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幼儿相伴的一日生活中,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小朋友总是喜欢在如厕的时候,藏在角落里,商量“大事”。
对此,老师对幼儿批评教育,正是因为“心里没底”,特别“怕”孩子出现任何危险,于是想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交流,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可是,沟通下来孩子并不是真的认同,老师也不是很快乐。
静下来,我们再认真地思考,为什么孩子喜欢这个角落?这个角落有什么地方能够吸引他们?“商量事”不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吗?那不正是老师主张的大家商量和合作吗?
最终我们找到答案,找到了答案的一些影子,孩子躲在的那个角落,很隐蔽,没有老师的视线,因我们几乎都是高控的老师(原因基于怕幼儿伤着、碰着)。
是高控的教育环境逼的孩子苦苦追寻,才找到了这样的一个“自由空间”。
在幼教文章中曾看到了这个词汇“自由空间”,幼儿成长非常需要这样的一个自由空间,没有一双双监视的眼睛,没有督促的话语,任由自己特立独行地发挥,任意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可以狂奔,可以大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与伙伴交往。
似乎从“独生子女”这个词汇出现后,孩子们的“自由空间”就越来越少了。他们在享受众星捧月的“优厚待遇”的同时,也在饱受被众多眼睛“监视”的煎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成群的“护卫队”。
只要他们抬抬手、张张嘴,就会有“善解人意”的长辈们给予喝水、喂饭等系列服务。好不容易长大了,可以走出家人的视线了,又被“怕这怕那”的老师盯上了,真是“苦不堪言”。
关注每一个孩子,是我们一致的观点,但是也应关注适度。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过分地注意一个孩子,他会觉得很不自然,就和我们大人一样,如果有一个人一直看着你,你会觉得不自在,生怕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有的孩子也是这样,对我们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过多的关注会让他感到压力。
事实上这样反而会让他们更紧张、更焦虑,所以,我们教师不妨降低关注度,给他们宽松的环境,这样做一方面便于教师观察,以便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走进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也便于幼儿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让他们表现真实的自我。?
爱,是发自内心与灵魂深处的。一位老师曾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确定你给的就是孩子需要的吗?就是孩子获得最好发展需要的吗?”
如何爱孩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首先,我们要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水平,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认识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次,我们要做好引路人。
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内化在一日行为中,以专业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注意发现优点,及时强化,注意言传身教,用恰当的语言、合适的行为方式与幼儿互动。
最后,还要给孩子自主的权利,重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每个细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一日活动皆课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把集体活动看作是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
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没有爱的教育如同一方没有水的池塘。”爱是师德的灵魂,爱是生命的主旋律。但是,不要让爱来阻碍孩子的发展,不要让爱成为我们批评孩子的借口,切实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孩子,让爱护航孩子的健康成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芳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