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即将入园的孩子来说
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
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会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入园焦虑情绪。
那么,什么是入园焦虑?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入园焦虑?
如何才能真正缓解入园焦虑?
小编精心整理了很多相关专业资料,
来帮助您解答心中关于“入园焦虑”的疑惑。
一、什么是入园焦虑?
入园焦虑也称“分离焦虑”,是由于孩子与家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是非常正常的一种情绪表现。
在孩子六、七个月的时候,就会发展出分离焦虑这种情感认知了,即当主要照料者离开或是不见时,孩子会出现寻找的行为和情绪上的焦躁反应。
一般而言,分离焦虑的高峰期大概会在一岁半至两岁半之间。而当孩子慢慢长大,明白了分离乃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体验,分离焦虑的程度便会逐渐减轻。
其实成年人在很多时候,也会感受到分离焦虑,只是我们懂得用更好的表达方式去缓解这种焦虑。
二、入园焦虑的具体原因?
1.安全感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孩子初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孩子在家里一直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孩子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孩子表现得很拘谨,有的孩子则会大哭大闹。
2.从依赖向自理的过渡
在当前家庭生活中,依赖大多是家长照料下形成的一种结果,这就造成孩子缺少一定的自理能力,无法照顾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等。
进入幼儿园以后,由于班里的孩子都需要照顾,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孩子都照顾得很全面,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独自面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如果孩子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不愿意上幼儿园。
3.家长焦虑情绪的传染
焦虑情绪也会传染,家长的过分担心会让孩子更难安心,从而加剧分离焦虑。
以家长角度来看:父母自身表现出来的分离焦虑往往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怀疑,对孩子是否能有舒适生活的怀疑,对老师能否如自己一样关注孩子的怀疑中……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正视“入园焦虑”这一现象,并学会正确处理。
三、缓解孩子入园焦虑的办法
1.理解并接纳孩子的焦虑情绪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舍不得离开父母,这样的情绪都是合理的,作为家长不能去打击和轻视这样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并接纳。孩子在大声哭闹的时候,不要和孩子讲道理,这个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其实都听不进去任何话,还会适得其反。
我们要做的就是蹲下来,静静地抱着孩子,可以试着用手顺着孩子的脊椎,自下而上抚摸孩子的后背,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孩子稍微平静一些,我们再来跟孩子共情:
“宝宝哭了,是因为觉得伤心吗?”——这是在描述情绪并认可情绪。
“是因为担心看不到妈妈,感到害怕吗?”——猜测孩子有情绪的原因。
“妈妈相信宝宝有能力面对幼儿园的环境,宝宝可以做得好。”——正面鼓励孩子并告诉孩子我很信任你。
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千万不要溜走,相反要花时间和孩子建立一个告别形式。
很多家长会说,每次自己一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他就大哭,于是自己便会偷偷溜走。
这样的方式绝对不提倡,当一次又一次“逃跑”后,孩子会更加焦虑,于是当父母在场时,他们就会更加黏父母,更加舍不得父母离开,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3.接孩子“赶早不赶晚”
送孩子去幼儿园和学校,可以稍稍早一点,让孩子有个适应期。
但是去接孩子,就要尽量准时准点,让孩子放学,就能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
家长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觉得晚一次没关系的,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本来就有“不安全感”,即使一次承诺的打破,都有可能加深孩子的分离焦虑。
在孩子眼里,父母准时接他,代表着你在意他、关心他,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以及更强大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
4.提供一两个安抚物
安抚物是指可以安抚孩子情绪的物品,可以是一个玩具,也可以是小毯子、小手绢,甚至可以是主要照料者的一件衣服。
儿童心理学家D.W.温尼科博士认为,孩子的安抚物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个良好过渡,帮助孩子从全身心依赖妈妈(或主要照料者)顺利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
当主要照料者不在身边,或是孩子进入到陌生环境时,安抚物通常可以作为孩子安全感的一个寄托。
四、缓解家长分离焦虑的办法
当家长因孩子入园而产生焦虑时,可以试试这些调节方法:
1.观念确认
家长要确信,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过程,这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相信孩子一定有这个能力。
2.寻求支持与理解
当家长因孩子入园而焦虑到不能自拔时,可以给有过送孩子入园经历的家人、朋友打电话,听听他们当时的亲身感受和解决办法。
另外,家长可将自己的顾虑和困惑与老师进行交流,听听老师们的说法,或许老师们的答案会让家长发现自己的一切顾虑都是多余的。
3.和孩子多谈幼儿园的“好”
每次接送时,都要多和孩子说:“幼儿园里的好多小朋友等着你和他们一起玩呢!”“老师可想见到你啦!”
积极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孩子更多地看到幼儿园的积极方面,也有利于家长对幼儿园形成积极的认识,进而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