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类: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他在阐述目标内涵时强调教师要更注重情感目标,这点与《纲要》是不谋而合的。《爬上豆蔓看自己——辛德瑞拉的教育日记》一书中也提到,教师在制定小班美术活动教学目标时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技能目标单一,师生创造性发挥受局限
比如在大草坪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通常引导幼儿用短线来表现小草,在实施方案的时候按照目标先“引导”幼儿观察小草,然后“引导”幼儿说小草可以用短线来画,于是就会看到一片用短线来表现的草坪,这种目标下的引导是形式化的,幼儿的感受、想法极易受到教师“引导”的高度控制。
如果换种方式,带幼儿去大自然中观察草坪,问他们草坪是什么颜色的,幼儿会说草是绿色的;再走近看一看、摸一摸草坪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有的说草是尖的,有的说草是刺人的、一根一根的……这样惊喜的效果出现了:对于草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幼儿是用短线来表现的,画面不但饱满而且时而稀疏、时而茂密;有的幼儿是用长线来表现的,富有变化和新意;有的幼儿是用波浪线来表现的,有的浓密如盛夏的草坪,有的淡薄如初春的嫩芽;还有的幼儿是用小圆来表现的……林林总总,各式各样。
所以如果我们摒除以往的引导示范,而是引导幼儿观察要表现的事物,并尝试用各种方式来表现,幼儿的创造能力是大人也无法想象的。
2.情感目标空泛,师生用美术语言表达受桎梏
在常见的美术教育活动的情感目标中大多会写到: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等,这种目标显得空洞、贫乏,没有实际的引导意义。而美术教育活动又在幼儿的情感表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儿只要在活动过程中是认真畅快地、大胆地去画的,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完成,那么这幅作品就是值得欣赏的。所以情感目标应该更具体、更实在,如引导幼儿谈谈对事物的感受,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等。
3.目标结构失调,影响教师利用艺术熏陶幼儿的个性成长
在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中,往往蕴含着能力目标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而恰恰是这种隐性目标在活动中表现得很匮乏。我们在一次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哪些方面的能力、性格或气质呢?有毅力、活泼开朗的幼儿的作品往往能显现幼儿的性格、胆识,如果幼儿创作时总是画一半便丢弃在一边,去玩别的,那是由于幼儿缺乏好的操作习惯;如果幼儿总是不敢下笔去画,那是他很不自信;如果幼儿的画总龟缩在纸的一角,那是他还不够大胆、大方……而美术活动就是培养幼儿这些能力和性格的沃土。
那么,美术教育活动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技能与情感的目标呢?下面就给大家展示一个优秀案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活动目标
1.欣赏大自然中的草坪,感受小草鲜明的色彩,以及春花烂漫的勃勃生机。
2.尝试用手指蘸印的方法,探索运用点、压、画短线等方法表现花草地。
3.体验集体创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1.走进草坪,感受生活中的花草地。
教师带领幼儿到幼儿园的草坪上游戏,自由地奔跑、跳跃、玩耍,引导他们在草地上走一走、爬一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并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小草的样子。幼儿在充分感知与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看到的小草用笔画下来。
2.回到教室后,教师和幼儿进行讨论: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找到的小草都不一样,请你说说看,你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教师请幼儿拿着自己的画到前面来说,并展示给大家看。)
幼1:这个是横横的,这个是竖竖的,还有这个是椭圆形的。
幼2:我这个像船一样的,还有这边是拐弯的。
幼3:我的这个像水一样,像波浪游来游去。
幼4:这个像苹果,还有这个像小圆圈,这个像数字“1”。
幼5:我的这个像小花,这个像锯齿。
师:很好,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都画出了自己看到的小草,非常有创造力!
以上案例节选自亿童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小小毕加索》(初级下)中的点印画《热闹的花草地》,该案例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感知与体验环节,过程中幼儿的活动有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体现了幼儿的自主体验、探索、表现与教师引导的适当结合。
在上述案例中,幼儿对小草的感知与体验是通过在户外草地上与小草的亲密接触来实现的,教师帮助幼儿利用多种感官感知和体验小草的质地、色彩及各种形状,这样,幼儿对小草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和更仔细的观察,他们画出的小草也就变得更有感觉和个性化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
可领取一套最新的元旦舞蹈视频+获奖公开课教案
关注公众号:幼儿园手指游戏
每天推送一个手指视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园手指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