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语言运用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儿童在交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前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的。在幼儿园里,幼儿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与发展主要通过两类活动得以实现: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利用幼儿生活中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其语言经验。
在以往的语言教育中,教师的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关注了每周不超过两小时的语言教育活动而轻视了对幼儿来说每天每时都会存在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与新的语言教学观是相违背的。
那么,日常语言教育活动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如何恰当有效的利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语用能力?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粗浅探悉。
一、日常语言教育活动的含义与特征
幼儿园日常语言教育活动是与专门语言教育活动相对的、非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包括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它与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宽松性
《纲要》认为“发展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由于幼儿人数较多,相当一部分孩子说话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在课堂纪律的约束下,孩子成为被动的“交往者”,不能畅所欲言;另外,集体活动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师出于达到“教育目标”的目的,而不得不要求孩子“说完整”、“说对”、“发音准确”等等,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挫伤。而日常语言教育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不要求幼儿达到统一预定的水平,是隐蔽性的教育活动,幼儿得以在“无压力”、“无拘束”的自然情境下“敢说、想说”。并且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再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出现,能够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可以不管他们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他讲得完不完整、对不对,使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
2、针对性
与正规语言教育活动相比,非正规语言教育活动更能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在正规的教育活动中少言寡语,可是在自由交谈时教师却发现他们言语流利、表达准确。因此,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有利于了解每个儿童语言发展的真实状况;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为儿童提供更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尤其对那些在理解能力、用词及表达方式上存在问题的弱势幼儿,教师能特别给予关注和帮助。
3、随机性
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会发生各类事件,有很多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乐意去交谈和探讨,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关注幼儿活动,捕捉幼儿的兴奋点,随机渗透语言教育,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得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二、注重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利用日常语言教育提高幼儿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