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棉妈
长长的暑假即将结束,暑假也是旅游、出行的旺季,前几天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新闻。
父母带一岁多的宝宝乘坐高铁,期间一女子因为孩子哭闹而跟孩子的家长产生剧烈争执,冲孩子的父母吼到:能不能让他闭嘴!
你是他爹能不能管管?
是你的孩子,又不是我的孩子!
从视频里可以看出这位黑衣女子情绪特别激动,一直责怪父母没管好孩子。
视频发出后,有网友支持与孩子父母发生争执的女子:一岁多的孩子管不了,管不了生着玩儿吗?
也有网友表示:这次站孩子这边,没生过孩子的不懂啊,一岁多的孩子真的没法打、没法管,只能哄着!
针对这一现象,官媒也发表了自己的态度,北京日报点评:公共场所容不下婴儿哭闹?公共空间的“公共”二字,代表了平等和包容。该守的规则当然要守,但我们也必须明白,无论带不带孩子,谁在公共空间也不可能实现自我感受的最优化,这不是“吃亏”,而是公共文明的体现。
希望高铁上孩子哭闹不要再成为新闻,也希望在高铁车厢外,我们都能有对规则的敬畏心,也有对他人的同理心。
曾几何时,带孩子出门成了一件危险的事儿?记得疫情期间有这样一个新闻,楼下的邻居因为嫌楼上的孩子吵闹,于是找上门来打架,孩子的妈妈被楼下的邻居揪着头发打。
看来不光是出门不安全,就连在自己家里都不安全了,曾几何时,众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开始改变,不再包容孩子,也不认为孩子可爱,天使,而认为那些哭闹、打闹的孩子都是熊孩子。
应该是从火锅店事件开始吧,2017年女孩子发了工资跟好友出来吃火锅,期间有个熊孩子看到她们的手机放在桌子上,想要玩儿手机。
索要未果后,熊孩子气急败坏,冲着两人的火锅汤里吐口水,最后趁着家人不注意将火锅汤泼到女孩儿身上导致女孩子毁容。
而事情发生后,孩子的妈妈说:他还是个孩子呀!随后就拉着孩子走了。
可能是见惯了熊孩子的恶性,所以人们开始对那些过分淘气的孩子不再客气,把这类孩子称之为“熊孩子”。
熊孩子背后站着的是纵容的家长
“熊孩子”是一个非正式的词汇,现在我们用来形容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
然而,贴标签没有用,我们所能做的是要了解为什么可爱如天使的孩子会成为我们口中的“熊孩子”?
01)家庭背景
许多“熊孩子”可能来自复杂的家庭背景。家中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或者他们可能经常看到大人之间的不和。这样的家庭环境可能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忽视的,他们可能通过调皮的行为来吸引注意。
02)心理因素
某些孩子可能因为某些心理因素而表现出调皮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遭受欺凌,或者与同龄人的关系不佳。这些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家中或其他场合表现出问题行为。
03)生理因素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生理原因而变得特别活跃。例如,某些孩子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使得他们难以坐在一个地方不动。
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负责,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我们应该理解孩子,更有义务去帮助孩子纠正这些行为。
01)倾听
与孩子沟通并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还可以加强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02)设定界限
虽然理解和关心是非常重要的,但也应该给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这样,他们会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的。
03)积极的引导
尝试使用积极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例如,你可以奖励他们当他们做得好时,或者带他们去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以帮助他们释放精力。
调皮的孩子背后可能有各种原因。作为家长或关心孩子的大人,我们的任务是尽量去了解他们,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贴上标签。通过耐心、关心和恰当的引导,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熊孩子”的一些行为有时候是很讨厌,但是作为大人、路人,我们能不招惹尽量不招惹,同时也多给这些孩子一些宽容。
一分钟认识我:
我是棉妈,高级家庭亲子教育指导师、育儿博主,全网50w+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