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要开始了,老师们正在紧锣密鼓地为开学做准备吧。其中最烦心的是不是又要开始做新的个别化学习区角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菁老师写的这篇文章。个别化学习活动如何组织?核心经验如何把握?活动内容如何选择……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能更轻松地应对开学工作。
文/王 菁(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活动
性质
在准备个别化学习区角时,首先要对这一活动类型的性质有着正确的认识。
它是一种教师构建的学习活动:活动内容由教师确定,环境和材料由教师提供;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观察到的幼儿兴趣需要和行为表现,或调整活动内容和环境材料,或进行语言指导和提示。
它具有引导幼儿发展的价值: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教育目标,教师提供满足幼儿活动兴趣,同时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环境和材料;幼儿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与环境和材料的充分互动中,获得经验、不断发展。
活动
组织
个别化学习区角适合放在教室里还是专用活动室?如何兼顾自主游戏和个别化学习活动两类不同性质活动的安排?幼儿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组织方式。
1
两室两用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将这两类活动分别安排在教室和专用活动室内进行,以更好地实现两类活动各自的价值。
把个别化学习活动安排在教室里,还是专用活动室,这要视幼儿园的布局而定。
如活动室邻近教室,且是班级专用,自主游戏或个别化学习都可在此进行;
如活动室较大,但距离教室较远,活动室内安排自主游戏更合适;
如活动室相对较小,不适合开展自主游戏,可以安排一些非主题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等。
2
一室两用
没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将两类活动都安排在教室里,借用家庭化、游戏化的环境,教师只需根据不同类型的活动,在材料上进行增减即可。
以娃娃家的游戏场景为例,在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时,教师可根据不同主题的进程投放相应的材料。
如在“夏天真热呀”“不怕冷”等主题下投放不同季节的服饰和日用品;在“苹果和橘子”“小花园”等主题下投放常见的水果和植物等。
在自主游戏时间,教师可减少与主题有关的材料投放,增加锅碗瓢盆等娃娃家基本件和低结构的积木等材料,以引发幼儿的角色扮演行为,发展幼儿使用替代物进行想象创造的能力。
核心
经验
设计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时,把握主题的核心经验尤为重要。心中装着“核心经验”,眼里看到幼儿的发展,教师才能清晰地了解每个主题“要什么”。因此,对主题的核心经验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统整思考。
1
纵向地统整思考——三个年龄段相似主题的核心经验
《学习活动》教师参考用书在主题的设置上有不同年龄内在的逻辑序列。
以“家”为例,有小班的“娃娃家”、中班的“我爱我家”、大班的“我是中国人”,依据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逐步拓展和深化“家”的含义,其主题的核心经验也有内在的逻辑序列。
(点击图片可放大)
以这样的方式帮助教师将三个年龄段的某一类主题归类,纵向地统整思考,有助于教师把握不同年龄阶段主题的核心经验,确保活动设计更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目标,在活动设计上就能更科学、更准确、更适宜。
2
横向地统整思考——一个年龄段不同主题的核心经验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将多个主题的核心经验自然渗透。以小班来说,教师可以将20个主题有机组合,对一个阶段并进的或一个学期要进行的多个主题的核心经验进行横向的统整思考。
如“熊的故事”中“比较匹配大中小”的核心经验,同样可以在“娃娃家”“小花园”等主题中有所体现;
“苹果和橘子”中的“感知1和许多”“好朋友”中的“比较对应”“白天和黑夜”中的“乐意用语言、肢体动作表达”等核心经验都可以在不同的主题中有所渗透,帮助幼儿自然习得。
当然,我们还需要进行内向的统整思考,一个主题下的多个活动设计,既要考虑主题的核心经验,还要兼顾领域经验,规避某一个领域的内容过多或过少等情况,凸显课程的平衡性。
希望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中,教师能形成这样的教学观:为幼儿提供富有个性的、充满乐趣的学习机会,让幼儿多一些有兴趣的选择,少一些无奈的选择。
教师能收获这样的材料观:能活用现有资源,解放双手,留有更多时间去观察、分析和回应幼儿。
教师能确立这样的评价观: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发生了什么”,少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完成了没有”,真正实现对幼儿的过程性评价。
温馨提示
今天推送的第二篇微信给大家推荐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巧”设计的案例,教大家如何“活用现有资源,解放双手”。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