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
当前,一些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存在着“教而不深,研而不明”的现象,园本教研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尝试运用“问题引导法”,聚焦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问题,以提问为线索启发教师持续深入地循着问题的路径,深剖细研,在理论导引下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回归实践通过前后对比反思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引导式教研的重点就是提问贯穿于教研过程的始终。本文以某园室内运动区游戏“气球大战”为例,谈谈幼儿园如何运用提问引导式教研推进教师反思。
一、教研背景
二、问题引导式教研推进的过程
为了创设宽松的研讨氛围,让教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困惑,研讨前,我们请各年龄段教师用视频、图片等方式记录幼儿进行“气球大战”游戏的情况,并以沙龙的形式开启第一次教研。
问题1:为什么开展“气球大战”这个运动游戏?
研讨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师组织游戏的想法。小班教师出于幼儿喜欢气球;中班教师是因为材料便于收纳;大班教师是由于场地限制,其他材料不好操作等原因。由此我们发现,教师的关注点是游戏本身,以及运动材料的游戏性,缺少儿童视角,忽略了儿童作为运动主体时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提出下一个问题,引导教师将关注点指向儿童的运动行为。
问题2: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中的运动行为有哪些?
我们反复播放三个年龄段幼儿游戏时的视频,引导教师对幼儿的运动行为进行微格分析,引发教师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这种带着目的去看,记录认为体现儿童兴趣、发展水平的“有意义”的细节的方式,有助于教师重新思考不同年龄段用同一种材料开展游戏时应有的关注点。教师观看视频之后发现: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在“气球大战”游戏中都是以拍打为主,运动行为大同小异。但中班有部分幼儿增加了跑跳,大班有的幼儿会花式玩气球。
问题3:为什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用同一种材料玩相同形式的游戏?
我们先让教师判断,相同的运动形式和玩法是否适合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各年龄段教师均表示不适合,因为每个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水平和特点是不一样的,单一的材料和玩法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动作发展的需求。由此,当我们提出为什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用同一种材料玩相同形式的游戏时,教师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在组织活动时,没有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审视活动,没有关注各年龄段幼儿已有的动作经验,缺乏对材料层次性、多样性的思考,才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一次教研,教师发现了自身问题的症结。教研结束后,为向教师提供更好地观察支持幼儿的运动区游戏的理论支撑,我们建议教师认真学习《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以下简称《经验》)一书,把握不同年龄幼儿动作发展的核心经验和发展特点。
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能让教师“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我们在各年龄段围绕“如何组织运动区游戏”开展好书推荐活动,针对第一次教研中反思的结果,引导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查阅理论书籍,整理有价值的内容供全体教师参考,并引导教师运用理论剖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如何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握各年龄段幼儿已有的动作经验改进这个游戏?如何基于儿童的发展水平来思考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本次教研我们采用工作坊研讨的形式,鼓励人人参与,强化教师发展的内生力。
问题4:对照理论,将气球运用于室内运动游戏中,可以促进幼儿哪些身体素质的发展?
提出这个问题后,我们让教师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经验》的学习,立足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对“气球大战”游戏进行分析。教师尝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分析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为在不同年龄段用同一种材料科学合理地开展游戏做好理论准备,同时弥补了自己对健康领域知识的缺失。
问题5:基于幼儿已有运动经验和年龄特点,各年龄段可以如何开展“气球大战”的游戏?
教师明确了将气球作为运动材料对幼儿能力发展的价值。实践中,如何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与经验开展“气球大战”游戏?我们以年龄段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工作坊的研讨为教师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讨论中每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了明确的实践计划。如小班教师为幼儿提供多个不同大小、形状、色彩的气球,鼓励幼儿跳、拍、抛接等,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中班教师根据幼儿运动水平的差异,在场地增设不同高度的标识线,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高度进行跳、抛接等,也可引导幼儿合作游戏;大班教师尝试引导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操控气球,通过增加辅助材料,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间接操控气球的兴趣,还可组织幼儿分组竞赛,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加幼儿的运动量。
从教师研讨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视角的变化,不仅能关注到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运动水平,还能在问题引导式教研引领下渐渐厘清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此次教研我们采用了现场观摩+集中研讨的形式,并通过问题引导教师作进一步思考。在教研活动预告中,我们让教师自主阅读《经验》中的关于运动部分里“器械(具)操控能力”的内容,以及《幼儿这样玩球》一书,并撰写读书笔记,鼓励教师立足儿童视角联系理论与班级实际,调整游戏材料。随后各班教师将新的材料运用于幼儿的游戏中,园部组织教师再次观摩并拍摄记录,最后开展问题引导式研讨。
问题6:材料调整后的游戏里,各年龄段幼儿有哪些运动行为表现?
各年龄段将游戏材料调整后,有了很大的改变。观摩中大家发现:小班幼儿能自主选择不同形状、大小、轻重的气球进行拍打,或两两对打;中班幼儿合作抛接气球或是选择不同高度的标识线进行比赛;大班幼儿能通过丰富多样的辅助材料玩更加复杂的花式接球,并能想办法解决运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7:以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如何在不同年龄段玩同一种材料”的再思考。
在交流时,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反思和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在转变,教学理念在更新,他们从最初对运动环境、运动形式、游戏玩法的全程预设,到退位以幼儿为主体,聆听幼儿的想法,能基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及动作发展水平来开展游戏,虽然是同一种材料,却玩出了不同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幼儿是积极主动的运动者和学习者的地位。
三、对教研活动的
思考
“在不同的年龄段出现用同一种材料玩相同形式的游戏”的状况在山区尤其是乡村和民办幼儿园中普遍存在,如何通过园本教研来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的园本教研目的是帮助教师转变儿童观,从理念向实践转化并推动其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导式教研是我们的一项尝试,在以上案例中,问题引导式教研体现了三方面的价值:
1.诱发动机转向,引导教师从任务驱动走向问题驱动
在我们以往的教研当中,较多是行政层级的园部组织,教研主题往往由上而下来确定,或者由园部对教师布置各种汇报交流的任务,教师更多的是把参加教研作为任务来完成,缺少内驱力。在这个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转变了角色,管理者转为研训的支持者,开始关注教师在保教工作的真问题与真困惑,教师由原来的被动者变为教研的主体,参与教研的目的从完成任务向以解决真问题转变。
2.优化教研价值,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以往的教研活动常常会将理论学习和问题解决分离开进行,但有时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缺乏生命力;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容易迷失方向。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问题引导式教研可以帮助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教研组织者引导教师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思考实践,再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学习,反思实践。教研的过程就是从理论中寻找实践的依据,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整个过程形成了从提出策略到实践、探索,然后再去现场观摩改进的成效,有可能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带来一轮新研讨的教研模式。这样的教研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形成了一个行动研究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促进教研价值优化。
3.引导教师逐步深入反思,推动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
我们注重通过问题引导式教研推动教师逐步深入反思。在本案例中,我们的教研有三个层次的进深。首先,我们引导教师理论学习,帮助教师能够进一步去梳理运动材料投放的原则和策略,通过采集别人的方法,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能够丰富自己的思路,这是第一层的技术反思。其次,教师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实践,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将自己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整合起来,形成针对本园、本班有针对性的具体策略,通过策略的运用,使教师将所学的理论内化,这是第二层的实践反思。最后,我们带领教师进行第三层的批判反思,也是最高层次的反思,它的核心是让教师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信念。如教师在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开展‘气球大战’游戏”时,几乎没有考虑幼儿的发展,到问题7“对‘如何在不同年龄段玩同一种材料’的再思考”时,教师能从多方面进行反思,不仅包括对策略的反思,还有对自己的反思。
至此,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将以儿童发展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儿童观、教育观真正付诸了行动中。通过问题引导式的教研,我们相信教师一定能够把精神理念进一步内化,在下一步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关注儿童,越来越多地给予儿童自主。
注: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2022年第8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