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芭学园,无论是校车上,还是玻璃上,随处可见一句标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芭学园的口号。也是李跃儿投身幼教界的初衷。对于脚来说,适合的鞋子是最重要的。一双看起来精美,但会妨碍脚生长的鞋子,不能算是一双好鞋。
李跃儿说,芭学园对老师的首要要求是爱孩子——是爱,不是喜欢。当你感到孩子可爱时你会喜欢他,感到孩子不可爱时可能就不喜欢他了,这样你能看到,喜欢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孩子。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在任何时候看到孩子需要都会去帮助他,会为孩子去提升自己,不怕艰难。
她还说经过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经验去“选”爱孩子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引领教师爱孩子,比如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新教师多谈谈孩子的事例、聊聊孩子的幽默……
在爱和接纳的基础上,教学的技艺是容易培养的。
李跃儿对教师的定位是教育研究者和儿童研究者,教师从根本上去研究和理解,才能实现帮助孩子建构完整人格的教育目标。
11月,李跃儿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之邀,带着凝聚芭学园十年思考与探索的新书《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来到上海,与教育同行分享她的理念和方法。
此前,上海学前教育网发起了“向李跃儿提问”的活动,征集来自老师和家长们的各类问题。以下摘录其中部分问答,希望给更多的朋友带去思考和启发。
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人,情绪总是不好的人,怎样能提升自己,懂得去爱自己的宝贝?——家长网友
李跃儿:母亲天然是爱孩子的。发现爱的不足,往往是因为对自己不满意,并希望做得更好,这就是因为爱孩子才会对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那么就看为什么会这样,去解决问题。
儿子经常表现为“我最大,我最好,我的东西最多”等吹嘘的话语,如没有去过的地方都说自己去过。这是这年龄段小孩的正常心理发展特点,还是其背后是不自信的表现呢?——家长网友
李跃儿:孩子表现出要“我最大、我最好、我的东西最多”很可能是由于不信任和没有安全感。出现这样的情况,会不会是因为成人在对孩子做比较?
作为一名大班孩子的妈妈,我也很纠结,也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听到周围孩子因为之前在愉快教育下成长,最后进入小学却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听说在一些小学里老师用半个月的时间把拼音都教完了,甚至老师在家访的时候就要求孩子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些信息给予我的是,如果我不在幼儿园阶段就抓紧给孩子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进入小学就会跟不上。跟不上的后果就是孩子不自信,老师看着讨厌,孩子到最后甚至厌学,家长到这时候再想赶上已经来不及了。
但是我也听到另一种声音,说孩子如果提前学会了知识,上课就会不认真听讲了,到时候开小差思想不集中,得不偿失。所以我们目前选择的是痛并快乐着的学习生活方式。给她报了各种班,让她学习知识,在学习的空余时间,找各种机会带她出去接触真实的社会、领略大自然的风采。到底应该选择哪种方法呢?——家长网友
李跃儿:如果孩子将来选择的学校是一年级的学业压力就大于孩子所能承受的,那么说明这个学校不适合孩子,这样的学校对孩子的成长就会有一定的破坏性。
但我们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像我们在芭学园所做的,把孩子将来适应小学学习的基础能力培养好,比如说思考的能力和对学习的热爱,比如在生活中认认字但不是去学一年级的教材。
孩子并不是不爱学习,而是家长要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学习,让他们学习的效能好。建立了这些基础能力,孩子上学不会有问题,也许在一年级的时候会比已经提前学过知识的孩子表现得差一点,但从二年级开始、到三四年级就会表现出学习能力的优势。
在我看来,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班与亲近大自然,二者并不能互相达成协调,上各种各样的班就意味着孩子的业余时间在减少,而亲近大自然也不会调和上各种班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要把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也是一个3岁半孩子的妈妈。在老师和妈妈两个角色中,我该如何认清身份、平衡关系呢?因为感觉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不由自主地就会流露出说教、权威等痕迹。——教师网友
李跃儿:作为老师,你能在学校里看到很多优秀的孩子,你也帮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当回家的时候,很可能会拿全班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对自己孩子感到不满,哪怕不说出来也会无形地从态度中反映出来,而孩子完全可以感受到。
母亲的角色是大于老师的角色的,母亲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权威的意义是你帮助孩子达到要求,而不是只有要求没有帮助。
李跃儿芭学园如何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发挥家长的热情?——教师网友
李跃儿:说到家园合作要从一开始说起,因为芭学园到现在已经10年了。
我们起步正好碰到互联网崛起的时代,就用论坛等开始做。刚开始,没有人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在干什么,也压根不相信这样的教育理念能实践,甚至我自己的员工也认为这样,因此,我必须说服家长,那时热情大到“没目标、没方法”,甚至走在路上看到方法不对的家长也会冲上去,给人家讲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大概有四五年都是这种状态,那时就连家人和我一起上街都会紧张,只要见到有人打孩子或训斥孩子,就赶紧把我的衣服紧紧拽住,生怕我冲上去说人家。
后来觉得这样成效不大,一个人也讲两小时,两个人也讲两小时,就开始把一些家长聚起来做讲座,方法起作用了,家长就会一传十、十传百。我就发现人们是有识别能力的,不会因为是新东西就产生排斥。
对家长工作的重视是慢慢走过来的。以前我在宁夏时在群众艺术馆工作,负责对业余美术爱好者提供帮助和指导,送过来的孩子越来越小,不再是成人的业余爱好者,当我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开始和家长谈,这样一路走过来。
当然,老师所讲的内容要能够唤起家长的情感,哪怕“方法一二三”是对的,要能够感染家长愿意从根本上去了解教育,把基础理念讲给家长,然后从各个层次给予帮助。
比方说关于如何给孩子建构规则,可以给家长理论方面的培训,当情感和文化的需求被唤起了,再给予具体的方法培训,比如“5岁的孩子不睡觉”用什么方法。
芭学园有按季度实施的课程,那么老师会在每个季度组织家长沙龙,告诉家长这个季度课程实施后的结果是什么、孩子的表现是什么、下一个季度的要求是什么。
还有给家长们准备的讲座、活动,老师也会就每个孩子的状态与家长沟通。比如,孩子新入园时,主班老师要和处在分离焦虑的孩子家长专门沟通,帮助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和家长自己度过这段适应期。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李跃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 图文来源:
上海学前教育网 AGE06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ecnu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