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青
静安区南阳实验幼儿园
设计思路
“序列”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包括在图案、颜色、花纹、动作、声音或事件中;它重复出现、有规律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迁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将幼儿已经积累的排序经验与日常生活中的丰富内容建立联系?
于是,我试图通过“看看排排”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迁移、转换模式……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我选择了生活中最常见、简单的“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方式为导入,与大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旨在通过“看看排排”,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同一种模式,增强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模式能力。
活动目标
发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同一种模式,增强对排序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幼儿园环境照片)、《排列书》(教师示范用)。
◆教室中的玩具与用品:
玩具:塑料花片、手工纸、养乐多瓶子、积木等。
用品:记号笔、胶棒、安全小剪刀(双色)、一次性纸杯等。
◆泡沫大垫子2块(供幼儿开展排序活动)。
【提示:PPT中所呈现的照片应选择幼儿熟悉的园所环境,照片应反映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有规律排列的事物,以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的模式排序经验,理解和迁移模式。】
活动过程
一、看看,发现排列规律
1.观察与理解:
(1)提问:这是什么?它出现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
【提示:这两个问题教师必须连续问,目的是培养幼儿仔细倾听、快速记忆的能力,并学习按提问的先后顺序完整、有序地回答。】
(2)提问:请问太阳钟的光芒是怎么排列的?
(幼儿口述模式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共同验证。)
(3)归纳:太阳钟上的光芒是按长短不同,“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
【提示:这里的提问主要是帮助幼儿理解模式排列的规律,即什么是“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因此,如果出现幼儿不理解的情况,教师可在口述模式时稍微停顿一下,如1长1短、1长1短……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为后续的活动打基础。】
(4)提问:这是什么?它出现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幼儿园边门的栏杆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5)追问:你觉得栏杆的颜色是几个1组有规律地排列的呢?
(6)提问:这是什么?它出现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花园里的长凳和花坛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
2.归纳与总结:
(1)提问:太阳钟的光芒、边门栏杆的颜色、花园里的长凳和花坛,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2)归纳:它们都是“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一组幼儿园的照片,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通过模式的表述和交流,让幼儿理解“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并将模式的学习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为后续的“排序”活动做好铺垫。】
二、幼儿排排
1.交代玩法:老师在教室里拿了一些大家喜欢的玩具和用品,今天请大家用这些材料来玩“排一排”的游戏,但必须“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这些材料。
【提示:教师需一一介绍材料,目的是让幼儿观察、熟悉材料,并说出材料的名称,为后续快速选择材料,开展排序活动做好铺垫。】
2.宣布规则:
第一, 可以1个人或者找个好朋友选择材料玩排一排的游戏;
第二, 选择的排序材料既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用品;
第三, 材料必须按“2个1组,1个1个间隔”的规律进行排列。
【设计意图:教师以第一、第二、第三的方式连续宣布规则,目的是帮助幼儿有意识、有条理地记忆规则;交代规则时,教师的语速不宜太快,可边说边用手势进行演示,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3.追问:听明白了吗,有问题吗?
【提示:在宣布规则后,教师追问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对规则的理解程度,若发现多数幼儿存在疑惑,教师可再进行解释;如个别幼儿提出问题,则可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引发生生互动。】
4.重点关注:
◆幼儿能否有目的地选择材料开展排序活动(在泡沫垫上开展排序);
◆对选取一种材料开展排序活动的幼儿,教师可了解他(她)的想法;
◆幼儿在寻找材料开展排序时,必须保证数量(重复出现3组)。
5.提问:你选择了几种材料?是怎么排列的?
【提示:交流分享的顺序为“先请选择2种材料排序的幼儿介绍,再请选择1种材料的幼儿介绍,然后教师再进行解释”;如个别幼儿提出问题,则可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引发生生互动。】
6.归纳:有的小朋友选了2种材料,有的小朋友选了1种材料,虽然大家选择的材料不同,但排列的方式是相同的,大家都是“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
7.提问: 用材料“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对小朋友太简单了,能不能用我们的身体来表示“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呢?
8.幼儿尝试,现场互动。
【提示:当幼儿合作尝试按男女性别、身体动作等完成“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任务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并逐步挑战幼儿的思维,从多名幼儿共同完成排序,到逐步减少人数,只能有1名幼儿独立完成排序,使得具体形象的模式逐步抽象内化到幼儿的头脑中。】
9.提问:如果人坐在位子上不动,能不能玩“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呢?
教师示范并发出声音: 喵汪喵汪喵汪喵汪……
10.追问:如果不用动物的叫声,你能不能用眉毛(鼻子、眼睛……)来表示“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呢?
11.归纳:原来,用材料、用我们身体的各部位都能表示出“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示范,不断引导幼儿进一步迁移、转换模式,通过一系列“如果不用…”的提问、追问等手段,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不断挑战、激活幼儿思维,将游戏活动推向高潮,帮助幼儿真正理解模式,促进幼儿模式能力的发展。】
【提示:当幼儿尝试用身体表征“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有困难时,延伸活动可以不开展。】
三、延伸活动:寻找故事书中一一间隔的模式
1.提问:故事里会有“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事情吗?
2.教师讲述故事《排列书》。
3.讲完故事后提问:你觉得故事里有没有“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事情?
【提示:该故事有一定难度,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现场情况决定是否讲述故事; 故事讲述应以清讲为主,便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倾听;听完故事后,幼儿如没能发现故事书中“2个1组,1个1个间隔排列”的规律,教师切忌操之过急,急于公布答案。】
────────────
优师教研幼教资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