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们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所反映的是一种超出物质现实的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关系。而3-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要通过反复的操作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因此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多次亲身体验才能将所学的东西内化,获得数的经验。也就是说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来自于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与活动,并以此来发现与建构数学关系。所以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创设与幼儿相适宜的环境,提供具有意义的操作材料与机会,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再鼓励幼儿去发现与交流,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及到外地参观交流的经验,对创设幼儿数学的学习环境谈谈我的几点心得:
一、环境创设需要坚持以幼儿为主体
由于小班幼儿感知事物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弱,不能单独活动。因此区角物品的数量不宜放置太复杂,应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比如在“娃娃家”中可以让幼儿数一数庭成员的个数进行数方面的感知;在“饲养角”中让幼儿比较小动物的体形的大小、高矮等来获得量方面的感性经验。而中班幼儿已有了感知事物的初步经验,基本上能独立进行区角活动了,可适当增设区角内容。大班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活动区角要大量增加活动内容,更要适当的增加难度。在创设区角环境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出主义、想办法,搜集材料和布置环境等,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是区角更具吸引力。
二、环境创设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同步
活动区角的创设应紧密结合教育内容和目标。要与教育活动同步,把创设区角的过程变成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如:在中班“1-10序数的认识”活动中。可创设一个“小小火车站”,通过让幼儿买票,按照车票上的数字寻找车厢座位的游戏来认识序数。又如:在大班幼儿计算活动中将数字与事物的对应活动设计成游戏,如“一一对应”、“数字拼板”、“找朋友”等,老师的知道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使得简单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有趣,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创设活动冲突,引导幼儿自己寻找材料
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越是幼儿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只有当幼儿察觉到学习内同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幼儿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把一些教育内容按大纲要求生活化,创设活动冲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大班幼儿学排序,利用洗手时常出现的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为我想办法,怎样解决洗手不拥挤的问题?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去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有说要互相谦让的。其中有几名幼儿说出了: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的办法,我就特别表扬了说出排队办法的幼儿。筋节着我又提出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佳丽的东西哪些可以排队等与数有关的问题,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并且把可以带的物品带到幼儿园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队的游戏。不能带的物品也可以画出来讲述给小朋友听。这样从帮助问题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
四、环境创设应该生活化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英国科学教育学家斯宾塞也说过“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幼儿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我认为幼儿的发展是由于他们不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认识冲突是幼儿自我建构数学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把幼儿放置在生活情景中,幼儿的认知可能会有更大的冲突,幼儿头脑中的数概念不应该是来来自于书本与老师的讲解,而应该是幼儿对生活现实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这种方式是数学学习生活化、情景化的一种最好的表现,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于生活,幼儿正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需要他们去探讨、比较、判断的问题,因此,把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容入到生活情景中,让幼儿在与其自身相接近的生活情景中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这种学习,帮助幼儿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学会用数学推理来分析问题,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充满自信。有关资料也提到:情景创设是强调在幼儿的数经验和数学教育目标基础上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主动活动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分享与自我建构来发展幼儿脑中的数概念。而我们的角色应该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者、聆听者与记录者,不干涉幼儿自己的创造活动,让幼儿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发现与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经历建构─尝试─再建构的动态过程,逐步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
五、为幼儿创设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之一,对于幼儿来说,活动中语言的伴随对思维的发展尤是其重要的,它还是作为检测幼儿活动中主动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创设数学环境时还应重视为幼儿之间提供交往的机会。比如说,在进行完一项活动之后,要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交流,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及学到的知识,它有助于幼儿之间的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协调与分享,学会理解别人的观点和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之间的相互协商、互为补充的能力,还能减少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增强学习的动力,使幼儿成为主动与自信的学习者。由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幼儿至尽常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这时我们也不要急于告诉幼儿对错,而是应该让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再进行探讨,得出结论,这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知识,分享彼此之间的经验,获得更多的经验。
六、与其他领域知识相连
数学知识的抽象与难以理解决定了幼儿在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如果我们不重视教育方法就容易使得幼儿对数学知识失去兴趣。幼儿园课改前,数学活动一般是集中介绍某方面的概念,比如等分、比较多少等,但是专门的数学活动给幼儿提供的数学机会太少,现在我们知道生活中充满着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要将数学知识有目的、巧妙的与其他知识的学习融合到一起。就象我们前面提到的“娃娃家”活动中进行数的感知,“饲养角”中可进行量的比较等。
七、创设数学环境的过程中,心理环境的创设也一样重要
我们知道压抑、局限的活动氛围会让幼儿有厌学的倾向,而轻松自由的氛围能让幼儿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学习效果更好,因此我们创设环境时一定要注意到幼儿所需要的心理环境。我们可以让幼儿也参加到环境的创设中,让幼儿觉得自己是这个环境的主人,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环境中自由的探索与研究,我们要给幼儿一定的等待时间,不催促幼儿,尊重幼儿的活动,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让所有幼儿都用一种方式来学习是不民主的,幼儿出轨的行为也并非是幼儿对成人期盼的“背叛”,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说,就是每个幼儿的各方面智能的强度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为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教学手段,促使每个幼儿平衡发展。不随便打断幼儿的探索活动,让幼儿自由、开放的表达自己、有目的性的引导幼儿向更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让幼儿在自己的不断实践与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幼儿数学教育中的环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