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庭中,我们常常发现,儿童拥有许多玩具,可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则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为人父母者认为孩子还太小,不认识汉字,不可能进行阅读活动,也就没有必要浪费钱财购买图书。但是,儿童的阅读活动必须在入小学以后,像家长那样正襟危坐于书桌前,手捧书本一本正经地进行吗?对于儿童而言,一定要先认识汉字,才能进行阅读吗?阅读活动是一种只要认识了汉字,不需要学习、实践就可以自然而然掌握的技能吗?儿童对阅读的兴趣、态度、向往和成就,是在某一天内突然获得的吗?
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后认为,人们对于儿童的阅读活动普遍存在误解,也正是由于相应的教育措施不得当,往往错过了许多教育良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延迟甚至阻碍了儿童阅读能力的获得和发展。那么,对儿童而言,究竟什么是阅读?儿童的阅读活动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家长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儿童阅读活动的出现,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
一、什么是早期阅读
一提到早期阅读,很多家长就会想到提前识字。但是,对于幼儿来说,阅读绝非单纯地识字读书。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父母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阅读活动。也就是说,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
刚刚满月的孩子,抓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玩着,甚至在撕书……是一种阅读。
妈妈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翻着一本图书,对孩子说:“宝宝,你看,这是一只小狗。”孩子却只顾着自己用小手拍图画书,拍得越重越开心……是一种阅读。
看见大人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孩子也拿起报纸,学着大人的样子,装模作样地看,但报纸却拿反了……是一种阅读。
三岁的孩子与父母一起上街,看到自己认识的字,兴奋地说:“妈妈,这是‘一’,这是‘儿’,我也认识……”,也是一种阅读。
孩子假装看得懂电话薄,拿着翻来覆去、煞有介事地阅读,甚至口中念念有词。发现其中有好多个“李”字出现。问妈妈:“这里怎么都是我的名字?” ……还是一种阅读。
事实上,人们通常所说的阅读,指的是成年人看书一种行为习惯,而这种阅读习惯需要经过长期不断地练习才能养成。在养成这个阅读习惯之前,我们并不能说与正式阅读有关的一些准备活动都不能算阅读。因此,对于儿童来说,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
二、什么时候开始早期阅读为宜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一般来说,5、6个月的婴儿,对待图书就像对待其他东西一样,会把书放在嘴里咬、用手又抓又拍,有时还把纸张撕碎。
9个月以后,婴儿对书的兴趣会使他想去动手翻书,便由于此时的小肌肉和手眼的协调能力还没有发展好,动作很粗鲁,往往一把抓过好几页。他会看书,便可能把书拿颠倒,嘴里还会喃喃自语。在大人看来, 与其说他是在读书,不如说他是在玩书。
14个月的时候,孩子开始能够看图指物。比如,家长一边用手指点大象,一边告诉孩子。“这是大象。”让孩子注意到大象的特征。“大象的鼻子长又长。”然后立即要求 孩子指认大象:“告诉妈妈,哪一个是大象?”儿童能够正确指认。
1岁半以后,孩子的语言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飞跃阶段。此时儿童已经能够说出图上的东西。
有关研究表明,早期阅读的起始时间以9个月到1岁为宜。如果家庭教育的方法适当,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就可能较早出现。
三、如何进行早期阅读
(一)选择分享阅读
如何开展儿童的早期阅读,直接关系到儿童是否可以顺利过渡到独立阅读。分享阅读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早期阅读方式。分享阅读,有时也称为“大书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父母和孩子不以学习为目的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起初,以父母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儿童对故事情节和语言的熟悉性增加,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使其在整个阅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过渡到儿童自己独立阅读。
分享阅读是一种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游戏活动,强调的是享受阅读,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欣然接受教育。与传统的阅读活动不同,分享阅读很重视儿童自主的提问和主动参与。以往虽然家长会给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却很少关注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看法。分享阅读强调家长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强调分享阅读中的“开放性”对儿童创造力的作用。当儿童怀着听故事的轻松、好奇心情参与阅读时,对于不理解的情节或概念,会马上提出疑问,而家长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经验所给予的及时解答,是对儿童提问行为的一种积极反馈。在正式阅读之前、之后以及阅读过程中,家长和儿童可以随时就故事所涉及的概念和内容进行非正式的讨论。对儿童而言,这也是一次和父母进行成功交流的有益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增长知识,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观点,尝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疑问和立场,而且还可以在家长和儿童之间创设一种愉快、友好的沟通氛围,增加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感(二)正确使用分享阅读
1、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参与讨论
所谓开放性问题,指的是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回答,也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例如:“你觉得他们正在干什么”这个问题,就比“那儿是不是有一只企鹅在游泳”更能促进孩子的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发现有趣的问题,得到多样的回答。而后面一个问题就只是一个非是即否的封闭式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想要引导孩子们注意一些细节性的问题,那么,就可以提细致一些的问题。例如:在阅读故事《小鸡和小鸭》(说的是一只小鸡总是在重复小鸭的话,总是模仿小鸭的行为)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先想一想,如果小鸡总是跟在小鸭后面,小鸭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2、根据故事难度、类型和儿童情况,采用不同方式引入故事。
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家长应该先熟悉故事内容和语言,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问的类型(知道还是不知道)、概念(熟悉还是不熟悉)、语言风格(与儿童的口语相近还是更接近书面语言或文学表达形式)、插图(为故事提供的信息是多还是少)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以及自己孩子的具体发展情况,确定哪些内容很容易理解,不需额外解释;哪些是不熟悉的,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需要特别指导。
一般来说,故事的标题是一个很好的理解线索,在开始介绍一本书时,家长可以先把这个 故事的名字告诉孩子。如果这个单词或概念在孩子的口语中是不熟悉的,可以让孩子自己先举一个例子。例如:在阅读故事《贪心的狗》的时候,家长可以先问孩子:“贪心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对什么东西很贪心?”、“你能用‘贪心’给大家造一个句子吗?”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展示和谈论故事的封面来引入故事(例如《小羊找妈妈》)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引发儿童的思考,那么,家长可以先让孩子把所有的插图看一遍,然后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个故事可能说的是什么?”
有时候,如果家长不能预测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插图对于理解故事会有多大的帮助,可以在家长本人阅读之前,把插图蒙起来,想一想故事可能说的是什么,家长的预测与真实故事之间的接近程度,就可以作为提示插图支持故事内容水平的指标。
如果家长认为仅仅看插图并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编撰一个大致合理的故事,那么,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示给孩子。例如:在阅读故事《谁来我家住》的时候,家长可以问:“我想知道,为什么这只熊坐在门口等?”这听起来像在陈述图画内容,可以引发孩子们不同的反应。当然了家长也可以引用故事中的句子,让孩子熟悉故事语言。
3、以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孩子把相关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故事阅读联系起来。
孩子先前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到他们目前的阅读理解。作为家长,应该先了解孩子目前所拥有的、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知识有多少,他们还需要哪些信息。如果孩子的相关知识很少,比如说,企鹅的生活习性。那么,家长就需要先给孩子看一些有关企鹅生活的图片或电视节目,告诉他们一些有关企鹅的最基本知识。如果孩子不知道在企鹅家庭中,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是共同抚养小企鹅的,则家长还需要向儿童简要描述企鹅的生活。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与故事中的情节相类似的经验(例如故事《谁业我家住》,讲的是一只小熊邀请他的朋友到他的新家住。一开始,他很高兴有朋友上他家。但是,后来他发现已经容纳不了那么多客人了),家长就可以问孩子:“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事实上,孩子在阅读任务中所用到的先前的知识经验,不仅仅是与主题有关的生活经验,还包括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成人的提示,他们所想起来的熟悉的汉字、单词、概念、知识和言语经验等。家长要时刻注意有意识地利用孩子已有的经验,促进当前的学习和理解。
4、提高孩子对文字的注意
刚刚开始阅读的儿童,自己只能认读少量的汉字,因此,家长在引导他们注意汉字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能够对比较困难的汉字提供足够的支持,孩子就可以很自然地注意到文章中熟悉的汉字和单词,孩子会学着分辨“讲故事”和“读故事”之间的差别。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汉字结构。在遇到一个新词时,能够由于以前曾经遇见过而变得熟悉起来。因此,当家长为孩子们大声朗读故事的时候,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这些汉字,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注意汉字的形旁,以及由于形旁不同而带来的汉字含义的差异。比如说,在故事《小羊找妈妈》中的“妈”和“马”、《企鹅》中的“饿”和“鹅”。上述情况中,汉字字形比较相似,但是形旁不同,形旁为孩子们推测汉字的含义,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在反复多次阅读故事之后,家长可以让孩子按照要求,自己指出新学习的汉字或单词。比如说,以故事《千人糕》(讲的是为什么我们把一个小小的蛋糕叫做“千人糕”)中,指出所有表示动物名称的词。
此外,家长还可以根据 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有选择地鼓励孩子注意标点符号,并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使用这些标点符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5、通过反复阅读、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多种形式,扩展孩子的阅读经验。
在孩子学会独立阅读之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创造一些与故事内容有关的活动来扩展阅读经验。例如:孩子可以把故事读给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听,或者多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轮流读给对方(例如故事《小羊找妈妈》),也可以加上场景和道具,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例如故事《拨萝卜》),还可以把《山想找朋友》这样的故事通过想象和发挥,扩展成一个小故事片。
在共同阅读了3—4个故事之后,同一个故事可以被拿出来再次反复阅读。孩子会像遇到一个老朋友那样,欢迎那些已经熟悉的故事,他们会有新的机会去注意文字和图画中他们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部分,加深故事的理解,有更大的发现和创造。重复阅读是巩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6、对儿童的回答给予灵活的弹性反应
当问题具有很多个可能的答案时,对于家长来说,对孩子们的回答做出适当的反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孩子口中得到的答案,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那个。例如在《小羊找妈妈》的故事中,家长问道:“这头羊在这儿做什么?”孩子有可能会回答“这头羊在睡觉”,而事实上,这头羊并不是在睡觉。我们建议家长把这个答案当作一个可能的答案来接受,可以说“这头羊可能是在睡觉”。然后鼓励孩子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让他继续观察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以及把孩子的回答判定为“好”或者“不好”。
家长可以把孩子的回答看成是一种信息加以考虑,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阅读指导。有些时候,家长在正式朗读之前,并不需要肯定孩子的回答正确与否。通过提问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家长可以在孩子心中制造一点点迷惑,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想知道自己的预测和故事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是否一致,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轻度紧张感,可以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学习阅读。
总之,对于分享阅读来说,家长回答的弹性和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尽量鼓励孩子进行思考,而不是对他们的回答做出迅速判断。家长过于果断和权威的判断,会破坏孩子们进行思考的动机,或者阻碍他们说出那些还处于试探阶段的答案。这样,孩子可能会把时间用于考虑这个回答是不是家长所希望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去思考所可能的答案
【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