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现代的资讯科技得到长足发展,知识的结构和内容不断丰富和更迭。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东方之星思维游戏课程中有这样一类活动: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观察、认识人和动物的表情,创编与该表情所表达的情绪相符合的故事内容。这类活动发展了幼儿处理人际交往信息,如心理感受、想法、情绪、愿望、表情和肢体动作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由于此类活动在游戏形式上与幼儿园的语言活动相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将两类活动相混淆,使得活动目标偏离。那么此类活动该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才能较好地达成目标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才能产生发散性思维。当幼儿为了完成某一个任务而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时,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引导:
1.让幼儿能够想出许许多多的想法,这是思维流畅性的体现;
2.让幼儿能够想出各式各样的想法,这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
3.让幼儿能够想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体现;
4.让幼儿为这些想法增添细节,使其变得更精彩,这是思维精细性的体现,
这个步骤最为困难。进行发散类游戏活动教学时,如果活动的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幼儿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细性都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下面将以大班“森林里的故事”游戏活动为例,梳理发散类游戏活动中可以使用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采用恰当的问题引领
无论在何种活动中,教师的提问都非常重要,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发散类活动也不例外。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可以鼓励幼儿产生流畅、灵活、独创和精细的思维。“森林里的故事”活动1的内容,是针对画中儿童的不同表情,引导幼儿猜想多种可能发生的事情。
二、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
幼儿通过观察游戏材料,寻找信息和线索创编故事,或者倾听故事开头再续编故事时,幼儿都必须自己将故事形象化,想出故事在不同的场景中或情况下的不同过程和结尾。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刚刚讲完故事开头,马上提问幼儿,“谁能把接下来的故事续编完成呢”,然后幼儿踊跃举手,边编边讲。幼儿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游戏材料,还没有仔细架构自己的故事情节,这个时候幼儿所讲的故事并没有经过太多思考,大多只是即兴发挥。
活动的关键是教师是否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创编故事的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拿到材料后仔细地观察画面中的内容,寻找一些线索,然后给孩子一段充足和安静的时间,让他们在心里想一想,自己要创造或再造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师可以提供基本的架构:“是关于什么的故事?参加者是谁?他们必须做什么?他们要怎么样处理某个问题?”等等。儿童作家曹文轩说过这样一句话,“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其含义就是让孩子去细心观察和静心思考。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教会幼儿细心观察,更应该教会幼儿静心地思考,让幼儿的创意和想法是有准备的,是经过思考的,是有条理和有逻辑的。
三、围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发散类的游戏活动特别难组织,因为它没有标准的答案,幼儿究竟说的对不对,好不好呢,教师不知道怎样对幼儿发散的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在无法准确判断的时候,往往会一概而论地用“你真棒”进行鼓励性评价,这样的评价太过笼统,幼儿无法明确自己或他人具体在哪个方面的想法存在不同。
那么对幼儿发散思维能力该如何评价呢?教师同样可以在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以及精细性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流畅性表现在幼儿完成想法的数量;灵活性表现在幼儿想法的类别数量;独创性是想法或观点的与众不同;精细性则表现在幼儿是否能将自己的想法按要求进行细腻勾勒。
如果把对发散类活动的评价更为具体化,就是创编的故事是否具有独创性,对创编故事的表达在动作表情和内心感受上是否抓住了特点。
1.创编的故事情节是否可以引发人物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
2.表述是否能关注到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描述;
3.对人物表情进行描述时,是否能同时关注和表述出其内心感受或对话;
4.能否将各种角色的不同表情与故事情节发展合理结合;
幼儿阶段是培养发散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可以使幼儿更快、更好地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果教师能够全面、精准、巧妙地掌握正确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将会给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插上高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