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朗诵诗歌。记得刚接手幼儿文学兴趣班的时候,我自信满满,因为在我近11年的幼儿教育生涯中,我对幼儿文学一直有着解不开的特别情缘。讲故事难不倒我;诵诗歌难不倒我;朗读散文难不倒我;绕口令、口语练习更是我的最爱。我带的班里的孩子一直要求请我讲述故事而把故事磁材淘汰掉就是最好的证明。那时每次带领孩子们进行艺术活动,我总是把故事讲述地特别声情并茂,久而久之,孩子们都得到了我的熏陶,他们总是特别盼望听我讲述各种各样好听的故事,但他们却不知道怎样和我一样去处理故事的讲述,就像是有力气却使不出劲一样。如何把我自己的优势变成孩子的优势,让孩子也能大胆表现自己呢?于是我翻看了大量的教学个案,请教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还在部分孩子的身上做教学实验,一路上磕磕碰碰,失败过、也沮丧过,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在语言文学教学上尝到了甜蜜,得到了珍贵的教学经验。
一、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让孩子感受故事、爱上故事。
幼儿对于故事有着天生俱来的喜爱,我就要抓住这份喜爱,把它纳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作为故事欣赏,就要为幼儿提供欣赏的氛围,达到欣赏的目的,也就是让幼儿“感受美”。 对于我来说,拿到一个故事,我会先进行分析,确定每个故事的讲述基调和每个角色的处理方法。例如在《狼和七只小山羊》中,大灰狼是凶狠的、第七只小山羊是聪明的;《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中,两个主人公都是又好气又好笑的;《丑小鸭》中,丑小鸭一开始是很可怜的,受到了大家的排挤,但后来它又是坚强的,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教师都应该吃透每一个故事,在讲述时为幼儿营造一个适合的感受氛围。于是我会用粗鲁的、急躁的声音来讲述大灰狼的语句,(小山羊,快开门,我要吃了你们)和它形成对比的就是小山羊明亮的声线(大家别慌张,妈妈说过,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的表情是诙谐的、动作时夸张的;(有一个人做事情经常做一半,大家都叫他一半先生。你瞧,他走过来了。他来挖土坑种树。刚挖到一半,他就不愿意再挖了。拿过小树苗往浅浅的土坑里一埋,转身走了。
一半先生刚转身,小树苗就站不住,慢慢倒了下来。没几天就晒死了。)丑小鸭从自卑到自信的神态、充满惊喜的语气也是我不断揣摩后形成的。(是吗?他们真的是在说我吗?我真的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了吗?) 在故事教学中,我个人不大喜欢为孩子们播放故事磁带录音。的确,录音机里的讲述都是绘声绘色的,但录音机却是没有生命的,声音是它提供给孩子们的唯一感受来源。我更倾向于自己来讲述,语气、动作、神态、表情都是我可以为幼儿创造出来的有利感受氛围。
我班的孩子们都说:沈老师讲故事不用看书的,她的故事都藏在脑子里。是的,我特别喜欢故事教学。它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小朋友们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只要是有意思的、他们感兴趣的,我都会把它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每次在同事那儿或者网页上浏览到我没有听过的故事,我也都会很快记住,声情并茂的讲述给我班的孩子们听。
二、辅导幼儿讲故事,让幼儿乐于表达故事。
幼儿在故事欣赏中感受到了美以后,我就要抓住这种美的感受,再接再厉、潜移默化
的辅导幼儿讲故事。
1、 鼓励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故事。幼儿文学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虽然真正意义上的
儿童文学出现的时间比成人文学晚得多,但是,幼儿对文学的需求丝毫不弱于成人。
在辅导幼儿讲故事时,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幼儿,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自
己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在选择故事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讲述,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以后的讲述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我对孩子选择故事上的尊重,也赢得了孩子们对我的喜爱和尊重,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在选择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快乐。选择好了,教师再来适当地审视通过,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师幼互动。
2、 平时注重练习幼儿口语表达的基本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述。
“留白”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术语,就是在画画时,不要将画面涂满,而是流出一定的
空间,供欣赏者去联想、填充。把“留白”的思想借鉴到文学活动中.就是要给孩子留一些自己感受、体味作品的空间,具体来讲:
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释要“留白”。教师不能直白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幼儿。用教师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只会让孩子的头脑成为教师思想的跑马场。例如,以前,我总是急于把故事的主题告诉孩子,希望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其实这样就无形的剥夺了孩子自己去体会作品的权利.往往事倍功半。因为,没有经过孩子自己体验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会真正进入他心中的。 教师提问时应“留白”,采用开放性提问方式。我多次在文学活动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在念完一段自己认为很美的句子,然后很陶醉地问小朋友:“美不美?”小朋友们齐声回答:“美!”然后我就很满意地去赞赏下一段。如果这时你们去问问孩子:“你在哪里感到了美?”他们往往说不出来。
我们都知道,年龄越低的孩子,在作判断时会越多地受成人影响。对于这种暗示性极强的问题,孩子会很快做出老师想要的判断。一个抽象的“美”字,取代了孩子们太多的具体丰富的体验。后来,我就学乖了,能采取开发性提问方式,例如:“听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等等,孩子可能就会把自己内在的感受外显:“我感觉我和妈妈在云里散步”.“我觉得心里很舒服”。这样的答案才是孩子对作品的真正感受,孩子也正是在对这种感受的表达中,进一步体会自己的那种愉悦与快乐!
幼儿对于故事充满了喜爱,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讲述故事的欲望。但为什么在教学中我们
会发现有很多孩子不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述?我细心观察过我班的每一个孩子,发现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大多分为两种:有的是因为对于故事内容没有完全理解,单凭死记硬背不能完全正确复述故事并进行讲述;有的是因为表达能力不好,缺乏自信,胆子小,羞于在集体面前讲述。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教师正确的方式方法而迎刃而解的。在孩子们对故事充
满了美的感受后,我带领他们去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角色的心理活动、表情变化,丰富他们的情感。例如在故事《愿望树》中,小熊贝蒂和弟弟吵架后冲出了家门,为什么妈妈没有直接拦住贝蒂而是偷偷跟着他、为他悄悄地把他需要的煎饼、毛毯和提灯挂在了树上?在贝蒂想念妈妈和弟弟决定回家时问什么他没有直接向妈妈认错求得妈妈的原谅而是推开家门兴奋地告诉妈妈他在森林里碰到了一颗愿望树?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这些问题都是十分简单的。但对于6、7岁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一些行为需要教师带领他们去揣摩贝蒂和妈妈的心理活动。在理解以后,孩子们对于这个故事就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自然记忆。
同时,我在班里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口语练习。绕口令、快板、说反义词等。其实
这些活动我们每位老师都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那就不要吝啬每天的二十到三十分钟,孩子们回报给你的就是丰厚的进步。
【辅导幼儿讲故事,让幼儿乐于表达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