术语汇和相关概念的同时,孩子的艺术表达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建构。例如,在孩子表演结束后,教师除了评价孩子表演的动作、表情、节奏感,还可以根据孩子的舞台空间调度进行提升:“刚才她们几个分成了两队,从左右两边跑了出来,真会——利用舞台!”透过教师的评价,孩子就能慢慢积累起关于“如何利用舞台实现空间调度”等艺术表达的语汇与方式。

二是赋予表达积极的含义。在艺术活动中,表达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表达都应当被积极接纳。教师还应尽可能地对孩子的生活化表达赋予积极的含义,一方面珍视并呵护孩子的心理,另一方面激发孩子大胆表达的自信心。例如,在两两合作创意表达照料小鸭子的情境中,一个女孩始终表现得很拘谨,只是在同伴身上轻轻触碰了几下。面对同伴的质疑,教师这样解读:“你喂小鸭子时,动作那么轻柔,幅度那么小,看得出来,那只小鸭子可能受伤了,你一定是害怕弄疼它吧!”于是,原本羞涩的女孩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认同,眼神都闪出了光,在后续的创作表达中,她又进一步地增加了“帮小鸭子吹伤口,上药”等动作,神情动作也自信舒展了很多。

第四步:挑战与期待

当我们和孩子一同享受音乐的时候,最终目标不是掌握了某一个音乐作品,而是要引导孩子始终保持游戏精神,用玩的心态来享受音乐、享受创造。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维持孩子的探索与创新实践,给出思路,给出期待。

给出思路,而不是具体要求。在惯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要求孩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动作(想法),要和别人不一样哦。”但是教师给出要求的同时,却没有给出“如何才能做到不一样”的具体思路。因此,我们需要让评价更具导向性。例如,“刚刚我们唱了大苹果,那么除了苹果以外,还有哪些水果呢?(指向发散思维)”

给出期待,始终保持游戏精神。音乐的学习不是为了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而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满足。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减少教师对孩子的评判,把评价的机会还给孩子,听听孩子是否对自己满意,是否有自我挑战的意愿。当初次尝试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自我反思:“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怎样比现在做得更棒?”也可以把评价的过程嵌入到游戏和活动中去,如让孩子来选择“你想先玩谁设计的游戏?”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互动,来给予孩子更直接的反馈,从而激发孩子的游戏精神,不断自我突破、自我超越。

“接纳与焕发、理解与诠释、联结与提炼、挑战与期待”,期待这些温暖的支持性评价,带着对孩子艺术天性的珍视与呵护,能有效支持孩子从非艺术表达走向艺术表达。如此,孩子天性中潜在的艺术灵性也将被激活,并更美好地绽放。




来源:上海学前教育网

日期:2020-05-20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师微伴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支持性评价帮孩子学会“艺术表达”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