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遇见蚯蚓
基于“幼儿课程观”的
中班生命科学项目活动的实践
课程来源
植树节之际,幼儿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还给孩子们发了一袋花种,请孩子们回家种,种植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发现了蚯蚓,扭来扭去的可爱模样深受孩子们喜欢,还有一个小朋友抓了蚯蚓带到班级里,“快看,有个东西不见了!”“是蚯蚓!哦!它又钻进去了!”“蚯蚓在干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探索的行列。
多方论证
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后,我们从核心经验、内容、价值、资源四个方面论证该兴趣点的可实施性。
01
核心经验
4-5岁特点是“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并会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认识水平有限,只能发现物体表面联系,对于很多问题上没有办法找到答案。
02
内 容
蚯蚓作为一种动物,它隶属于生命科学核心概念,涉及的关键经验有:身体特征、多样性、生命周期、简单行为和基本需要。
03
价 值
“遇见蚯蚓”的活动强调真实探究,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能提升幼儿多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
04
资 源
我园绿化丰富,设有种植区,班级也创设有自然角,且我园地处农村,孩子们家里都有一定土地资源。又正值春天雨季,丰富的蚯蚓资源为孩子们观察探索提供有力条件。
综上,“蚯蚓”主题是适合我们孩子开展的活动。
实施过程
01
蚯蚓知多少
蚯蚓作为生命科学核心概念之一,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师整理预设了活动网络图。
在开始活动之前,我们通过调查表的形式了解到:关于蚯蚓,孩子们已知蚯蚓会松土,是花朵和树苗的好朋友,细细长长,生活在土里等;孩子们还想知道蚯蚓吃什么?生活在土里都干些什么?是独居动物吗?有牙齿和嘴巴吗?
02
蚯蚓的邀请之旅
为了给充分了解蚯蚓提供便利,孩子们觉得要收集一些蚯蚓到班级。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们都知道蚯蚓是生活在土里,可是蚯蚓会生活在什么样的土里呢?挖蚯蚓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孩子们开始了讨论。
不一会就挖到了很多蚯蚓,装在竹篓。可是过了一会儿,蚯蚓却不见了,原来蚯蚓通过竹篓上的缝隙“越狱”了。孩子们开始紧急调整,去教室拿了没有缝的小白盒,邀请了蚯蚓来班级做客。
教师
分析
孩子们通过讨论猜测蚯蚓生活的地方,到动手操作,了解了蚯蚓喜独居、喜潮湿是习性。在遇到蚯蚓从竹篓缝“越狱”的情况,教师做的是引导孩子观察竹篓,从而发现问题的答案,进行补救措施。通过自主的观察,孩子们了解了蚯蚓的外形特征。观察能力、科学思考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03
蚯蚓的探秘之旅
蚯蚓驻扎在班级后,孩子们开始解决疑惑了,蚯蚓有眼睛吗?有嘴巴吗?吃什么?怎么生宝宝的?切断变成2条蚯蚓是真的吗?对于神秘的蚯蚓,孩子们有许许多多的未知和疑惑,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
1
问题一
蚯蚓有眼睛吗?有嘴巴吗?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来蚯蚓没有眼睛。但有能感觉到光,强光照射下,蚯蚓会不停的扭动。由于蚯蚓长期生活在地下,头部已经退化,也不存在眼睛。在它身体前端的凸起是嘴巴,没有视觉作用,仅仅用来索取食物和挖土打洞。
1
问题二
那蚯蚓会吃什么呢?
孩子们讨论猜测,并收集了“食物”:今天带的枇杷、自然角种的青菜、户外收集的花瓣。进行了分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测。
我们观察到的“泥土变少”,确实是蚯蚓吞食掉的,泥土中包含着树叶碎片等有机物质,它们在蚯蚓的胃肠中被消化、吸收。
3
问题三
蚯蚓会生宝宝吗?
蚯蚓的生命周期较长,我们没能有幸观察到蚯蚓生宝宝。孩子们提议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询问爸爸妈妈等方式,孩子们知道了蚯蚓是卵生动物,而且是奇特的雌雄同体,又能当爸爸又能当妈妈,蚯蚓妈妈生下白白的卵,里面就藏着小蚯蚓。
蚯蚓特别的再生方式让孩子们激发了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生命繁殖的兴趣,遇到小昆虫小动物都要问问繁殖方式。
教师
分析
孩子们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在解决蚯蚓身上的谜团活动中,运用了观察、讨论、比较、猜想、实验等多种探究方式,体验到自由探究的乐趣,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探究的兴趣,喜欢上探究。让幼儿学会遇到问题可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咨询成人、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解决,并学会的了反思。
04
蚯蚓的趣味之旅
最先引起孩子们兴趣就是蚯蚓独特的行动方式,匍匐状、仰泳状、蛇行等不同的方式。一起来学一学吧,还可以用蚯蚓的行动方式来进行赛跑。
尽管没有手没有脚,一幼的“蚯蚓们”跳起舞来活力四射,魅力无限。
孩子们还发现蚯蚓有的长有的短,提议开展“蚯蚓之王”测量活动。那用什么办法能比出最长的蚯蚓呢?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讨论之后,孩子们决定先把蚯蚓挖出来,收集工具,开始测量!孩子们发现白天的蚯蚓,不是很灵活,并没有之前顾虑会扭来扭去。而卷尺也没有预计的好用,用直尺可完成测量
教师
分析
在蚯蚓的趣味之旅中,蚯蚓赛跑、蚯蚓舞会、蚯蚓之王的趣味活动,孩子们感受到和蚯蚓一起游戏的乐趣。动作表现、艺术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测量蚯蚓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蚯蚓昼伏夜出的习性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科学测量的方法,认识测量的科学工具和记录方式。
05
蚯蚓的明星之旅
孩子们会给蚯蚓拍照,记录蚯蚓的成长;建构时会用积木搭建蚯蚓地宫;绘画时会画出蚯蚓的地下生活;玩彩泥时用彩泥创作美丽的“彩色蚯蚓”;说的做的都是关于蚯蚓,让作为本班老师的我很是“吃醋”,哈哈!
孩子们在自主阅读绘本《蚯蚓的日记》,还提议要续写《蚯蚓的日记》,记录我们与蚯蚓的故事。孩子自己来画,还请爸爸妈妈帮忙文字记录,创作独一无二的《蚯蚓的日记》。
在得知蚯蚓是“地球的小卫士”后,孩子们对蚯蚓的喜爱之情中增添了“敬仰”。给我们的“明星”蚯蚓设计了环保徽章和标识,颁给我们的环保小卫士们,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为保护地球出力,蚯蚓万岁~
教师
分析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支持、尊重幼儿自主的表达与表现。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用建构、绘画、泥工等不同的方式对蚯蚓进行表征,表达自己对蚯蚓的喜爱,记录与蚯蚓的故事。教师做的是记录孩子们的表达,创设机会让孩子表达。孩子们的艺术表达、艺术感知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科学的表达交流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06
蚯蚓的告别之旅
这天周一回来,孩子们去看蚯蚓,发现1组盒子的泥土很干,挖下去,发现盒子里的蚯蚓已经死了,孩子们很伤心。
孩子们很自责,懊悔自己没能照顾好蚯蚓,才让它离开。虽然孩子们很不愿意接受蚯蚓去世的事实,孩子们决定给蚯蚓举行葬礼。
可爱的蚯蚓陪伴了我们这么多天,肯定也很记挂它的爸爸妈妈,最终,孩子们还是决定一起把它们送回小菜园。再见,蚯蚓们~
教师
分析
突如其来的死亡,让孩子们反思自己对蚯蚓的照顾不周,促进孩子对蚯蚓这一生物的需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生命科学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关爱小动物的情感,理解大自然才是蚯蚓的家。
我们的收获
随着蚯蚓的离开,我们的课程暂时告一段落,通过本次项目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
01
幼儿的收获
不仅仅对蚯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遇见蚯蚓》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掌握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了与同伴相互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交流解决问题、分享记录结果等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02
家长的收获
对于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并能配合我们的工作。
03
教师的收获
明白如何更好的支持孩子,做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激发好孩子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助推孩子的成长。本次项目活动的开展,也让我有了实践经验,梳理了聚焦儿童兴趣,项目活动有效实施的三部曲:
l 追随兴趣,确定项目内容
l 问题驱动,链接经验线索
l 多种途径,拓展多面价值
我们的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实践思考了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对“幼儿园课程是什么?幼儿园课程是谁的?幼儿课程在哪里?”三联问有了思考:
课程不只是在教材里,而要走进幼儿的生活。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有趣的、生动的、看的见的、贴近生活的。孩子们在兴趣驱动下不停的探索、发现,不断的质疑验证,用感官感知这个世界、探索他们的未知,从而建构新经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支持幼儿不断去发现、探索未知,体验生活的载体。
去追随儿童的脚步,对儿童进行精密观察,了解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不断支持儿童探究的过程中,架构儿童经验的线索。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引发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往、共同协商等机会中获得良好的学习品质。而蚯蚓课程也不会因为蚯蚓的回家而结束,我们将继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蚯蚓。
来源 |乐清市大荆镇第一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