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熠炯(闵行区莘庄幼儿园)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初来幼儿园,总会带着一点紧张、一点焦虑。幼儿在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除了情绪上的稳定外,最大的挑战还是生活中的自我服务能力。在日常观察以及和家长的沟通中,我发现很多幼儿都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有的幼儿即使有便意也要忍到家里去解决,来不及就拉在了裤子里。如何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便意,并且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及时大小便,这是我现阶段思考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具有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目标,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因此,结合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的生活意识,对小班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来园时间的增加和一日活动的开展,初入园的幼儿较以前活跃了,能够和同伴进行互动交流,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因此,我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和思维特点,设计了本次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在猜猜讲讲中,对“噗噗”进行有趣的联想。
2.知道“噗噗”后有便意了不憋着,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
活动准备
1.活动材料:小叮当PPT、律动《小星星》。
2.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憋大便不舒服,知道“噗噗”了以后可能要大便。
活动过程
一、叮当“噗噗”啦——情境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1.出示PPT(小叮当),和小叮当打招呼。
2.播放律动《小星星》,和“小叮当”一起动一动。
3.寻找小叮当。
(1)咦,小叮当去哪里啦?
①幼儿回答:躲在桌子底下、躲在电视机后面、藏在钢琴里……
②引导幼儿大声地问一问:小叮当,你是不是躲在××(地方)啊?
(2)是谁“噗噗”啦?小声地问一问,是不是小叮当啊?
二、猜猜讲讲小叮当吃了什么——对“噗噗”进行联想
1.吃了什么东西,会“噗噗”?
(1)小叮当“噗噗”了,他可能吃了什么东西?
①幼儿回答:可能是吃了香香的饼干,也可能是吃了甜甜圈,我猜是吃了巧克力、豆子……
②教师随机回应。
(2)小结:小叮当吃了那么多东西,肚子饱饱的、胀胀的。
2.吃了什么,会有圆形的“噗噗”?
(1)这个“噗噗”很特别,是什么形状的?(圆形)
(2)小叮当可能吃了什么?
①幼儿可以大胆根据形状猜测小叮当吃了什么食物,如圆圆的西瓜、圆圆的棒棒糖、圆圆大大的比萨饼……
②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有节奏的语言进行回应,如“西瓜西瓜圆圆,啊呜啊呜吃下去”,并配以肢体动作,增加趣味性。
(3)小结:小叮当吃了那么多,小肚子都圆了,又忍不住“噗噗”。
3. 吃了什么,会有“噼啪”的“噗噗”?
(1)啊呀,小叮当又“噗噗”啦。(播放声音)
(2)这个声音好特别,小叮当可能吃了什么啊?
幼儿回答: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小叮当在喝汽水;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我猜是小叮当在吃跳跳糖,也可能是小叮当吃了爆米花和雪碧……
(3)快点问问小叮当:是不是吃了这些呀?
幼儿与多媒体进行互动:小叮当,你是吃了××吗?
(4)小结:小叮当有可能吃了特别的食物,所以才会有不同声音的“噗噗”。
(5)小叮当不停地吃,肚子都吃撑了,难怪有那么多的“噗噗”。
三、每个人都会“噗噗”——知道“噗噗”后有便意,不憋着,要及时表达自己的需要
1.“噗噗”还会是什么样的?
“噗噗”除了有声音,还会……
2.想要“嗯嗯”了怎么办?
(1)有的时候“噗噗”了,会想要“嗯嗯”。
(2)在幼儿园要“嗯嗯”了,怎么办?
(3)小结:每个人都会有“噗噗”和“嗯嗯”。想“嗯嗯”了,就要快点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者自己去找小马桶。
3.一起来跳跳“嗯嗯”舞。
(1)小叮当还要教我们怎么自己去“嗯嗯”。
(2)找到自己“嗯嗯”的好方法了吗?
幼儿回忆歌词内容。
(3)小结:小叮当的“嗯嗯”舞,告诉我们“嗯嗯”的时候先要脱下裤子,稳稳地坐在马桶上,然后用力气,“嗯嗯”好了以后还要记得擦屁股。
反思
★关注生活,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本次学习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结合小班幼儿初来幼儿园,有便意后不愿意在幼儿园解决的情况,在活动设计时选择了有趣的游戏情境,讲讲关于“嗯嗯”的联想,同时关注幼儿其他素养的培育。
例如,在和“小叮当”打招呼的情境中,关注幼儿的礼貌养成;在寻找“小叮当”的环节中,运用过渡语提问“是谁‘噗噗’啦?小声地问一问,是不是小叮当啊”,从而引导幼儿理解、发现别人“噗噗”时不要大声询问,要注意顾忌别人的情绪,因为这是别人的“小秘密”,进而使生活习惯的培养不再教条化,让整个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注重鼓励,让想象变得更精彩
活动中有较多的想象环节,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样的环节还需要适当的引导,尤其是借助画面展开想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前,幼儿对画面的观察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看,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发他们细致观察,引发他们观察想象。
例如,在对“圆形”食物进行想象的过程中,孩子们结合已有经验,想出了西瓜、龙眼、比萨饼、苹果、棒棒糖等食物,教师就要表示出对幼儿想象的欣赏,进而鼓励他们进一步借形想象。在借“声音”想象的过程中,幼儿也能够结合声响的特质,说出跳跳糖、爆米花、雪碧等。由于教师的不断鼓励和欣赏,幼儿充满了积极的情绪,想象过程也变得轻松精彩。
★启发模仿,让表达变得更清晰
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述常常渗透在师幼互动之中。在对食物进行联想时,教师引导幼儿表述“可能是……”“我猜是……”,随机创编了“××××圆圆,啊呜啊呜吃下去”等有节奏的语言,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启发幼儿通过模仿、替代的方式,让语言表述更完整、更清晰。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