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毕业季,家长就会因为幼小衔接问题而陷入焦虑。担心孩子跟不上小学的生活节奏怎么办?别人家孩子都去上幼小衔接班了,我要不要也报?家长对孩子的期待高,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很多。
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也就是幼儿园需要 弱化学科衔接 。
而很多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以为就是单纯的学习算数,念拼音等;甚至一些家长会以孩子能背多少古诗,拼音会不会拼读,数学十以内的加减法,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老师是否 “用心教” 。
那么究竟何为科学幼小衔接?
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幼小衔接这件事儿?
01
111111
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不是翻山越岭,而是要科学衔接,自然过渡。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原有经验的发展差异。不是片面的学习知识,还应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等等。
(关于幼小衔接可详见公众号往期发布内容)
02
111111
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幼小衔接?
对于幼小衔接,家长总会有未知的焦虑,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面临的不仅是学习环境、方法、内容、强度等方面的变化,还面临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面对家长的焦虑,教师可以做好几下几点沟通:
? +
+
帮助家长了解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要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先处理情绪,同理并认可家长的焦虑情绪,可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差异。
● 孩子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比如,身高长得很快,体重增加很多,更加能说会道,聪明点子更多,对人更有礼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 幼儿园教育不论是目标、内容、形式,还是环境、师生关系、考评,都与小学教育有所不同。
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于日常活动之中的,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而小学教育则不然,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应对。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较大差异。后续教师再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座、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等方式向家长渗透幼小衔接的科学性。
? +
+
告知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老师做了什么
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幼儿园和班级可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园小报、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等,向家长介绍有关孩子进入小学的一些准备工作,以及孩子入学的具体问题,为家长做正确指导。
教师需要跟家长澄清孩子在幼儿园不等于 “零准备入学”。介绍幼儿园都开设了哪些课程或教学活动,比如阅读识字,书写准备等;或是幼儿园为孩子创设适宜的读写环境,区角投放各种书写材料,比如蜡笔,马克笔,粉笔,不同类型的纸,笔记本等让孩子随意涂画,孩子们在玩黏土、剪纸等做手工的过程中精细动作得以发展,为后续的握笔控笔打下基础。
? +
+
让家长充分了解游戏的价值
家长之所以担心幼儿园都是玩,因为家长看不懂游戏背后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但游戏带给孩子们的发展却是多元的,教师可以把游戏带给孩子们的价值放大,帮助家长明确学龄前儿童成长的重要关注点,切忌窄化成长。
? +
+
给到家长可执行的具体建议
有些家长持续焦虑幼小衔接,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发展现状一无所知,且不知道可以怎样帮助孩子,教师在邀请家长参与衔接时,可以给予家长一些具体建议,让他们有所行动,有所控制感。
以家长最在意的文字和数学经验为例,让家长理解并非正式的正襟危坐教才是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渗透在日常互动中。
比如培养孩子数感这件事,不是一定要通过做数学算术题,家长带孩子坐电梯时可通过看楼层上升的数字认识数字,比较数大小、带孩子坐地铁时通过数一数一共有几站来感知数字等等,而孩子认字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利用各种识字软件,或识字卡片,生活里的公交站台广告牌,各种交通指示路牌,甚至梯子上的“小心地滑”,禁止践踏草坪、洗头台的“洗搓冲捧擦“都是很好的渗透文字经验的机会。
幼小衔接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追求短期的“快速高效”,而应当给儿童适应期,为他们创造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捕捉教育契机支持儿童发展,鼓励儿童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自主积累各种经验、提升学习能力。
在幼小衔接的具体行动中,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科学认知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除了坚持以儿童为本,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外,还需要以良好的沟通方式赢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只有当我们协助家长做好了科学衔接的心理建设,才能和家长一起引领孩子平缓过渡到新的教育与学习环境,真正实现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