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说自然教育意义很大,但在实践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前不久,笔者带6个孩子及其家长先后探访了湖北恩施大峡谷、神农架大九湖,以及贵州遵义的瀑布群、毕节的织金洞和九洞天。每到一地,孩子们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影,情不自禁地赞叹“峡谷真险”“湖面真美”“钟乳石真好看”“瀑布真壮观”。但当我们追问具体“怎么险”“怎么美”“怎么好看”“怎么壮观”时,绝大部分孩子及家长都一脸茫然。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很多成年人对自然遗产或景观也是一知半解,更多只是走过路过,拍个照、打个卡,新鲜感转瞬即逝,回到家“事过了无痕”,自然依然是生活之外那沉默与陌生的事物。那么在自然教育日渐风靡的当下,如何引导孩子们真正学会与自然对话,提高对自然的鉴赏能力呢?
其一,打破固有认知,树立自然理念。城市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更多源于公园、动植物园,但这些动物或植物更多是被圈养的,或在人工条件下被哺育和生长出来,而非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之物”。对于峡谷、溶洞、石林、瀑布、雪山、沙漠、戈壁、绿洲、地下河等自然物,孩子们相对陌生。因此,自然教育要引导孩子们通过亲近自然、游历自然、体验自然,加深对“地域差异性”“生物多样性”“自然主义”等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其二,创新场景学习,丰富自然体验。可在游历前查阅相关资料,对目的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遗产有大致了解,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除了惯常的知识展板和导游讲解方式外,相关自然遗产经营管理方不妨在丰富场景学习上动脑筋、做文章,增设拓展性学习和互动性项目。比如在峡谷、溶洞等景区,可增设视频介绍,循环播放关于峡谷、熔岩、溶洞及地壳运动等知识,或附上提供相关知识与资讯链接的二维码,还可在游览结束后设计有奖竞猜等问答环节,鼓励游学结合。
其三,开展有关自然或自然遗产的微调查。诚然,在现代化与景观社会背景下,景区已是自然经社会化和景观化的产物,导致有时我们不能直接体会自然的原貌。但我们可以与人尤其是居住在自然附近的人对话,间接增进对自然的全面认知。比如我们可以请教自然遗产地附近村民,关于自然遗产过去面貌、村庄变迁、乡村生活等内容。类似调查有助于孩子更深入地了解自然和乡村。
其四,因地因时制宜,走进乡村亲近自然。闲暇之时,家长不妨带孩子到郊区、乡下透透气、走一走、看一看、住一住,或者经常带孩子回乡下老家探望。这不仅能增进孩子与留守祖辈的感情,还能给孩子提供近距离观察了解乡村的机会。由此,可以丰富孩子的乡土知识与生活体验,帮助孩子揭开乡村与自然的“神秘面纱”。
总之,乡村和自然不仅需要被看见,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被更多更深地体验、理解与尊重。这是自然教育的应有之义。
儿童为什么需要在自然中游戏
苏联著名教育家卡普杰列夫曾经提出:
“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吸取对它的印象,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儿童需要亲眼看到太阳的起落和月亮。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可见,自然中游戏对儿童非常重要。
那么,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游戏都具有那些价值呢?
自然中适宜的环境与丰富的刺激,能够激发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从而促进其生理发育。
自然中游戏普遍能够促进生理发育,主要因为自然环境中的各项指标(如气体成分组成、气体温度等)较之人工环境,更适宜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利用自然环境为背景的游戏较之利用人工环境为背景的游戏,其场景能够提供丰富、动态且相对柔和的刺激,这更能促进儿童先天的好奇心与参与运动的欲望,从而更能激发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并借此促进生理发展。
以草坪与人工塑胶草坪为例,前者带着生命的气味且随日照与四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它本身就是激发儿童内在探究欲望的刺激源;而后者仅仅只是一个无生命的存在,它的静止性(如色彩不随季节进行改变、草不生长等)难以激起儿童先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人类的许多体育运动项目直接或间接来自大自然,这与大自然作为丰富的刺激源是分不开的。儿童的发展,更多的是从感觉刺激开始。自然中游戏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全面的感觉刺激,进而支撑儿童感觉的发展和大脑的健康发展。
以儿童在草坪踢足球为例,儿童能够感知足球的重量、草的气味、草的温度、草对皮肤的触觉、风对皮肤的触觉、阳光照射身体的触觉等。
自然中游戏之所以胜过于其他任何游戏,是因为它在童年初期早就出现,而且自然能够激发儿童内在的对于探索的好奇并去实验,然后表达出内在的多样性的想法。
将儿童独自置于自然环境之中,面对身边多样性的生命性或非生命性的存在,即使是一块石头或者一片树叶,都能成为儿童的玩具。自然环境设置所创造的多样化社交互动情景,更能形成大量充满想象力的游戏,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等。
以儿童折叠纸质船在小池塘中“航行”为例,儿童自己准备纸张,折叠船只,置于水面,并通过拨动身边的水域促使船只“远航”。儿童需要考虑到水对纸张的要求,太渗水的纸张,船只“远航”的时间较短;太硬的纸张,船只容易沉下去。这就需要考虑到水中的环境,船只“远航”的前方可能会有水草、会有凸出水面的石头等,这需要儿童掌控自己拨水的方向。微风时,船只的“航行”较为稳定;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风,儿童需要考虑到船只的纸张、拨水的力度、方向等等。当船只“航行”偏离方向时,可以借助木条拨动船只的方向,可以从船只的侧面进行拨水,或者从各个角度先后拨水等。总之,若需要船只“航行”成功到达目的地,中间涉及的各种变化的因素需要儿童集中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自然中游戏,儿童可以积累大量关于大自然的感知觉经验以及部分相关的知识。
以儿童对水的相关感知觉的经验与知识为例:儿童在自然中进行戏水游戏,可以了解到水的颜色、气味、状态、重量,水在不同流速时的水花的形状等。儿童在室外进行打雪仗或者滑冰等运动,能够了解到水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形成雪、冰、霜、雾、水汽等形态的物质。
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关于大自然的经验与知识,不仅为他们进入正规学习接受相关联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也促进了他们进一步深化相关学习的动机。
在自然环境中,更容易吸引大量不同年龄与性别的儿童在同一个地方参与游戏(大多数室内游戏,其人员的年龄、经济等特点相对较为集中)。这种多样化、开放的环境,与没有自然做背景的环境相比,它更能激发儿童之间亲密的社交互动与多样化的情感表达,儿童也能从这样的“小社会”中积累初步的社会性感知与知识。
从这一点来看,自然中游戏不仅满足了儿童与自然环境的接触,更满足了儿童对社会环境接触的需求,以达到杜威所认为的“儿童的本能,也须和人往来才可以发达。所以教育儿童,既要让他与自然环境接触,也要让他与社会环境接触,唯有如此,儿童的知识、道德、习惯、各方面才有启发和养成的机会”。开放式的自然环境,能够激发没有任何技能水平的儿童进行有创造性的行动。
以儿童放风筝为例,在空旷的草坪上,互不相认的儿童聚集一起放风筝。他们中间有熟练者、有初学者。熟练者能够自如地放着自己的风筝,并乐意向初学者展示与分享自己的技术、快乐。由于环境的开放性,初学者因技术水平较低所产生的群体压力感较低,他们不会感觉到较大的自卑感与胆怯心理。相反,更能激发初学者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欲望,使儿童之间能够自然且轻松地互相学习。
而且,儿童在自然中游戏较之在其他场所游戏,所感受到的同辈压力或来自父母的压力相对较小;儿童能够带着自然环境为其能带来的自信心,跟随自己内在世界去探索外在世界。这些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并促进认知功能的正常发展。
大自然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是所有美的源头活水,不需要装饰便能激起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能够给人以心灵的愉悦、生命的滋润。儿童置身于大自然,能够自然地感受它的大美和灵气,能够培养起质朴的情趣,立下以感动生命为取向的审美根基。
以儿童在海滩上玩沙子与人工营造环境下玩沙子为例,当沙子被移植到容器中,它已失去了其原有的自然氛围,这样一来,它与海滩上的沙子虽为同一种物质,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对孩子来说,容器里的沙子仅仅只是沙子,它只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海边的沙子,在孩子面朝大海的那一瞬间,沙子与大海、天空、白云等构成的是一种意境,一种能给他带来精神上体悟的深远的意境。
孩子在自然中游戏所形成与所提升的审美体验,对孩子审美观的形成及成人后职业的选择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且,在大自然中进行游戏,更能激发儿童保护自然的欲望,进而促进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自然中大量亲身体验经历,儿童可以获得对自然生物发展、自然万事万物的直觉,这些能够激发儿童今后生活中因为对于自然的关爱而不断探究并保护自然的动机。
以乡村儿童夏天玩萤火虫游戏为例:夏天傍晚,几个儿童一起捕捉萤火虫,然后将捕捉到的萤火虫放置在玻璃瓶中作为“夜灯”观赏。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初步了解到萤火虫生活的习性,如萤火虫在夜间出来活动,通常在水、草较多的地方生存;了解到萤火虫生命的脆弱,感受到萤火虫带给人类的浪漫与诗意。
注:本文来源:守望新教育、明教育,转载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