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全面观察、解读幼儿后,运用有效互动策略会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引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乐学”。 |
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意外”的声音。而且这些“意外”让教师们措手不及。幼儿的“意外”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即:贴近教学目标和远离教学目标。
例:大班科学活动《美食好帮手》中, 在与幼儿一起讨论“苹果切块器”(能一下切成相等的八块)。
T:用苹果切块器有什么好处?
C1:省力。
T:对,省力。
小结出省力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美食帮手的探究了,结果……
C2:(想起广告词儿)省力又省心(引起孩子们的哄笑)
在这个瞬间,及时判断幼儿所说内容的价值尤为重要,这名幼儿所说的内容与教学目标有关联,那么可以瞬间抓住此问题,进行深入互动。
T:他说很对,为什么“省心”?
C: 苹果切块器两侧都有把手,切不到手。
T:对哦,是因为更安全,所以“省心”。
面对“意外”, 教师要心中装有大目标,同时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层层深入,从而让师幼互动更加有效和深入,彰显了活动的有效和高质。
集体教学活动中当某些幼儿在对探究的问题表现出不认同的情况时,我们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可以通过采访的形式去探寻幼儿的真实想法。
例:大班科学活动《平衡的秘密》中,开始环节教师邀请幼儿踩到小木桩上玩一玩,试一试。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起身尝试。却有个别幼儿不愿尝试。我笑着走到他们面前,用游戏采访的口吻问:“哎!我来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不去玩啊?”有的孩子耸耸肩说:“我可能会掉下来。”有的说:“我怕掉下来,别人笑话。”由此我判断,这些孩子心思缜密、思考问题比较全面,在做事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预见到事情的后果。我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说:“那怎样做,会不掉下来呢?”他们眨眨眼睛说:“小心点”、“扶着个东西”我鼓励:“那你们就用这些办法大胆的试一试!要相信自己!”就这样,他们起身开始尝试……其实,在练习平衡的过程中,正是这些心思缜密的幼儿,因为有了对事情的预见性所以格外的小心,所以成功的机会也大大的增加。
游戏采访的口吻会让心思缜密的幼儿放下顾虑,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看上去“慢半拍”的幼儿也有了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现场,当幼儿对于新经验没有领会时,教师不要急于告知,可以采用跟进“等待”的方式解决。
例:大班综合活动《中国功夫》,幼儿观看了我的武术表演后,在探究模仿武术动作时,有的动作不标准。我没有马上讲解或纠正,而是跟进介入,做出标准的动作,等待着幼儿自己去观察、对比、调整动作。
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空间,等待幼儿的反应,这个过程会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自然习得新知。
教学活动中偶尔还会出现“坚定异样”的声音,即,幼儿的观点和教师的不同。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应排斥,要采用接纳引导的策略来应对。
例:大班综合活动《中国功夫》,活动预设的核心情感目标是:喜欢中国武术,感受武术的强劲有力,体验成功与自信。但是在交流中,部分幼儿的观点是:跆拳道厉害!这些孩子的观点也是来源于生活经验,当下,韩国的跆拳道馆比比皆是,部分幼儿也参与到了练习中。然而跆拳道源于韩国,如何让幼儿了解咱们中国的瑰宝——武术,从情感上产生喜爱,在这个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此时,教师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孩子是不合时宜的,那么我们就要用事实“说话”。活动中,老师通过展示中国功夫、播放明星李连杰的武术表演视频、呈现外国人跟中国人学习武术的照片等形式,在中国功夫的背景音乐烘托下自主探究图示学习武术动作后,幼儿自身的感受悄然发生了变化,情感的体验最终使得他们真正喜欢上了中国功夫。
师幼观点不同的时候,强加给幼儿自己的观点或威严的告诫幼儿难以解决问题,采用迂回的方式,接纳引导幼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互动式的“问”包括:多说“猜一猜”、有效的“追问”、引发幼儿的“发问”。
例:大班健康活动《男女有别》,在幼儿探究了男孩、女孩在衣着、颜色、玩具上的喜好不一样之后,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男孩、女孩身体上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们都捂着嘴、偷着笑,没有举手回答的。孩子们的举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建立了性别意识。于是我抓住契机,追问:你们不知道吗?为什么不说啊?孩子们纷纷表示:不好意思说。既然孩子们不好意思说,我就直接出示了男孩、女孩刚出生时的照片,让孩子们看。这时,有几个孩子开始举手了,说出了男孩女孩生殖器官的不同。我又及时追问:“刚才大家都不好意思说,说明这些地方怎么样?”孩子们结合生活说:“不能给别人看。”于是,我顺着孩子的思维小结道:“正因为男孩、女孩生殖器官的不同所以平时要保护好这些地方,不能给别人看也不能随便动!”由此可看,教师在活动中要敏锐的捕捉教育信息,展开有效地追问,深入互动内容,会让活动更加“灵动”。
通过鼓励幼儿“发问”,由单一的师生间互动.巧妙的引发生生间的互动,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敬请关注
李季湄教授: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幼师!
陶金玲教授: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能歌善舞”不应成为幼师专业化培养的方向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图文版:幼儿园和家长请收藏
华爱华教授:课程改革理念催生了幼儿园“活动区”活动,价值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