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上海教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zE2NDY2Nw==&mid=2649622565&idx=1&sn=1790475d76ba8d71825177d81d59beb7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仅关系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研究,
不断提升幼小衔接活动实施质量
1990年-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育委员会主持“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上海作为全国八个实验点之一参与实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建团队,形成上海项目研究方案,探索幼小衔接的思路及基本做法。
2008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制定《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领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活动中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课程内容,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质量。从这年起,上海越来越多园所开始制定幼小衔接工作方案、切实落实《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不少区域还开展幼小衔接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
2008年发布《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2017年-2018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教委”)委托,结合形势,并在多年实践基础上,重点围绕幼儿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编制《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修订稿)》(以下简称为《指导意见》)引导幼儿园准确把握入学准备的内涵与要求,科学、全面地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2019年发布《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修订稿)》
2019年,结合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主题,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颁布《指导意见》,强调幼儿园要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要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水平。
牵手家长,
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2009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制并在全市范围内免费发放《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教育中更要关注幼儿情感、习惯、能力的培养。
2013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修订《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从“认知篇”“准备篇”“适应篇”“沟通篇”“习惯篇”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容易出现的不适应现象。
2013年发布《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2016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制《陪着孩子慢慢来——小学新生入学30问》向家长宣传小学贯彻“基于标准的教学”,以减轻家长对幼儿“跟不上”的担忧和压力。
2016年发布《陪着孩子慢慢来——小学新生入学30问》
2017年-2019年,上海市教委每年组织“幼小衔接宣讲团”,围绕“入学前心理准备”“入学儿童年龄特点”“准备什么最重要”以及家长最关心的拼音、识字教学等问题开展家教指导,让更多家长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2019年,《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帮助家长了解盲目参加校外培训对幼儿全面发展以及后续学习带来的弊端,劝导家长不做“抢学”的助推者,珍视游戏与生活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指导家长真正立足幼儿入学前的心理变化和发展水平,建立合理期望,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双向衔接,
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即将颁布的《指导意见》提出“市级相关部门要达成共识、合作联动,协同推进幼小衔接教育有效落实”“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要立足本区实际,制定并完善区域推进方案,支持小学与幼儿园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双向交流机制,深化幼小衔接的专题研究。要向教师、家长开展系列培训,确保科学教育理念的普及。要承担质量监控的责任”。幼儿园层面要搭建一年级教师和大班教师联合教研的平台,让小学了解本园幼儿的特点以及幼儿在园经历等,为有效衔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关键,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还明确指出要加大研究,确保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与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促进每一个幼儿主动、自信、快乐地度过衔接期。
■ 供稿 / 审校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徐则民
来源:上海教研微信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