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以身作则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文/牛文燕

芭学园小学教师


点击文末左下角“”,可以看到《关于父母效能训练》公益讲座上半部的笔记内容。


马斯洛基本需求层级没满足之后的表现


在简单梳理了马斯洛基本需求表之后,大家都很想知道,我怎么才能知道我是哪一层没满足呢?没满足的人,都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王老师说:“像平常聊天,你就有发现呀。” 例如:一个人持“弱肉强食”观,那可能他在“生存”层面的需求未被满足;安全感未被满足的人,会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与家人也保持一定距离,“我不害人,也不要让别人害我”;在社交需求层受伤的,可能会有“要死一起死”,不要离开朋友独自活下来,看上去可能很仗义,他们总是很想照顾别人,为群体而活。


对于父母,我们需要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至少要给孩子满足最初三层需求:生存,安全感和社交(感受到群体的爱和支持)。如果这三层有保障,你就不必担心孩子长大之后去做坏事。这让我想起柴静曾经采访和报道过的网瘾学校,数据显示在网瘾少年中的家庭中多数都是没能给孩子提供这三层需求的满足。


人的这三层需求是在最底层但也是最强烈,甚至有时是不惜代价的。比如有些孩子会专门为了被别人关注而去做坏事,宁愿被打骂,因为打骂也是一种关注。对安全感和社交层伤害最大的,还不是打骂,是冷漠。当然,这里很容易有误区。以前我也会经常把孩子的行为问题,简单归因于“求关注”,事实上这并不是行为不当的唯一原因。比如在芭学园培训中讲过的,孩子的不成熟也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而且是在家长求助中占相当的比重,而这类问题就不是“关注他”就能解决的,需要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12岁之后,一直到真正进入社会之前,这是人生的彩排期。孩子们会在学校里,在同学群体中,一遍又一遍的上演自己的人生蓝图。一般成就感往上的部分,就不再是家庭的责任,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交由孩子自己去寻求。所以初中的孩子最难带。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点大人样,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父母仍然还把他们当孩子看,其实他们的能力也确实还没有完全成熟。这就容易导致孩子与大人之间的冲突:孩子希望自己做决定,但是父母在很多事情上仍然不放心,要为孩子做主。这时,父母不妨给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决定。另外,与孩子保持好的关系非常重要。很多事情可以与孩子开诚布公的谈,放下控制,通过良好的沟通解决问题。


成年后,人生还是会有修复的机会,那就是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所以把孩子都丢给别人带的人,也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我突然在想,将来让我的孩子有自己带孩子的机会,其实也是帮了她。)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以身作则-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亲子沟通三件事:照顾好自己、夫妻感情、与孩子的感情


先从第三件事,与孩子的感情说起。


人们经常会问怎样解决与孩子的冲突?很多时候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基于你跟孩子的感情基础。王老师讲他在国中当老师的例子:有孩子玩电动游戏,一上来就教导他,他一定不会听,老师反而要去研究,他玩的是什么,怎么玩,跟他一起玩,建立起关系之后,才好下手。比如:跟孩子一起玩电动游戏,以前要玩一小时,现在玩到五十分钟时,就对孩子说我有一件事需要帮忙,你可不可以来帮我?这样孩子就少玩了十分钟,并且在一起走一起做事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多机会与孩子交流沟通,然后慢慢把孩子从电动游戏中拉出来。


与孩子建立情感,需要拿出时间来陪孩子玩。陪玩的时候,不要把这个时间变成又一个教育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时间,要找那种大家都能好好玩的游戏。比如王老师自己喜欢演戏,孩子们也很喜欢,他就跟孩子们玩扮演的游戏。家长可以设计符合自己特质的、自己也能很愉快的参与的游戏。比如爱运动的,就可以带孩子跑步,打球;喜欢静的,可以带孩子一起泡茶。不必强求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陪孩子。因为只要你不喜欢,无论怎么掩盖,孩子都能感觉得到。至于“多元化刺激”,其实可以借助其他家人去做。一般配偶都会与你是互补型,你欠缺的部分,刚好你的配偶是擅长的,所以他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陪伴孩子。


与孩子玩的这个时间,要有互动。像两人一动不动的坐那里看电视,也不说话,就不合适。还有,不要拿这个时间来威胁孩子,“如果你不怎样怎样,我就不陪你玩了”,也不要拿这个时间去跟孩子做交换,“如果你做到什么什么,我就陪你玩”。


第一件事,照顾好自己。


怎样照顾好自己呢?第一,找一个自己喜欢做,又不会伤害自己或者别人的事,给自己安排出时间来,去做。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读书,做运动。在这个时间,请其他家人帮忙看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找这样一件事都不容易,因为已经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像王老师说他以前压力比较大,总是担负很多责任,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睡觉,睡觉又睡不好。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喜欢做的事,放松之后都能找到。为了照顾好自己,找一找。


第二,如果经济上可以,又有比较好的资源,可以去做自我成长,也可以称之为心理疗愈,去处理内心已经存在的伤害。一些年的经历,特别是6岁之前的事情,可能你以为无所谓,但其实已经受伤。经由自我成长,让自己由衷的热爱自己的生活。父母的个人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父母的安全感不好的话,即使孩子生活中没有其他原因,孩子也会安全感不好。“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以身作则”。自我成长的方法是觉察,观察外在,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与外在的关系,再藉由心理治疗的技术,将曾经的伤害进行转化。


要说现场真是巧得很。马斯洛讲完之后就是提问环节,这三件事,完全是回答大家提问的过程中凑起来的。也就是说,上面从亲子沟通三件事开始,就都是老师与观众现场“生成”的课程了。


这三件事中,最先浮出水面的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它来自“怎样解决与孩子的冲突”。在缺少这个的情况下,任何技巧都不好用。要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就要拿出时间来陪伴孩子。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在陪伴孩子时,或者在与孩子有冲突时,我的情绪很不好,就很难按照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于是,“照顾好自己”也付出水面了。“隐藏”最深的,最后被提及的,才是“夫妻感情”,但其实它是占第二位的哟~~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以身作则-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第二件事,夫妻感情。


夫妻感情,好像是老生常谈了。有人不认为“照顾自己”重要,有人会忽视“亲子感情”,它们都算是比较“潮”的观念,但是夫妻不和会影响孩子,这几乎就跟传统观念一致。因为,它真的太明显!如果说,对于幼儿园孩子,还只是状态上有所表现,到了小学,你能看到它正渐渐的显现在孩子的头脑中,思想中,能看到它对孩子观念的影响。


比如,夫妻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会觉得,不要结婚,或者在亲密关系中不敢起冲突,为了不引起冲突而自己忍着,一直忍到最后,忍无可忍,最后爆发。原谅我这段走神了,因为立刻想到身边朋友有好几个就是这样神准,见过的孩子中也有好几个。父母互相不认可,孩子特别害怕面对冲突,一遇到问题,就远远逃开,好不容易拉回来,情绪就会非常激动,非常愤怒。他们一般不愿意采用直接面对和沟通的办法,更多的会选择迂回法,比如转移对方注意力,金禅脱壳这类。但是这些方法都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结果就是,同样的问题经常反复出现,没完没了。


说到夫妻感情,要怎样照顾呢?同照顾自己和照顾孩子情感一样,需要拿出一些时间,去做两个人都喜欢做的事。


关于配偶,还有人提到一个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因为自己了解了关于教育、关于心理的一些信息,也在自我成长和改变,却发现配偶对此依然没变,问这要怎么统一?怎么教?


王老师对此的回答很“人本主义”。我们可以营造全家在一起活动的氛围和机会,经由自己的改变来改变全家的生活,也可以与配偶分享这些信息,但是不要教他。你的配偶与孩子的感情,是由他和孩子来决定的,那不是你的责任,你能做的只是协助。你可以创造机会让他们去互动,但是真正的情感会怎样流动,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臣服与接纳为先。“这事儿你管不了”,这话可真是绝地了。虽然残酷,但挺客观。话说对此纠结的亲们,能放下了不?只要相信人性,相信孩子,相信自己的亲人们,放手可能是最好的方式,甚至可能成为改变对方的契机。


关于孩子的冲突其中一个重磅问题是关于权威。父母是否有权威?权威是从哪里来?


有两种情况下,会催生权威,一种是依赖,一种是害怕。所以,父母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生存的依赖者,自然就会对孩子有权威。但也正因为此,当孩子长大成人,不必再依赖父母而生存时,这个权威也就不存在了。到父母老了,需要依赖孩子时,情况可能还会倒过来,孩子成为父母的权威。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流动过程。


话说这“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期,原是用来称王称霸的。只是中国现状下,老的权威不去,还给小的撑腰,多少中年人却成了老小的奴隶。另外,想起《红楼梦》中的贾母,其实有意思得很,看上去是全家最权威的,其实贾母自己心里也清楚,儿子听她的也只是面子上的,真到了大事上她说了也不算。


所以在有些事情上,王老师也会动用权威。比如在孩子两三岁的探索时期,关乎危险的事情上,就会直接把孩子抱开,哪怕会哭。在孩子之间的冲突上,有些情况下也会动用权威,比如下面要说的这个大例子。


怎样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一直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这代人处理冲突的能力是有多欠缺)。王老师自己有三个孩子,老大是男孩,老二和老三是一对双胞胎,女孩。两个妹妹之间经常会有冲突,比如玩具的归属,物品的使用等等。一般父母这时候很难做,偏向哪一个都不好。另外有人研究发现,在父母裁断冲突时,即使你觉得自己不偏心,但事实上,十次冲突有八九次你都会判同一个人是对的。所以没有真正公平的父母,我们只能做真诚的父母。


当两个孩子有冲突时,首先照顾“情”,然后讲“理”,最后才会动用“法”(规则)。这个过程跟我们芭学园完全一样。先以情动人,“他也很想玩这个呢。”,有时候可能俩人就一起玩了。如果不行,再分析,“这个是谁先拿到的呢?”,有时候不占理的就在此环节止步了“那我等他玩完了我再玩”。如果还不行,才会搬出规则,“谁先拿到谁先玩”。其实有不少冲突,在前面就解决了。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以身作则-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如果从老师的角度,老师也不是法官,老师的角色,是协助学生面对和处理冲突。即使有时候他们的解决方案看上去很怪异,甚至可能不太公平,但只要没有太大危害,而且当事人双方同意,老师还是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


这在我们小学比较常见,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新群体刚刚组成的时候,矛盾冲突特别多。虽说经常有人来办公室解决问题,但大多数只是需要老师提供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所,然后他们开始自己沟通,老师不用插话也不用评判,最后他们自己解决完,跟老师说一声就离开了。有些方法真的很有趣,比如,“那我们三个一起说对不起”,“好!” “我来喊,一二三——” “对不起!” “我们走吧!”。


现场一位听众问到关于孩子总是用抓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王老师借他家小女儿的例子,说了他的观点和经验。有些外向型的孩子,的确很容易使用直接攻击的方式,这是他们的一种本能。另外孩子是会受到环境影响的,所以孩子也有可能是在模仿环境中其他人的做法。不光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的老师、小伙伴也会影响孩子,这类外部环境,不是家长能够控制的(除非找合适的幼儿园)。


但如果到了七八岁还有这样的行为,首先要看看家人是否有这样的习惯?如果没有就还要考虑当冲突发生时我们要怎么做。一般男孩要到12岁以上,女孩10岁以上,理性的部分才会发展,所以10岁以前,不要认为或者期望他能够理解并且同时做到控制自己的本能。家长需要学习一些方法,协助孩子怎样处理冲突,但不要期望孩子可以立刻做到。适当的时候,可以对孩子动用权威(制止他的攻击行为)。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本能,没有对错。一般这样的孩子对人际关系会很敏感。对6岁之前的孩子,则不要太多的讲道理。


《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最开始解决的问题


在讲座进行了大半之后,终于有人提到“PET”了。王老师借助例子,把PET的基本原理过了一遍,也就是《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最开始解决的问题。


天下事分两类,一类是你能接纳的,一类是你不能接纳的。首先看你要解决的事属于哪一类。可接纳区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方有困扰,一类是双方无困扰。双方无困扰也就是无问题区了。对方有困扰的部分,需要协助孩子,可以使用PET中的积极倾听等方法。在不可接纳区,属于“我有困扰”,可以使用PET中的第III法等。


道理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实际运用。怎样给自己的问题分类?怎样熟练使用这些方法?这些就不是一场讲座能解决的了,需要长期系统的工作坊来练习。经由课堂练习、实际操作、作业等方式,大家互相切磋,互相支持,最终逐渐熟练掌握这些技能。


有听众问道,自己已经学习了PET,并尝试使用,但是在与孩子沟通时,因为家里老人太心疼孩子,听不得孩子哭,所以常常被打断,老人会用食物等方法转移孩子注意力。王老师回答:“所以PET中有提到,在准备进行沟通时,需要设置合适的环境。”另外,小孩子的确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但是你会发现,孩子越大,越不容易被转移。事实上,孩子大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主动选择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的人。



本文为李跃儿芭学园原创,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及转自李跃儿芭学园微信号lyrbaxueyuan。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以身作则-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李跃儿芭学园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以身作则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