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1.人际交往
(1)愿意与人交往
①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②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①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②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③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①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4)关心尊重他人
①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②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③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2.社会适应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①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②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③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①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②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③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①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
②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
③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点
1.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有机统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幼儿理解残疾人的痛苦,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社会情感);让幼儿了解不同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需要(社会认知);初步掌握为不同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社会行为)。
2.目标明确具体
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及情绪情感等。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以求有的放矢,提高社会教育质量。例如,在设计面向大班幼儿的关于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合作是什么?合作最本质的特征2个人以上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彼此协助地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个人品质?无疑,倾听、讨论、配合等都是必需的。教师经过分析,对“合作”的本质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目标设计时就有可能更加明确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合适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幼儿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愿望(社会情感),引导幼儿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社会认知),引导幼儿尝试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学习倾听、发表意见、适当坚持和妥协(社会行为)。
3.把握好重难点
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还要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幼儿的个体需要相匹配。例如,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时,小班和中班的教育重难点应该落在情感体验及养成助人意识方面,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在社会认知方面,即了解不同类型残疾人的不同需要,以便用合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又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的目标时,因为大班幼儿的合作愿望已经比较强烈,尝试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太难,但是在如何与人沟通方面还有一定困难。所以活动的重难点应该放在社会行为方面,即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
三、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途径
1.消除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障碍
2至3岁的幼儿刚刚从妈妈的怀抱中走出来,来到幼儿园这样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与同伴之间交往的能力特别差。尽管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有许多同龄的小伙伴,但是他们都没有正确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他们对外界的人和社会充满了排斥。他们由家庭环境向社会环境转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家长应该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带幼儿与外界多接触,另外还可以提前带孩子来幼儿园参观熟悉环境。而作为老师,应努力消除幼儿对进入幼儿园和幼儿交往的心理障碍。
2.创造一个适合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良好环境
(1)教师要努力营造适合社会交往的良好氛围
教师要多组织幼儿参加一些轻松自由的活动,在户外区域活动中请大班幼儿带小班幼儿一起玩,让幼儿感受到玩耍的乐趣,体验交往带给他们的快乐,使他们逐渐产生社会交往的兴趣。
(2)要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为他们创造社会交往的机会
孩子的个性特点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去观察和有目的的进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交往的乐趣。
3.尽最大努力去创造适合幼儿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氛围
音乐,对于幼儿来说生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优美的旋律中,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内心感受,正使幼儿产生积极大胆的尝试,敢于实践的勇气,从而达到交往的目的。当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进行创造性活动,通过模仿,不但强化了社会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的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无形之中便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4.在社会行为中培养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
(1)尊重
从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入手,在“做”上对幼儿进行尊重他人权利,尊重他人情感的教育,通过内容有关的儿歌、故事、看图讲述、鼓励幼儿使用文明礼貌语言,通过教学游戏和角色游戏巩固文明礼貌语言,使礼貌语言与文明的集体生活常规成为幼儿的行为习惯。
(2)分享
不强迫幼儿与人分享与轮流,而是依靠自己的决定与协商,让幼儿真正愿意时才与人分享,而不是被迫地,勉强地去做。在分享中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提高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待人处世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会技能,发展社会行为。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应采用一切方式方法,帮助幼儿如何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给与它们正确的指导,创设交往的环境,使幼儿逐步具有交往的意识,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