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生成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儿园开展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在生成活动中,儿童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去搜集资料并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推动活动的生成和发展,不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及时审查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新学期到来,如何开展幼儿园主题生成活动成为每个老师本学期的重要工作内容。那么,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应该如何生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又该如何捕捉活动契机?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老师们梳理思路,更好、更快地抓住生成活动的重要环节,从而推动主题生成活动的发展。
首先,在教师想要生成活动时,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生成活动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两个中心的主体不同,意味着活动所展现的内容和方式,甚至于是活动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需要预设活动目标,根据活动目标准备活动材料。比如教师的活动目标是想要儿童每周认识一种颜色,于是围绕这个目标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用同一种颜色的不同形状的材料粘出一幅拼贴艺术画;在作品展示板上给各种颜色贴上标签等,这些问题是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教师知道儿童下一步要做什么,限制了儿童自由发挥的空间。
而以儿童为中心生成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点生成活动,并根据活动推进的情况和儿童的状态决定下一步的发展,儿童有更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游戏活动的发展也随着儿童活动的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同样是与颜色有关的活动,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整个星期老师都在观察4岁的娜娜,娜娜把颜料放在容器里搅拌。老师注意到娜娜这个兴趣,于是做了调整,今天只提供了红色和蓝色的颜料……接着她将画笔蘸上红色颜料涂在纸上,惊呼:“看,颜色变了!”老师笑着说:“你把颜色混在一起,它就变了。”……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活动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差别清晰可见。老师并没有刻意地让儿童认识颜色,而是发现了儿童对颜色的兴趣后对材料做了调整,课程随着幼儿对颜色的兴趣和发现逐渐展开,教师的反应和计划为幼儿获得深层理解提供可能性。
所以,我们提倡幼儿园在生成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更大程度激发儿童的潜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生成课程要把儿童的游戏和生成的课程紧密相连,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成课程会更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儿童各种各样的游戏资源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个问题,成为老师们更为关注的内容。
生成课程的来源有很多,比如儿童的现实生活,这是课程生发的重点,班级生活以及园内生活则是课程生发的基础,至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其他生活则是课程生发的参照和延伸。
再比如儿童的游戏兴趣,一般来说课程的推进是由儿童的游戏兴趣推进的,儿童感兴趣玩得好,课程就会有发展。但在实践中,老师不应只是追随幼儿的兴趣,也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老师从幼儿诸多的游戏中筛选有价值的游戏活动。
什么才是“有价值”?
价值就是在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教师对所观察到的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关系进行分析,兼顾课程目标的同时又要把握孩子的游戏兴趣,对游戏中有价值的事件做判断。
我们应如何从众多的游戏中捕捉有价值的事件?老师们不妨从以下几个点出发,看看自己在观察儿童活动的过程中有没有捕捉到类似的事件:
? 观察儿童的游戏是否符合幼儿园孩子的课程目标?
? 观察儿童在玩此游戏时涉及到了多少个孩子,是单个、小组还是大组?
? 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是否反复呈现某一个主题相关的场景?
? 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否出现即使游戏产生了变化,但儿童很快又回到某一个游戏主题?
……
如果有以上条件符合的话,就可能是生成课程的良好契机。
生成课程是在儿童的游戏中发现的,儿童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只要老师们在观察儿童时把握住机会,就会发现其实生成课程也没有这么困难,关键在于是否能从儿童的游戏细节中发现课程。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我自己开办幼儿园时,我们常常带孩子们到幼儿园旁边的迪芬贝克公园的游乐场去玩,在那里散步,喂鸭子。夏天,当小溪沟上方的瀑布水量充沛时,就会形成一条溪流,小溪沟上架了一座桥。而在冬日里,小溪沟里没有水,孩子们从小路那边一看到桥,就朝它飞奔过去。除了一个孩子外,所有的孩子都把头伸出桥的围栏往下看。他们在大声地说着什么事情。我和那个有点退缩的孩子一起走近小桥,我一边走一边倾听他的想法。
老师从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对西边的小桥感兴趣;有一个孩子好像不是很愿意过桥。
案例中的老师从孩子们的细节表现中发现了信息,这可能是生成课程的契机。当我们发现儿童有这样的表现和兴趣时,作为老师的你能否及时抓住呢?即使抓住了这些信息,课程又在哪里呢?
案例中的老师,在发现了儿童一系列的细节表现后,她回到学校,为孩子们读了一个绘本故事,孩子们听了故事后决定进行扮演活动。根据情节的发展,孩子们在扮演活动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他们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支持,按照这个逻辑,生成课程不再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的难题,而成为了由儿童主导的,具有一定班级特色的活动。
在自主游戏的背景下,儿童的游戏变得不可预知。比如有些孩子,前一秒在家庭区炒菜,后一秒就去图书区读书了。很多时候,儿童透露出来的行为表现与儿童的实际想法之间存在差异,对于老师而言,即使观察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完整的,当下了解到的信息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应该如何发现课程并推动课程的持续发展呢?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及时做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不是简单地将看到的、听到的儿童行为表现和儿童对话记录下来,而是要经过删选利用各种记录方法,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客观信息,为课程生发来源积累素材。比如用轶事纪录法、叙述法拍照、录音、录像等记录儿童的游戏过程,帮助教师整理、组织儿童游戏的过程,为后续游戏的发展和生成课程提供支持。
? 支持观察记录的小工具
录音、录像设备:录音机、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等
文字记录设备:便利贴、便签纸、观察记录本等
老师在日常的一日生活中或者儿童的游戏中,真正做到用心观察、及时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会生发课程的契机。教师积累素材量足够丰富,生发课程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生成课程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精彩。
(????温馨提示:文章部分内容来自读懂儿童app畅听课会员, 已是畅听课会员的老师们可以点击左下方 “” 进行观看。更多关于生成课程的内容尽在读懂儿APP。)
(特别说明:本文所有图片未经读懂儿童授权严禁盗用,违者必究。)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封面 | 成都市武侯区第二十六幼儿园
编辑 | 小白
审核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