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小水滴互助会成人记录5月24号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读书内容《养育孩子,就这么简单》从“室内游戏”这一章一直到“娃娃”标题之前。P70-84.

记录人:辰辰妈


故事人大山妈演偶戏《一片叶子》及反馈。


《一片叶子》故事选自《小巫教你讲故事》,大山妈妈用积累了两年的家里的一些工作材料,加上叙述和歌唱,给在场的人演绎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意境,以及故事给人带来的无限的联想。

钟儿妈:自己完全进入了故事,思维久久不能出来,这是看偶戏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

花味妈:最初只是注意演绎者的动作,故事中间被完全吸引,最后当泥土回到妈妈的身边那段自己已完全进入。


成成妈:

看偶戏的过程是自己反省的过程。自己家里有很多书和绘本。一般自己就直接拿着书给孩子读,从来没有如此声情并茂得演绎过。


大山妈:

自己在《小巫教你讲故事》里面选故事选了很久,没找到感觉。并且试着给孩子讲了3-4个故事,直到这个故事才有感觉。

这是一个治疗性的故事。妈妈们演绎这个故事时,内容可以有改编,例如将旅游的内容插入,使得故事具有衍生性。这个故事脉络很清晰,基本上看一遍,讲两遍,就记住了。在孩子面前也试讲了,但是今天最有感觉,成了“突破型”的考试选手。也许是因为心很放松、安静,因此也看到了故事的关键转折点。故事材料是自己积累了两年的素材,有的是自己亲手打磨的,叶子是现摘的。自己仿佛跟这个故事有了链接。


耘妮:

故事太迷人了,声音很有磁性,有吸引力。声音平稳,不带过多激情,但饱含感情。之前国外的老师给我培训时,提到讲故事不要有做作的声音,但是这个度,很难把握。大山妈做到了。


大山妈:

我也有困惑,讲偶戏为何要声音平静?


耘妮:

你已经表现得很好。好的老师的语言,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的语言能把你带到一个境界,不用多说一个字。

大山妈妈的道具很有吸引力。特别是演绎风、雨,叶子,简单,却有想象空间。特别是树上的叶子只有一片,很好,很写意,让读者心领神会。

但是我也要提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小孩跟叶子的比例不合适。故事里的书对叶子来说,也太巨大。演偶戏时,要避免,例如巨大的老鼠,旁边有一个很小的大象,这就有点荒谬。故事里的小男孩,可以用木头表示,不一定要用小孩。


下面进入分享环节。


耘妮:

今天因为人少,我们在分享环节,可以有意识得练习成人之间的倾听。可以试着把自己脑子里的那些事情暂时放下,只是听对方,客观地倾听,她在说什么,她的情感是什么。每个人的反馈,会因为观察和倾听而不同。


钟儿妈分享:

我们家室内有专门的区域,孩子不睡觉时,只要一开灯,她第一时间就会冲到该区域,摸啊、玩啊。第二个室内的区域是厨房。孩子总是跟着妈妈的。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孩子也喜欢模仿做饭。她总是将锅、勺子、罐子,在地上摆着玩。然后把盐、花椒等作料放进锅里。有时候也模仿妈妈把米放进锅里。有一次放了大半锅米。我跟她说:好了,不能拿了。她就哭闹。我只好让她玩。后来还把西瓜也放进锅里。最后搞得米有一半在锅里,一半在地上,厨房里一片狼藉。

家里爸爸反对孩子玩米。孩子玩完之后,米收起来时,米里混着各种作料、西瓜,我只能重新洗干净,放冰箱里慢慢吃。但总是来不及吃完,米就坏掉,只能拿来喂鸟。爸爸非常反对浪费,认为孩子可以玩别的。

我的困惑是:米少了,孩子不干。我答应她了,又很浪费,而且孩子会偷偷得拿更多,应该怎样控制?需要引导吗?


大山妈:

我们家孩子也经常玩面粉。我将面粉放在缸子或者碗里,再放在面板上,给她玩。玩完之后,总会有面粉掉在面板上。我会叫孩子自己收拾。但是她虽然收拾了,也总会有一层薄薄的面在面板上。

如果是米的话,可以放在盆子里,塑料的大盆。有些游乐场里,把干的大颗粒的玉米粒围在一个圈里给孩子玩,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我的朋友会用一个大床单,然后把米放在盆子里舀着玩。那个米就是专门玩耍的粮食,玩好之后收起来,下次继续玩。


耘妮:

有一种倾听技巧,就是在你表述自己的想法之前,先将对方所说的内容,简单的提炼,并加上对方想表达的情感的提炼。例如: 我刚才听到的是…….你觉得……,然后再给建议。


大山妈:

我来试试。我听到钟儿妈分享的是孩子玩米的游戏。爸爸对玩米造成的浪费不满。钟儿妈也很困惑,如何能既满足孩子,又不浪费粮食。


耘妮:

我听到的是钟儿妈特别想鼓励孩子充分工作。家里孩子工作的区域,一个是专门的游戏区域,一个是厨房。爸爸对孩子玩米持不同的观点。钟儿妈妈左右为难,不知道如何解决,才能帮助彼此。


花味妈妈:

我听到的是钟儿妈对孩子玩的过程的描述。爸爸持不同意见,钟儿妈不知道怎么办。我觉得刚才听你讲述的时候,如果我是孩子,在玩米时,我当时肯定非常开心,因为我在做和妈妈一样的事情。

我感受到钟儿妈对爸爸不同意的纠结,左右摇摆的心情。


钟儿妈听完花味妈妈的话,表情一下子变得灿烂:

孩子确实很开心,想做和成人一样的事情。她常常垫着脚尖去取厨房的调料,或者拿勺子,这个过程她非常享受。但后果通常是妈妈收拾半天,造成很大的浪费。


钟儿妈对大家倾听的过程的反馈:

我感觉到大家都说到了。孩子的第一体验很有益。可是如果孩子要玩,成人就不加以限制吗?

我听到花味妈讲时,我很兴奋。因为花味妈妈认同孩子的感受,真的理解孩子。


大山妈:

我第一次直接给你建议时,你有压力吗?


钟儿妈:

没有。你的建议,我可以试试。


大山妈:

我当时就忍不住直接给建议,虽然我知道那些倾听的技巧。


花味妈:

有时候,学来的东西,和实际操作不一样。


主持人:

我们的读书会,实际上有两种倾听。一种是对在场的人的倾听,另一种是倾听作者。下面我们在分享中继续这两种倾听。


花味妈:

从清明以后,我就比较忙。忙着孩子幼儿园里的事情,以及工作上的事情。我最近一直在做主观的、客观的“撤离”的工作,把空间让给爸爸和孩子。虽然孩子跟我在一起时,有时候会撒娇,会打我。但之后跟爸爸玩得更多了。例如积木、室内搭建、偶戏。在过程中,孩子自己也有成长。花味是个慢热型的孩子,但最近会主动跟别的孩子打招呼,想跟他们玩。

最近我参与了班里的戏剧节,我演小鸟。早上喊她起床时,我就用戏剧里的方式呼唤她。她就会学小鸟的方式,伸伸懒腰、张张嘴,用这种方式,孩子很乐意配合。

晚上我们不再做很多手工,会玩戏剧。我们一起玩袋鼠宝宝的游戏,她学小袋鼠,在地上爬、喝奶等,玩完之后,能安然入睡。

有时候我在厨房里忙,我就跟孩子说,我是一个做饭的老奶奶,你可以去树林里玩一玩。妈妈忙时,给孩子一个情景,可以让孩子独立的玩一会。

班里戏剧节排练时,有些孩子会跟着大人一起。我也用戏剧的情景,给孩子营造一个氛围,孩子就能独立得玩。

但这个方式对有些孩子管用,对有些孩子不管用。一般对正在游戏当中的孩子管用。所以我们要更好地理解孩子在哪一个点上,跟孩子互动。


成成妈:

昨晚第一次拿到花味妈给我的这本书。看到花味妈折的地方,以为就是读这一块。刚才我在听各位妈妈分享时,我是一半在倾听,一半在走神。听完以后,我特别惭愧。我家里除了形式上的工作区,我不太擅长陪孩子玩,我老公特别喜欢陪孩子玩。在家时,孩子一般独立玩,我就干自己的事情,只是偶尔陪孩子。孩子过来叫妈妈时,我就配合一下。自己感觉观念上不一样。自己好像没长大。例如,跟孩子玩时,孩子玩着玩着就打我一下。我会控制不住自己,也会打孩子一下,我会当真。

其实孩子特想跟妈妈玩。爸爸是随从型的,妈妈是主观型的,孩子会顺从妈妈,妈妈的配合度不够。

我家里的工作区域没有明显的划分。每个房间都有孩子喜欢玩的点。有时候,孩子会把萝卜、土豆放进水壶里,一般外婆发现之后,也就笑笑,拿出来就可以了。家里对这一类事情无所谓。

但家里卧室的门是玻璃的,他玩时,我会告诉他需要刹车。一般妈妈会很严厉得跟他说,他也认可,会配合。

之前我也看过《爱和自由》,1岁多之前,家里给他的自由度比较多。书上提到的感官的体验,视觉、触觉、味觉等,我都有给。


耘妮:

我想让成成妈分享下两个问题:

是谁说了什么,让你感觉有差距感?

这种差距,会给你的孩子带来什么差距?


成成妈:

从我进门听故事开始,就有这种感觉。

在孩子上过的的亲子班里,我也陪着孩子听过偶戏,但因为人多,离得又远,还要分神照顾孩子,所以跟今天近距离地听偶戏,感觉很不一样。今天给我的感觉很好,自己都被滋养到了。

我的孩子大运动很好,但不能安静地感受。

以前,我认为他是个男孩子,太敏感也不好,因此,我觉得这些不重要。但孩子现在不注重别人的感受,可能是因为滋养不够造成的。

对于钟儿妈分享的浪费米的事情,我觉得孩子高兴最重要,不用纠结。米是有点浪费,但是可以在其它方面节省一点来弥补。

对家里反对的声音,我一般认为如果我有道理,你就不用干涉。这种反对不会进入我的大脑、放入心里,但我觉得自己这样不是很好。

现在我的孩子也是不在意反对的人。


大山妈:

关于“自我的问题”,孩子游戏时常常邀请妈妈,我有时也会拒绝。我会告诉他,妈妈需要休息。而不是心不在焉地陪伴他。自己认为妈妈应该陪伴孩子,可是妈妈也需要时常得被滋养到,才有更多的力量陪伴孩子。


花味妈:

其实我很羡慕成成妈描述的状态。我通常陪孩子玩得很High,导致孩子很黏妈妈,我现在做的就是在“撤离”。

花味很细腻,会自觉关心、安慰其它的孩子。但我的陪伴有点过。成成妈的“自我”自己做不到。但如果特别想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也有问题。就像我现在“撤离”时也很难受。


大山妈:

有时候我们想陪孩子玩,或者不想陪孩子玩,都是自我需要。孩子的需要,放哪里呢?


耘妮:

成人的自我需要(这个地方不是自我的需要,而是自我没理顺的问题,就是杂念),放在孩子的需要后面。做到这一点,需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当下,放在此刻孩子说的话的后面。


钟儿妈:

即使妈妈渴望有自己的空间,在孩子这个年龄段,以孩子为主。

例如今天周末爸爸要出去玩,虽然我心里不愿意爸爸出去玩,但仍然要顾及对方的需要和空间。有时候同时满足爸爸的需要,和妈妈的需要,很难。



耘妮:

我上两周特别忙。我上两周主要练习的是享受“乐在其中”。看孩子很累,但我也时常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昨晚我再次细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我多年前就读过了,但昨晚有很多新的感受。孩子的想象力真的很美。像钟儿在园里能拿着一个树枝当豆浆机玩。借着孩子的眼睛,我们能看到艺术品,很享受。我学会在某些时刻“转换”。

我女儿么么没有什么室内游戏。从幼儿园回来后没多久,她就需要睡觉了。但是她在优师教研的游戏越来越丰富。她在家时跟着妈妈很随意。

6岁以上的小孩子是有“预设”能力的,她能把她的经验串接起来。有一个计划的游戏,把她想到的东西,而不只是她看到的东西都找出来用上,当某个晚上孩子没有打扰自己时,我会特别高兴。可是第二天,却发现孩子把塑料袋里装了紫叶李的紫色果实,加了满满的清水,放进冷冻冰箱,结果把水流的整个冷冻抽屉都是,冻住了整个抽屉。巨大的冰块把上层保鲜里的蔬菜也冻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也会忍不住对孩子吼。

孩子会创造她想得到的条件,虽然我家里没有什么玩具,但她仍然能做她想做的事情。

现在么么每天晚上都点蜡烛,我会给她读颂词,就是书上第37页,睡觉时间的祝福。

我已经念了一个多月,感受会有不同。孩子已经能背诵了,我还背诵不下来。我之前的体会,只是很普通的几句话,重复了一个月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

还有书上第71页,行动与游戏,以及温和的对感官的刺激,重要的是孩子通过游戏自己创造的内在经验,什么是对幼儿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做为妈妈和老师要带孩子,这对我们很重要是吧?在书中不容易发现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判断这个问题的依据,就是你要去感受孩子的内在经验。


大山妈:

我有点困惑,耘妮提到了对孩子吼,又描述了念颂词。到底发脾气的我,是不是真实的我?还是刚刚你描述场景时流露的对孩子的感情,才是真实的我?

我有时也会对孩子发脾气。已经对孩子暴躁了,需要向孩子道歉吗?


此时大赫老师加入了讨论。

大赫:

我没有明白你刚刚提到的困惑?


大山妈:

例如,我要求孩子收拾鞋子,孩子不干;我要求孩子玩完玩具收拾,孩子不收玩具。我很生气,我觉得孩子破坏了公共秩序。


大赫:

我明白了,你想要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由一家人共同实施。

但是有3点需要考虑:

你跟家人有没有正面的交流;

你们有没有共同探讨是否可行;

对于孩子来说,不是美好的愿望,你说几遍,孩子就能做到的。

很好的秩序,对于成人时可以的,但对孩子不行。有时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成人做了什么,阻挠了孩子做到。

例如,有一天,我带着孩子从户外活动回来晚了。按照以往的次序,接下来就是讲故事环节了。可是因为我造成的晚回来了,把孩子的节奏打乱了,孩子很兴奋,不能安静得听故事。这些是成人造成的。

成人有没有勇气修正自己身上的缺点,把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在饭桌上跟家人检讨。

例如,你一天发3次脾气,现在你努力降低为一天发2次脾气。这样家人很容易接受你们共同探讨的其它美好的愿望。


这是人的共性,就是把身上的有价值的,好的东西示人、炫耀。

其实大可不必,好的东西别人自然会看到。

但你的缺点,孩子却很容易模仿。成人流露的缺点越少,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耘妮:

大家分享时,我很感动。互助会也使得成人互相之间,彼此成为了镜子。

我们通过了解孩子,来了解自己。因此,做幼教和做家长,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职业,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华德福教育在意孩子内在经验的成长。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孩子面临的环境是,感官剌激非常丰富,媒体刺激过多。造成孩子不停动来动去。在教室里,拿一下这个或者那个玩具,走一遍之后,就觉得很无聊,想要再寻找新鲜的刺激。

书中提到:太多的刺激会使孩子关闭某种功能。其实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这个给不给孩子,或者那个给不给孩子,而应该关心孩子的内在经验是怎样的,在此时此刻?孩子的敏锐地感觉力有没有得到发展,还是得到了干扰和破坏?


我见识过很多家长,他们很随意,把孩子送去游乐场,当着孩子的面进行非常成人化的谈话,让整个空间变得很吵,他们认为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两种空间。一种是带来疗愈和康复的空间,一种是普通的人际空间。在孩子的成长中是这样的,我们其实进行读书会讨论的是如何为孩子创造第二种空间,滋养孩子的成长。在成人的生活中也有两种空间,一种是有意义的谈话带来的空间,就像我们现在这样,这种空间帮助人走向疗愈;一种是无意义的谈话带来的空间,例如你在单位和同事,或者你平时处理冗长、平常的人际关系的谈话。

两极空间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平常的人际关系的空间,是人们合伙活下去。

另外一个空间,带来疗愈和康复的空间,有它的法则,则是彼此帮助,让彼此更好。


大赫:

关于声音关闭,有时候我们会对孩子吼,我说这么多,你怎么听不着?

对于我们成人,有时候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对某人很敬佩,就能听进他讲的话,并产生共鸣。

但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已有判断,我们就会听不进去。

同样的,孩子愿意接收之后,他的感官就都打开了,容易听进去。如果感官关闭了,则听不进去。


耘妮:

书上第80页,关于室内玩具和布置,以及大人的空间。

我自己之前给孩子很多,大概有2-3年的时间,造成孩子身上有很多的问题。后来我又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纠正。

书中说:“多”了反而不好,“过量”会造成忽略。

我以前玩米或者玩面,也是随便给孩子很多的。

后来有一次去另外一个同事,也是一位很好的主班老师家串门,他们在包饺子。么么也要面团。可是那个老师只给了么么很小的一块玩。这跟我之前的做法不同,我是全部都给她玩的。于是么么不干,哭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我才认识到这是我个人的问题。之前我也给孩子大量的水玩。而另外一个同事去成都参加了华德福的培训,她回来后改变了做法,玩水,一纸杯的水也是可以的,孩子反而会充分感受这一杯水,也会珍惜物品,其实我们提供给孩子天然的微量的剌激,正是孩子的感官发展需要的。这提醒大家不要在量上纠结,而真的把视线投在孩子的状态上。看看孩子怎么了。


钟儿妈:

听到这里,我觉得我的问题解决了。


耘妮:

成人发脾气好或者不好,无需关注。需要关注在孩子的需要和情绪。


大赫:

孩子小的时候,规则不是很清晰,不要急于让她知道规则。

例如钟儿今天穿了一件妈妈的小衣服,妈妈把他送到优师教研之后,把他衣服脱了,就走了。妈妈走后,孩子就一直哭。如果不关注孩子的需要,可能以为孩子是想妈妈了,就可能会让孩子哭一会儿。我走过去后,把他的衣服穿上了,他就不哭了。有时候孩子哭,我们不用猜更多的孩子的目的。而老师最好是一直跟孩子在一起,否则你不会知道孩子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不会跟你说,你也可以坚持,说:等你不哭了我们再去玩。孩子最后也会服从你,但这种坚持对于孩子到底有什么意义?

在家里,自然的物质,孩子就会玩得很好。家里塑料的玩具适当收一收。


花味妈:

么么爸爸的实践经验,似一盏灯照亮我们。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感官,例如听觉,以后我会多注重什么样的发展对孩子好。

我家我会播放一会儿音乐,花味爸爸却坚持一直放背景音乐,我认为这样做欠妥。


大赫: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听歌或者戏剧很少。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家里有录音机,她能唱很多歌,后来她上了音乐学院。那是自己真正渴望去听时,录音机就成为了老师。

但现在,手机、Ipad、电视,到处都充斥着音乐,而有些音乐并不是我们想听的。就像现在家长报兴趣班跟风的,那是满足了成年人的需求。

我们平时也要注意跟孩子们的谈话方式,不要尖着嗓子用小孩的声音跟孩子谈话,这会造成孩子判断的不同。


下面是一句话点评人总评。

大山妈的故事很吸引人,甚至带给成人滋养,我们都感受到了。

钟儿妈分享家庭区域和描述问题都很有场景,经过在场的人三轮倾听,最后钟儿妈表示她的问题解决了。

成成妈对自己陪伴孩子少,很纠结在意。大山妈也呼应,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花味妈分享陪伴孩子太过激情,或者太过冷淡,都不是很好。这两极更多的是成人自己的需要,而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孩子的需要。

耘妮分享发现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的快乐,也包括了对自己孩子的生气和发火。很有场面感。这让我感觉自己压力小了很多,因为即使是老师,也有这样的问题。耘妮就像讲故事一样讲当时的事情,而且还很高兴。也许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回顾时就不一样了。


下面是一句话分享今天的感受和后面两周要实践的事情。

大赫:

这是我第一次坐在互助会这里。(前面若干期互助会开展的同时,大赫老师都在照顾读书会参与者们的孩子们。)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跟孩子在一起,很少跟同事交流。

以前,我去参加培训完,就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孩子,而不是感觉到孩子总是在榨取自己。

今天我在互助会这里,感受到了同样的力量,好像瓶子装满了水,我又有力量去面对孩子了。


成成妈:

大山妈的故事给我很大的感染。

其实发现自己跟大山妈有相似,也有敏感和细腻的一面,但是跟孩子不在一个频道上。

但我感觉有希望改变。我想静下心来,多以另外一个人的角度去倾听家人,让自己快点成长。么么爸爸把大家的讨论,从“术”引到“道”上来了。

有时候希望别人改变,把自己的不足之处,展示给别人,示弱,而不总是很强势。

主持人么么妈妈能让自己的内疚感突然放松。我要修炼自己,但回家以后,仍然会做真实的妈妈,而不是扮演心目中美好的妈妈。


大赫:

即便是你对孩子发了脾气,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发火?心里默默地真诚地道歉。对于幼儿,不需要当面跟孩子道歉。成人只要下次尽量克制自己就可以了。


成成妈:

每一次发火也可以是一次教机。反思我今天为什么会发火?重要的是反思。


花味妈:

我好长时间没有参加互助会了。由于忙碌,感觉自己被榨干了,抽空了,今天承认自己已经或者只能做到这么好了,就是接纳自己。我今天又被滋养了,特别舒服。接下来我还要继续往外“撤离”,远看孩子的状态,争取多参加以后的读书会。


钟儿妈:

父母是有意义的职业。

我有一个暴躁容易发火的妈妈,因此,我决定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好,从不打骂孩子,但我的温和和好脾气,使得孩子现在脾气特别大。


大赫:

2-3岁是逆反期,这不是你造成的。


耘妮:

我们当中很多父母,是经历了对自己父母的愤怒,才来做新教育的。但我们必须学会放下这种愤怒,才是对孩子真正好。否则,对新教育的孩子不好。

大赫:

父母付出本能的爱,正常的爱,忘记过去“妈妈怎么对我,我不要怎么样……”。


钟儿妈:

接下来我要控制孩子晚上睡觉的时间,要把作息时间调整好。


大山妈:

我今天的收获是偶戏,我不紧张了,故事跟自己有了链接,仿佛从心里流淌出来,而不是表演,表演就会紧张。

我感悟到了要修正自己的缺点,拿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的过程,展示给孩子。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愿意做出改变,感受到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很困难,因此也理解别人做不到的情景。我不理解耘妮说的两个空间的差别,希望在6月的座谈会上能解决。

下周的实践是发脾气时,做自我倾听,疗愈自己。并且观察一周家里的节奏。

我想找到一条“道”,用符合“道”的方式对待孩子,自己也能受到滋养。



耘妮:

我试着用技巧倾听钟儿妈。但是钟儿妈反馈,花味妈的倾听最受用。因此我发现我做咨询时更多的是用技巧在倾听别人,但却不是用心倾听,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过去的两周我试着做事乐在其中,但仍发现有做不好的地方。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会在今晚或者明晚,把剩余的章节看完,而不是在互助会的前一晚才看。


总评人:

来这个互助会之前,我参加了很多心理学团体治疗的工作坊。一般都要去外地,学费也很高。这次在这里的互助会,我感觉氛围差不多,但这里孩子和成人的问题可以一起谈,我感觉挺好,物美价廉,地点又近。


耘妮:

感谢总评人,感谢大家的到来。我们彼此付出,同时也收获滋养。


主持人宣布6月7号是小树林的音乐活动,练习“开场曲”。

6月14号是读书活动,“室内游戏”这一章,从“娃娃”开始,读到结束。(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优师教研幼儿之家

地址:北京昌平回龙观

电话18610206462

微信号:18610206462

Qq号:2078245659

点击右上角的小人标志,可以查看历史消息

回复“故事”可了解华德福故事

回复“父母”可了解育儿知识

回复:“书”可了解华德福书籍

回复:“理念”可了解华德福教育理念

回复:“原创”可了解教师原创

回复:“座谈”可了解座谈提纲

回复:“简章”可了解招生情况

回复:“活动”可了解正在进行的活动

活动详情也可见耘妮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unniboke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幼儿之家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小水滴互助会成人记录5月24号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