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亲子LIFE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5NzUyMjYzMg==&mid=2247510544&idx=1&sn=86260ee856841ca06bc0971277cf43f9
本期专家
郭宗莉
上海市教育功臣,特级园长、特级教师;原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园长,现任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
李召存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础理论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幼儿园课程、幼小衔接、儿童视角、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等。
郭宗莉:
《上海“十四五”规划》中的“深化幼小双向衔接”是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提出的,突出了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坚持”和三个“关注”,即“坚持儿童为本”以及“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李召存:
这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分值得思考的基本原则。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意味着学前教育的高质量,意味着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获得高质量发展。
以往单向性、短时段的衔接范式忽视了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高质量发展,仅仅关注幼儿入学后一两个月的适应情况,就把幼儿在幼儿园所获得高质量发展给忽视了,这是需要改变的。
郭宗莉:
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证实:衔接教育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在学前教育所获得的教育效果有可能在一年级后减少或消失。
那么,要推进“深化幼小双向衔接”,幼儿园和小学都需要实现怎么样的转变呢?
◆李召存:
对幼儿园而言,要改变以往忽视小、中、大班上学期的衔接教育,只在大班下学期突击搞幼小衔接教育的现象,把幼小衔接融入到学前期三年的教育中。
对小学而言,在学前阶段培养“有准备的儿童”的基础上,要主动发展为“有准备的学校”,在儿童观、教育观、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方面,能充分认识并考虑到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为他们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郭宗莉:
发展心理学认为,从出生到8岁代表一个连续发展的阶段,被称为“儿童的早期”。其中,6~8岁作为儿童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更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正如李教授所说,幼儿在学前期的三年具有延续性和衔接性,要关注幼儿这三年持续性的变化,不仅要让其理解结束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的意义,还要了解进入小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成长。
◆李召存:
确实如此,学前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往往是小学期的学习基础,是让他们在小学中更有发展后劲的保障。为了幼儿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幼儿在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中获得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在小学乃至更长的学段中得以延续。
为此,政府部门需要进行更多的顶层设计。比如基于幼儿发展经验连续性的幼小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在学前期通过游戏获得的经验,是如何构成小学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前期经验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小学老师了解幼儿在学前期积累了哪些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激活相关经验。
精彩预告:
下一期,李召存教授将以两个孩子父亲的身份,继续与郭老师探讨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教育角色和对孩子成长的支持,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沈 晔、陈清莲(见习)
美术编辑:小狮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