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步社民: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
案例一
上午9点,早操时间。
幼儿在操场上排好队,开始做早操。
音音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跟随音乐一起做操,而是站在队伍里一动不动。
教师用质问的语气问:“音音,你怎么不做操呀?”
音音没有回答。
“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教师提高音量,其他幼儿开始注意音音。
音音仍不说话。
“现在是早操时间,大家都在做早操。你为什么不做呀?”教师继续问。
“我想回活动室!”音音突然大声说。
“我们做完操才能回活动室!”教师说。
教师与音音的对话引来更多幼儿的关注。
音音张了张嘴,低头不语。
教师情绪激动,而音音低下头,有点儿想哭。
“
案例二
上午8点30分,中班正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
“春天到了,美丽的花儿开了。小朋友们说一说,春天都有什么花呢?”
许多幼儿对此感兴趣,纷纷举手,期待教师点名让自己回答问题。
“丁香花。”小宝高兴地率先回答。
“迎春花。”乐乐高兴地说。
教师微微点头。
一向淘气顽皮的欢欢高举小手,可是教师并未示意他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示意不同幼儿回答问题。然而,无论欢欢如何高举小手,教师始终未关注他。
“
案例三
上午10点,是幼儿园的室内自由活动时间。活动室里忽然响起哭声,并且声音越来越响。
原来是点点哭了。教师发现点点的手背上有明显的抓痕,泛着血丝。淘淘涨红着脸,站在点点旁边。教师“明白”了。
“点点,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听到教师的大声斥责,点点哭得更厉害了。
“淘淘,你的指甲像刀啊!回家让你爸收拾你!”听到教师的话,淘淘表情惊恐,双眼开始泛红。
教师“不由分说”,持续数落两名幼儿。
“倾听”中对幼儿的理解与尊重,首先表现为教师有义务在“倾听”中理解幼儿表达的意愿。幼儿有表达意愿的权力,教师则有理解幼儿表达的意愿的义务。其次表现为教师要允许并尊重幼儿表达不同的见解。这种尊重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精神。最后表现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问难”。“问难”,是指反复的质问、辩论。教师“倾听”并直面幼儿的“问难”,有利于鼓励幼儿深入思考,独立探索。这也是教师向幼儿学习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