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幼儿教育
走向幼儿深度学习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01/
智能时代与未来教育观
ChatGPT之父Sam Altman说:“十年前,大部分人都认为AI取代人类工作的次序是:蓝领工作(卡车司机等)→低技能的白领工作→高技能的白领工作(程序员等),最后才会(也许永远不会)取代创造性工作。现在的事实证明,Al最有可能先取代的反而是创造性工作。”这无疑告诉我们,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要重新定位:
1.让教育植根于人性,发展人的“原创力”。中华民族有创造性还不够,还必须发展原创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实现新思想的能力。2.让教育培养人的自由意志、责任心和道德能力。这是机器所不具备的。3.让教育培养人的崇高审美能力和深刻情感。如果人不能审美,也不可能有深刻的情感。
因此,所谓“未来教育观”,即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如果把未来教育观体现在课程和教学中,有4个基本理念需要注意:
1.课程人性化。每个幼儿都不同,每个不同的幼儿都是人,他们是理性的,是有思想的,在说话前已经在理解世界。尊重幼儿作为人的权利,就是尊重其批判性思维。
2.课程“共同体化”。既要尊重幼儿的差异,又要在幼儿间建立联系,形成合作的发展。
3.课程创造化。让课程植根于幼儿,引出儿童的理解,论证儿童的理解,才是活教育。
4.课程信息化。即帮助孩子借助信息文明从事“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与整个世界建立联系。
“新儿童发展观”需要确立儿童价值的阶段论与儿童认识的连续论。即倡导儿童价值的阶段论,尊重儿童文化的特殊性和儿童个性发展的独特性,相信每个阶段、每时每刻的儿童都是宝贵的,要确立阶段的价值、树立个性的价值;秉持儿童认识的连续论,让儿童认识成为一个程度上不断加深的“创造力的连续体”,今天的幼儿完全可以进行批判性思维、概念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同性思维。这是信息时代儿童观的基石,是发展核心要素的内在要求。
儿童认识具有多元性。认识即理解,理解具有多元性。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目的或意向,选择特定对象,运用自己的方法,获得自己独特的个人化理解,这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
儿童认识具有直接性。认识即体验,体验具有直接性。人只有进入世界、改变世界,才能认识世界。一切认识都是“通过寓居而认识”(knowing by indwelling)。
“儿童课程”,即儿童生活经验中具有发展潜能和价值的理智、情感和社会性内容,以及转化为儿童心理经验的有发展价值的学科知识。
教师要根据成熟经验的标准,从儿童当前经验中把有价值的挑出来。如杜威说,为了理解幼儿的某一次自然冲动,整个物理科学体系都不够。这样去理解儿童,是超出教师经验的,是有难度的。
“儿童课程”要把握三个原则:幼儿课程的心理化、生活化、观念化,同时构建四个体系:
1.“超学科”与“大观念”课程。幼儿园不需要出现学科的边界和名称,但不是不要学科思维,而是基于生活主题把学科因素融进去,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构建幼儿的超学科和大观念课程体系。
2.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探究、创造和可迁移的学习。儿童的许多自然学习都是深度学习,深和浅的学习是相对的螺旋式发展的。
3.任务教学。把幼儿的活动变成探究任务来进行。过程中,儿童是工作者,教师是流动教练。
4.表现性评价。即把孩子的思想通过作品展示,注重在任务教学和表现评价中使用思维工具作为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deeper learning)并非某一种特定学习方式,它泛指一切以解决复杂问题为途径、以产生学生自己的理解为目的的学习取向。其主要特征是学习者能够将在一个情境中所学习的知识和发展的理解,广泛运用于不可预测的新情境中。
深度学习遵循四个基本理念,即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合作中学。《走向深度学习:重构美国的高中》一书中提出“深度学习的10条死路”:
版权说明
本文系教师荐稿作品,感谢原创作者的付出与辛苦。投稿或侵权请联系微信:twhztx。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外幼教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